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妙玉结局_红楼梦白话文的好句赏析,要赏析![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引子:以刘大爷、蔡大爷、周爷爷和很多自以为是爷的读者为代表的“大批判”者,(注意,并不是不能批判后四十回,而是批评要立足事实、逻辑.因此在不顾事实逻辑的批判者前加个“大”,以示区分)似乎
以为批倒高鹗就可以证明自己的高明正确,于是他们推出了“真结局”.但是,将后四十回彻底否定,
就可以证明“真正结局”(现在存在很多“真正结局”)正确、精彩、优秀吗?还有一些不“大”的批
判者或研究者,也推出了精心考证的“真正结局”(这种认真钻研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那么这些结
局和原有的后四十回结局比较起来又如何呢?笔者将一一析之:
妙玉的“真结局”与现结局比较:
妙玉的“真结局”一为“瓜洲渡口劝惩”,但是这即使在支持“脂砚斋批语”的人中也没有人考过其详
,更没有人把它当作妙玉的最终结局.就此语本身而言,与妙玉高标孤傲,过洁世同嫌的性格也未免相
差太远.
二为周思源版的“大观园败散后,妙玉为了救宝玉,被强拉入圊厕中,配与癞子男仆”.但是我看不出
这个结尾比高鹗版的高明之处在哪里.都是“终堕污泥中”,作为妙玉本身想想,被强盗和被癞子男仆
占有,哪个更“污泥”呢?只要是像玩物一样任人摆布的命运,哪个都很肮脏;妙玉所受的凌辱也都让
许多读者无法接受.
三为“红颜不得不屈服于枯骨”,但脂砚斋没有明说,难考其详.刘心武大爷认为贾家败后,家产中异
宝被某侯门所看中,而妙玉因为五彩成窑盖盅被牵连,连人带盅一同被老朽色鬼王爷所夺.妙玉使计与
之同归于尽.他还专门为此写了“《妙玉之死》”的小说.
总的来说,小说也够好看,情节离奇,精彩刺激.但是一来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刘的作品也无法插到《
石头记》后面去,二来从“符合原意”的角度,脂砚斋评语如此简略,很难窥知来龙去脉.故小说情节
与“红颜不得不屈服于枯骨”本身虽说“不矛盾”,但是究竟是否“符合”(“不矛盾”和“符合”是
有很大区别的)脂砚斋的意思就难说了.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意思,就更加难说了.刘心武的意见在(现
代)文学创作上可以自圆其说,但是在是否合乎“原意”上,很难证明与原意有几分相合.
诚然,抛开“原意”不谈,单从艺术上谈构思,笔者认为刘大爷的构思的确比遭盗劫不“污泥”些.虽
然对于妙玉来说还是终堕污泥中,也仍然是妙玉受玷污的结局.但是感觉上确实更出色,也更为的含蓄
.问题是,刘大爷和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将它重新用清中叶的白话文创作出来,
作为石头记的末尾部分发表.这和知识产权关系不大,而是我们早已经脱离了曹雪芹的时代,也没有续
写红楼梦的可能性了.(参见俞平伯先生《红楼梦辩上卷·论续书底不可能》)
最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红楼梦》现有的妙玉结局:被强盗凌辱后劫走,最后不屈而死.它与判词和红
楼梦曲以及妙玉的性格都是相符合的.作为红楼梦的结尾,无论是否曹雪芹所作,都不能从作品本身看
出破绽或明显的违背.如果妙玉的结局是曹公作的,那么现在的所谓真的结局就都得歇菜,只能作为“
真结局”的创作者个人的独立创作,与《红楼梦》无关.如果是高鹗续的,那么他也不应该受到太多的
指责啊.红学家研究了八十年,就研究出三个“真结局”,而且如上所述,多半在艺术效果上还不如高
鹗的.这一方面说明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本身给出的妙玉结局线索很少很模糊(不模糊就不会有三个“真
”结局),就算连脂砚斋一块算,到今天都难求其详.高鹗并不是神仙,而且他已经顺从原作者的判词
和曲词去写了.曹公要她“终堕污泥中”,老高就只好把她“终堕污泥中”.有很多读者说,怎么能写
得这么肮脏?!难以接受!但是看看脂砚斋的圣旨,看看其他的“真结局”,读者们觉得哪个“不肮脏
哪个“容易接受”?换言之,如果老高不写得肮脏的话,恐怕很多红学家和读者又要说他“不合原
意”了——不是明明让你“终堕污泥中”吗?!而脂砚斋从来很聪明,只说只言片语,既然零散含糊的
批语本身互无联系,没头没尾没顺序,也就不可能有自相矛盾之处,也就不可能受到指责了.正所谓大
功大过,小功小过,无功无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红楼梦经典语句赏析[语文科目]
石上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赏析】
这是作者依托神话表明《石头记》创作缘由的一首序诗.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小说产生的清朝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腐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封建制度行将全面崩溃.作者已在“太平盛世”的表象后,嗅到了封建阶级垂死的气息;他不满现实,而想“补天”,挽回本阶级的颓势,可是,他又看到封建制度的“天”已那么破残,根本无法修补了,所以有枉生世间的悲叹.这也正是《红楼梦》中经常流露虚无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深刻的时代和阶级根源.
