同学们提问关于“易安居士是谁_声声慢全文及解释李清照的诗词![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易安居士是谁_声声慢全文及解释李清照的诗词![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易安居士是谁_声声慢全文及解释李清照的诗词![语文]”的相关信息:
声声慢全文及解释李清照的诗词!
科目:语文 关键词:易安居士是谁声声慢①【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②
最难将息.③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④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⑥
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作者】
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
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
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注释】
①此调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 全词都以“声”字押韵, 因改称《声声慢》.上下阕,九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②乍暖还寒:时
而暖和,时而寒冷. ③将息:养息,保养. ④谁:何,承上文指花.有谁堪摘:犹言无甚可摘.一说:有谁堪与共摘. ⑤怎生得黑:看样才能捱到天
黑. ⑥这次地:这光景,这情形. ⑦了得:怎得包含得了.
【品评】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
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
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
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
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
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
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
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
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
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
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谁知道《声声慢》全文?李清照写的,要格式正确
第一个多一个顿号(怎一个、愁字了得!)怀疑是笔误,第二个应该是顿号他是逗号(到黄昏,点点滴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题2:《声声慢》全文不要什么注解,只要全文!
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问题3:对《声声慢》的解读我是这样解读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语文科目]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问题4:声声慢全文加赏析[语文科目]
声声慢①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②
最难将息.③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④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⑤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⑥
怎一个愁字了得!⑦
【作者】
1084-?,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幼有才藻,十八岁适金石家赵明诚,夫妇感情甚笃.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她工诗能文,诗尤为宋代大家,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风格顿变.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有《漱玉词》.
【注释】
①此调原名《胜胜慢》,后蒋捷用此调咏秋声,全词都以“声”字押韵,因改称《声声慢》.上下阕,九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②乍暖还寒:时而暖和,时而寒冷.③将息:养息,保养.④谁:何,承上文指花.有谁堪摘:犹言无甚可摘.一说:有谁堪与共摘.⑤怎生得黑:看样才能捱到天黑.⑥这次地:这光景,这情形.⑦了得:怎得包含得了.
【品评】
此词亦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深广与厚重.开头连用十四个叠字,细致地描绘了她痛定思痛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包括寻思失坠的记忆,追念如烟的往事.这种寻觅,只能使她更感到现实景况的孤苦.于是,“冷冷清清”,先感于外;“恝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内,如此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但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问题5:谁有《声声慢》的全文和赏析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②.
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⑤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⑧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
①、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②、忧愁苦闷的样子.
③、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
④、休养,调理.
⑤、对付,抵挡.
⑥、极.表示程度极高.
⑦、可.
⑧、怎么,怎样.
⑨、情形,光景.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