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学案导学法_导学案教学法从哪个年级开始实施最合适?”,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这是从杜郎口传出的,应该从中学开始的.我们这里小学也在实施,效果还不知道如何.
其他回答
应该在初一用,没错的我就是在初一用旳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小学二年级如何使用导学案[政治科目]
想要科学合理使用导学案,我给你以下建议:
1、学生先学
课前提前下发放导学案,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进行先学.教师做好这一阶段的过程指导,要设计好环节,明确先学的要点、方法、要求.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无法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做好记号,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2、反馈探究
让每个小组长反馈本组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大部分同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老师借此展开引导和讲解.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主动去合作、讨论和探索,从而引导学生感知、掌握新知识.
3、拓展总结
总结上,结论或规律要引导学生会说、敢说、爱说、能说.
4、优化训练
导学案中的巩固训练要做到当堂反馈和提升优化.并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置训练点.
问题2:杜郎口教学模式,来写一下小学数学角的度量的导学案.[数学科目]
课题:角的度量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
学
思
路
纠
错
栏
\x09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37、38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有★的题目可不做
学习目标: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体会引入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习难点: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x09一、自主学习
1、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思考: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是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 °”来表示,此为“1度”,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
(2)请同学们观察,量角器上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o°刻度线起?组内找出10°、30°、90°、120°、180°,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找出90°的刻度线?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80°?90°
组内学生找出140°、180°的刻度线.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从左边起,找0°、135°、180°刻度线.再从右边起,找10°135°180° 刻度线.
2、组内探究量角的方法
3、p38页1 角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量角的方法:
(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友情提示: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看角的另外一条边对着刻度几,这个角就是几度.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三、过关检测:
1、 p38页做一做
2、p39页练习四3-7题
3、认真阅读课本3738页、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①、角的计量单位是( ),用符号( )表示.
②、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 )记作( ).
③、量角的步骤是:
(1)两角器的中心与( )重合,0度刻度线与( )重合.
(2)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是多少,这个叫就是多少度.
⑤、量一量76页各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⑥、量角时,什么时候读外圈的刻度?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
⑦、看看书上的图示,能总结出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步骤吗?
(1)( )(2)( )(3)( )
★4、p39页第8题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在 方面的表现很好,
在 方面表现不够,
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问题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六部教学法1、目标导学2、预习交流3、合作探究
4.当堂检测 5.本节总结可以师生共同进行 6、布置作业
问题4:小学三年级数学导学案谁有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导学案,发给我,邮箱:lhfang123@126.com谢谢了![数学科目]
小学三年级数学"可能性教学方案
课 题\x09可能性\x09第1课时\x09\x09
三
维
教
学
目
标\x09知 识 与技能目标\x09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x09过 程 与方法目标\x09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来表达事物发生的情况!
\x09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x09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x09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并恰当的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x09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的能力.
课 型\x09活动课\x09教具\x09乒乓球、纸盒
教 学 活 动
教学环节\x09教师活动\x09学生活动\x09设计意图
一、激趣
导入新课\x091、同学们,和你们讲一件有趣的事情.刚才.我走在路上,突然,天上掉下了许多钱,你们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吗?
2、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
\x091、学生专心听.
2、学生猜.
\x09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x09教师活动\x09学生活动\x09设计意图
二、实践
体验
、
探索
新知\x091、教师出示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乒乓球,只要从里面摸到一个白色球,
2、问题“不管谁上来,都摸不到白色球,因为里面全是黄色的,如果继续摸下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3、抽学生来摸.
(板书:一定)
\x091、学生注意观察.
2、一定是黄色的乒乓球.是能够确定的.
3、学生摸球验证.
\x09通过摸球这个直观感受让学生明白那种情况是一定、可能、不可能.
\x09
4、问题“既然里面没有白色球,那么你们还能摸到白球吗?
5、(板书:不可能)\x094、学生注意观察.
5、不可能摸到白色的乒乓球.是能够确定的.\x09
\x096、放进一些白色球,请同学上来摸,摸之前让同学猜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7、(板书:可能)
8、小结: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小朋友你们觉得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几种情况?
9、那三种呢?\x096、学生注意观察.
7、学生猜想.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黄色的.不能确定的.学生摸一摸.
8、学生回忆.(三种)
9、一定、可能、不可能.\x09
三、共同
探究
,
巩固
新知\x09刚才我们知道了那些情况是一定、可能、不可能.同学们会判断生活中的事物吗?如果是一定的我们就用“√“表示,如果是可能我们就用“O”表示,如果是可能我们就用“×”表示,(配合手势)同桌合作完成
(1)\x09太阳从东边升起.
(2)\x09小红今天没来学校,她
生病了
(3)\x09时间停止了.
(4)妈妈的年龄比我的大
(5)鱼在路上走.
(6)有人敲门,妈妈回来了.
2、教师订正.
3、一起来游戏
○1下面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拿出红球?
○2下面哪个盒子里有可能拿出绿球
○3下面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拿出绿球?
\x091、同桌合作完成.
2、汇报,说明理由.一起做出判断的手势.
3、学生选择
\x09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培养对学生活中不确定的现象的体验和认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返回
生活
,
巩固
延伸\x091、小组合作,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3、当盒子里的黄球多于白球时,问,摸到什么颜色球的可能性大?
\x091、学生参与、四人一小组
2、学生思考回答
3、学生总结:生活中的有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有些事情可能发生,有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x091、通过说一说使学生能够把数学运用到生活
2、让明白了解事件的不确定是为了全面地分析问题,并作出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5: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数学科目]
练习十一(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时备课)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时备课 2010-04-16 13:19:20 阅读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
总4课时 第4课时 课型 练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三年级数学下册第44-45页
教材解读: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平均数学习的继续和延伸,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把握平均数的特点;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运用平均数去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解题方法,初步了解“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
3、 体验平均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及渗透如何正确科学看待生活中平均数的意识.
4、 在探索理解平均数过程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学情分析: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 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教学用具:投影仪.
一、情境引入 回顾再现
找两位同学拍球比赛,一生拍的次数多,总个数也多,一生拍的次数少,总个数也少,然后老师宣布拍的总个数多的同学赢,有的同学提意见了:不公平,他们俩拍的次数不一样多.
老师顺势说:那怎么办?
学生回答:求他们各自的平均数?
师:那就请你们用上节课学习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判断一下谁输谁赢吧.
二、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1题.
(1)收集各组同学身高、体重的原始数据.
(2)口述解题思路.
(3)独立试做.
2、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把统计表填完整.
(3)独立计算.
(4)提问:怎样求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二)综合练习
1、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3题.
(1)组内收集数据.
(2)把收集到的数据按人数画表,整理到统计表中.
(3)计算本组的平均成绩.
(4)同其他组交流.
(5)与其他组比赛.
(6)说一说比较方法.
2、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4题.
(1)出示统计图,了解相关信息.
(2)出示思考题,尝试独立解答.
(三)提高练习
课本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5题.
(1)完整读题,看懂题意.
(2)独立解答.
(3)交流解题过程.
(4)质疑:为什么除以3而不除以4?
三、自主检测
1、出示一组自测题,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2、一生汇报答案,其余自我核对,矫正错误.
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