但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坚持了他所说的“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这样,势必如恩格斯所说,“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拉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致玛·哈克奈斯》)这就使我们从曹雪芹所叙的“身前身后事”变即小说中所真实描绘的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衰亡过程,看到了整个封建阶级必然“一败涂地”的无可挽回的历史命运.
自题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是专门述说作者创作《红楼梦》的辛酸与苦衷的,也是全书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出现的诗篇.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红楼梦》这一旷世千古的奇书.不仅在作者,就是在后人看来,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脂砚斋甲戌本评语)”.诗中所谓的“荒唐言”实际上并不荒唐,它是对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无情批判和揭露.既包括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被神瑛侍者携入红尘的种种奇怪经历;也包括宝、黛、钗爱情故事的悲欢离合;一书中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内部斗争等等.“辛酸泪”一句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已经由钟鸣鼎食的世家公子沦为“蓬庸茅椽,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和悲苦非言语所能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氏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一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最好诠释.
太虚幻境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赏析】
书中第一回说,当年姑苏(现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一位乡宦甄士隐.此人摆脱名缰利索的员绊,在家里过着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梦中遇见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们手中见到那块顽石(通灵宝玉),又不知不觉地随着僧道到了“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
佛教和道教是来历不同的两种宗教.曹雪芹有意让和尚与道士同行,明显地带有调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说的幽默感.况且用了“太虚”、“茫茫”、“渺渺”字样,就明明告诉读者这是凭空虚拟的“假语村言”.
但是这种虚拟有它的根据,就是佛道两教都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净无为,靠精神力量去寻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反映了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佛家的观点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就其现象说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质说是假,是无.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称为“俗谛”;后者才是真理,所以称为“真话”.这副对联就是本着这种唯心的理论来嘲笑世俗人的.它隐含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们慕富厌贫,为名为利,劳力劳心,强争苦夺,就是把假的误认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当成了假的;把虚无误认为是实有,把实有反而当成虚无.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厌恶的那个社会现实,不可能有更先进的理论,而佛道两家也是否定现实社会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现成的理论武器.须要辨明的是,作者并不是要通过其著作来宣扬宗教教义,而是根据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观念拿来为我所用.曹雪芹是极其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否则他就不会竭一腔心血来写这样一部五彩摈纷的《红楼梦》了.我们读《红楼梦》,主要应该看作者所描绘的那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而对带有虚无色彩的说教,则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清楚的认识.
中秋对月有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赏析】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隔壁的葫芦庙里寄居着一个贫困落魄的书生贾雨村.此人相貌魁伟,气度不凡,很得甄士隐的赏识.一日在甄家书房里,偶然瞥见甄家的丫鬃娇杏在院内掐花.这个娇杏因家主人常提起贾雨村,就回头多看了他两眼,贾雨村便以为娇杏看中了自己,狂喜不禁,回到庙里就害起了单相思.这首诗便是他中秋夜对月随口吟出的抒怀之作.
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他赖甄士隐的慷慨资助赴京应举,名登金榜,穿戴着猩袍乌纱,得意洋洋地回来当了知府.不久因“贪酷之弊”,被政敌搞掉,又变成平民,做了林黛玉的蒙师.后来又靠走贾政的“后门”,起复做官,由于善于钻营,在官场中爬上得高位置.脂砚斋的批语说他是王莽、曹操一类人物,可能在贾家败落时,他还要有一番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表演,可惜曹雪芹的书只给我们留下八十回,高鹗续作的后四十回又没完全体现作者原意,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情节了.从书的前几回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人野心勃勃,城府极深,喜怒不形于色,心狠手辣,敢作敢为,可说是个乱世之奸雄.
