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墨梅图题诗的意思_你好,请教一个问题:《墨竹图题诗》的字词解释越详细...[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墨梅图题诗的意思_你好,请教一个问题:《墨竹图题诗》的字词解释越详细...[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墨梅图题诗的意思_你好,请教一个问题:《墨竹图题诗》的字词解释越详细...[语文]”的相关信息:
你好,请教一个问题:《墨竹图题诗》的字词解释越详细...
科目:语文 关键词:墨梅图题诗的意思【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萧萧,竹枝叶摇动声,衙斋:衙门里供职官燕居之处,在衙门斋里面躺着,听到外面竹叶的摇动声;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疑,好像、疑似,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这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些小,小小的意思,吾,我的意思,曹,们、辈的意思,吾曹,我们我辈我们这些的意思,意思就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小官.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叶,一举一动的意思,关情,牵动感情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我们的感情.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墨竹图题诗》解释[语文科目]
墨竹图题诗
墨梅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作者简介]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会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浮萍轩子、竹冠草人、梅叟、饭牛翁、煮石道者、闲散大夫、老龙、老村、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家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墨竹: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郑板桥的简介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侯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1751年, 五十九岁,作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在和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问题2:《墨竹图题诗》的解释,最好是一句一句的.是《墨竹图题诗》[语文科目]
1、衙斋卧听萧萧竹: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2、疑是民间疾苦声:怀疑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3、些小吾曹州县吏: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4、一枝一叶总关情: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的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问题3:墨竹图题诗词字的解释
墨竹:只用水墨画的竹子.
衙:衙门.
斋:屋子.
卧:躺.
萧萧:本课指风吹竹子发出的声音.
疑:怀疑.墨竹:只用水墨画的竹子.
衙:衙门.
斋:屋子.
卧:躺.
萧萧:本课指风吹竹子发出的声音.
疑:怀疑.墨竹:只用水墨画的竹子.
衙:衙门.
斋:屋子.
卧:躺.
萧萧:本课指风吹竹子发出的声音.
疑:怀疑.
吾:我,我们.
一枝一叶:老百姓的一举一动.
县吏:百姓的父母官.
民间:百姓.
吾:我,我们.
一枝一叶:老百姓的一举一动.
县吏:百姓的父母官.
民间:百姓.
吾:我,我们.
一枝一叶:老百姓的一举一动.
县吏:百姓的父母官.
民间:百姓.
问题4:墨竹图题诗的解释不是墨梅图题诗!搞清楚了!知道的速度![语文科目]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问题5:墨竹图题诗,苍松怪石图题诗和墨梅图题诗解释[语文科目]
苍松怪石图题诗苍松怪石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释字;解词:
未已:不停止
真:本色的纯自然
君:你
阙:宫殿
迥:远
其中的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苍松挺劲,饱受风霜而生机勃勃,象征了画家本人的铮铮铁骨!译文:
你看到了吗,天已经很冷了,到处没有绿草;可是,你又看见了吗,松树屹立着,还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间本来都不是刻意修饰的,世间万物贵在保持质朴本色.松树的枝干像山岳一样雄壮,冬日里的青秀无与伦比.它饱经风霜,经历千年万年.它高直的样子表示拥护天宫,在青天之上期盼着春风.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画中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苍松依然扎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墨梅图题诗墨梅图 墨梅图题诗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解释】
一棵虬(求)枝盘结的腊梅,正葳(威)蕤(瑞)地生长在我家洗砚池旁;
那盛开着如墨的梅花,每朵每瓣都透出幽幽淡淡花香.
不需要别人夸它美丽的颜色;
只愿留下清香的气味在人间 .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黧黑.浙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作者是著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王羲之同姓,故称“吾家”,并暗喻其功底.
3.[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
4.[清气]清香的气味.
5.[乾(qián)坤(kūn)]指天地,人间.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卓尔不群的气概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吾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图卷》画横向折枝墨梅,笔意简逸,枝干挺秀,穿插得势,构图清新悦目.用墨浓淡相宜,花朵的盛开、渐开、含苞都显得清润洒脱,生气盎然.其笔力挺劲,勾花创独特的顿挫方法,虽不设色,却能把梅花含笑盈枝,生动地刻划出来.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那种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加上作者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使这幅画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主题】:这首诗借梅言志,表现了诗人不愿向统治者妥协,洁身自好,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编辑本段]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xie 同谢)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此诗已被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收录)
[编辑本段]简析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编辑本段]语句停顿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编辑本段]诗意
在县衙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
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
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感情.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