在吟上面这首诗时,他还是个旅居僧房,向和尚讨粥吃的穷措大,所以看见个长得周正一点的丫鬟也使他动心,一厢情愿地想入非非.这首诗准确地反映了一个穷秀才向慕女色及荣华富贵的心理.诗写得挺像样,说明贾雨村很有才学.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赏析】:
这首歌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家业破败后,夫妻俩到乡下田庄里生活.又赶上“水旱不收,鼠盗蜂起”,不得安身,只好变卖了田产,投奔到岳父家.其岳父又是个卑鄙贪财的人,把他仅剩的一点银子也半哄半赚地弄到自己手里.甄士隐“急忿怨痛”、“贫病交攻”,真正走投无路了.一天,他拄着拐杖走到街上,突然见一个“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破足道人走过来,叨念出这首歌.
这首《好了歌》宣扬了一种逃避现实的虚无主义思想.从宗教的观点看,人们活在世上,建功立业,发财致富,贪恋妻妾,顾念儿孙,全都是被情欲蒙蔽尚不“觉悟”的缘故.这首歌就是用通俗浅近的语言来说明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跛足道人说:“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又把“好”和“了”的涵义引申一层,说只有和这个世界斩断一切联系,也就是说只有彻底的“了”,才是彻底的“好”.所以他这首歌就叫《好了歌》.
《好了歌》的消极色彩是十分明显的,但是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它视为糟粕抛弃它.因为作者拟作这首《好了歌》,是对他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一种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作者出身于一个上层的封建世家,亲自观察了这个阶级的腐朽、堕落,亲身体验了贵族阶级由兴盛到衰败的苦痛,进行了半生深沉的思索,激起他强烈的愤感,他要痛骂,他要诅咒,《好了歌》便是痛骂的歌、诅咒的歌.作者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他倾注一腔心血,虚构了大观园那样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塑造了那么多善良纯洁的少女形象,描绘了那么多有情有趣的事物,可见,作者是多么懂得生活,有着多么高雅的生活情趣呀!有爱必然有憎,他描写贾赦、贾珍、贾琏之流猪狗不如的品德和行为,就是对他憎恶的对象的鞭苔.而最后,无论他所爱的还是他所憎的,都一齐毁灭了,就使他堕入一种难以解脱的精神痛苦之中.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再看他写的这类具有虚无色彩的东西,就能够把它放到适当的地位去理解了.也就是说,作者世界观中尽管有虚无消极的一面,但同无爱无憎的和尚道士不同;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激情,岂能写出这样一大部博大精深的《红楼梦》来?
好了歌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
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西江月
嘲贾宝玉二首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
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赏析】:
第三回书写黛玉到荣府后,见过贾府大部分人,最后才见到宝玉.这是两个主人公第一次会面,也是第一号人物宝玉第一次在读者眼中出现,所以作者对宝玉的装束和神采作了大力铺张渲染,又写了这两首批宝玉的词.“批”字是打批语、下判断的意思,与今作“批评”、“批判”解不同.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必然要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渲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看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看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不是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细吗?看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简直够个像样的文学家了.连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怎么能说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是因为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自然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诗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第十九回写宝玉探花袭人家,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宝玉.这是何等娇贵!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同将来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令人叹息.宝玉在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不好乱猜,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
赞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似姣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赏析】:
这段赞文见于宝、黛初次会面时.
林黛玉多愁善感,脆弱多病.这既与她身世孤单,精神上受环境的压抑有关,也反映了她贵族小姐本身的脆弱性.赞文中以她弱不禁风的娇态为美,说明了美感是有阶级性的.贾府上的焦大固然不会爱林妹妹,新时代的青年,阅读《红楼梦》,虽然可以理解和同情处在当时具体环境下的林黛玉,喜欢她的叛逆性格,却未必欣赏这种封建贵族阶级的病态美.
宁府上房对联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赏析】:
第五回写荣宁二府女眷赏梅,并举行家宴.宝玉席间困倦,想睡中觉,被秦可卿领到上房,见房内挂着一幅《燃藜图》,旁边挂着这副对联.宝玉看后,厌恶得不得了,赶紧走出.《燃藜图》画的是西汉时代学者刘向的故事.刘向夜间在天禄阁校对古书,有个穿黄衣服的老者进来,见刘向在暗中读书,就把拐杖的一端吹燃,有了光线刘向才同老者见面.老者教给刘向很多学问,天明才走,自称是太乙之精(神仙).
《燃藜图》再配上这副联语,是封建阶级陈腐的说教.《燃藜图》启示人们像刘向那样寒窗苦读,准备求取功名的资本.这副对联劝导子弟们去熟悉社会上的各种事态,以便做官,建功立业;同时教育子弟通晓人情世故,以便应酬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在社会上立足.宝玉这个封建阶级的“逆子”,是最讨厌这一套的.他不愿读所谓“治理”之书,无志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一遇到这类说教或暗示,就受不了.湘云曾劝他“会会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他当时就拿下脸来赶她走,并讥刺她:“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见第三十二回)宝钗用同类话劝他,他也立即给她以难堪.贾政教训他时,他也同样反感,只是不敢流露而已.
春梦歌
警幻仙姑
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
何必觅闲愁.
【赏析】:
第五回写宝玉在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姑)唱出了这首歌辞.
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要仔细研究,认真对待.甚至可以说,读不懂第五回,就没法完全读懂《红楼梦》.
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爱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宝玉当然不会“醒悟”,如果他在这时就“醒梧”过来出家当和尚,那么一部《红楼梦》故事就没了.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
【赏析】:
宝玉在“薄命司”里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女孩们的身分、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宝玉是从又副册看起的.
这一首说的是晴雯.
判词前还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是个心地邪僻的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趒趒,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的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当王善保家的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难堪.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的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她那个不成器的姑舅哥哥的又破又脏的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十七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人间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红楼梦》把晴雯这个聪明美丽的少女写得光彩四射,楚楚动人,又把她的结局写得让人刺心搅肺,心酸泪落,引起人们深沉的思索,这就是现实主义手笔的魅力.
词首两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点出晴雯的名字,暗示他的人品和将遭到的不幸,霁月,指雨后月出,天晴月朗.这就点出了一个“ 晴 ”字.而旧时以“光风霁月”喻人的品格光明磊落.这也就是作者对晴雯人品的赞赏.彩云是有纹彩的云霞,两云呈彩叫雯,点出一个“雯”字,而且寓有纯净美好的意思.这两句中的“难逢”、“易散”,暗寓晴雯品格高尚,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样难存于世,她将遭到不幸.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袭人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褔,谁知公子无缘.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如果说晴雯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她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偷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后来黛玉和她开玩笑,称她为“嫂嫂”,说明她“如夫人”的身分已被预先承认了.等到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而大被贾政笞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立即将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到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待遇.一次宝玉无意中将袭人的汗巾同蒋玉菡作了交换;后来贾家势败后,袭人果真同她骂为“混帐人”的蒋玉菡结成婚姻.这样一个最合“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似乎肯定是她主人的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这个向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的袭人,还是被蒋玉茵的花轿抬去了.按脂批“琪官(蒋玉菡艺名)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玉)、宝卿(宝钗)得同终始”一句提供的线索,我们还可猜测宝玉和宝钗在穷困落魄后,要靠袭人夫妇过一段生活.这一切在作者看来都是命运在捉弄人,所以才有后两句的感叹.
首句“枉自温柔和顺”是指花袭人温柔和顺的性格,封建的道德观念,要求妇女“温柔和厚”,袭人就是这种封建道德的牺牲品.
第二句是“空云似桂如兰”.这里“似桂如兰”是古人常用来比喻人的美好品德的桂花、兰草.“空云”,也就是徒然 说,是对桂和兰的否定.宋代陆游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 诗句.袭人姓花,原名蕊珠,宝玉就根据陆游的诗把她改名为花袭人.这里的桂兰也寓花袭人的名字.
第三句“堪羡优伶有福”是指袭人在宝玉出走后,袭人第一个离开贾府,嫁了给曾是唱戏的蒋玉函.而袭人也始终与“公子”,宝玉无缘分.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狗矢(屎)” (二知道人:《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 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 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赏析】: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下面就是这首判.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篱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 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 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 的女子.
欢迎采纳!
问题2:红楼梦的好句加赏析(一定要赏析)[语文科目]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副联语是对那些在名利场中贪求不已的人的一种讥刺和棒喝.贾雨村以为它“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他自己就是因为“忘缩手”才被革职的.书中说他当知府期间“未免有贪酷之弊”,虽没说出具体情节,但从他后来“乱判葫芦案”推断,肯定是见钱眼开,而且心狠手辣,干了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贾雨村在官场中已经翻了一个小筋斗,作者从他眼里写出这副对联,就显得更有意思.然而他这种人是不会从中受到启示而回头的.书中同类的人还有许多,如贾赦、贾琏、王熙风之类,在他们得势时恨不得把一切能到手的东西都据为已有,直到弄得家败人亡才不得不罢休.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
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傍观冷眼人.
此诗以下棋来做比喻.“一局输赢”云云,让我们看到每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大家族的兴衰,都是与它作为靠山的某派政治势力或某个政治集团在封建阶级内部斗争中的胜败直接联资着的.“香销茶尽”是说历时已久,棋盘上已是残局,喻历时百年的大家已到未世.“逡巡”作迟回不进解.“料不真”、“尚逡巡”,即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外面的架子看来“哪象个衰败之家”.末句即俗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亦可见作者拟“冷子兴”之名和写他演说荣国府的用意.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一着——原指下一步棋,如俗语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里是借以说人的一种行动.娇杏偶然因好奇,回头看了贾雨村两眼,这从封建礼教不准女子私顾外人的眼光看是越轨的行动,所以说“错”.然而,现在反因为这“一着错”而使她成为“人上人”了.“一着错”,程高本作“一回顾”,乃后人所篡改,二字之差,把原来对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的讽刺,改成了对这种丫头当上官太太的命运的称羡.
问题3:红楼梦好词好句[语文科目]
1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2 花开易见落难寻
3 花落半身埋
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5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6 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垅中,卿何薄命.
7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8 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掊净土掩风流
9 乱哄哄你发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作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
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1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1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
13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14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
15 得意浓时易接济,受恩深处胜亲朋.
16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7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8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19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低迟?
20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21 真做假时假亦真. 无到有时有还无.
22 花落人亡两不知!
23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24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5 娴静处若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问题4:求红楼梦里的好句和好段及其赏析、急啊、谢谢了啊越多越好哦、真的很急啊、 不是光要好句什么的、 那些我自己会。我关键是想要其句子或者段落的赏析、、[语文科目]
好词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2.助凄凉——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熔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12.滴沥——水珠下滴.
好句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宝钗)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好段
1“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甲戌侧批: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无了滞皆无.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2“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
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甲戌双行夹批: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
……
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
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
甲戌双行夹批:用此一解,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
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
3“你死了,我做和尚”
“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
宝玉听了笑道:“你往那去呢?”
林黛玉道“我回家去”
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
林黛玉道:“我死了.”
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林黛玉一闻此言,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
“想是你要死了,胡说些什么!你家到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去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问题5:有关《红楼梦》好段赏析[语文科目]
在第三回中,作为《红楼梦》主要人物的日常生活居所贾府第一次正面示人,而且书中许多主要人物第一次登场,宝黛第一回相见,所以第三回可以说是《红楼梦》书序幕的重要一环,小说中的三要素在这一回里尽数登场.这一回我想主要说说第三回的环境描写.所谓典型环境其实也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它不只是人物活动、故事发生的场所,而且表现出时代风貌、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人与人间的关系.人都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生活,特定的典型环境产生特定的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能够表现出产生典型性格的社会基础,表现出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黛玉母亲新丧,应外祖母史太君之请来到贾府,之前贾敏曾对黛玉说过,“你外祖母家是处处与别家不同的”,而林黛玉如今要寄人篱下,时时小心,处处留意,生怕被别人耻笑了去,所以在初进贾府的过程中,观察的尤为细致.贾府的不同之处便是通过黛玉的眼睛展现出来的.林黛玉可以说出身不低.她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后任兰台寺大夫、钦点扬州巡盐御史,而且祖上曾世袭列侯,这样的出身绝对是够分量的,否则贾母有怎么会把唯一的女儿嫁给林如海呢?所以说作者借林黛玉的眼睛来为读者展示这个典型环境是很有匠心的,一来黛玉不是府中之人,一眼就能看到不同之处;二来林黛玉出身世家,也是见过世面的人物,所以这种不同从她的眼中心里透露出来就显得更有说服力了.那我们就来看一看,林黛玉眼中的贾府究竟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从黛玉第一眼看见宁国府的大门便透露给我们了.看看大门是怎么写的: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贾府一出场就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威严,普通人家的大门都只是一扇,贾府却是三间兽头大门,门前的仆役竟然就有十来个人之多,而且都华冠丽服——连仆役都是华冠丽服这个门后院落里的奢华可想而知.但更为与众不同的地方还是那块匾额,“敕造”是什么意思?皇帝下令建造的意思,原来贾府的宅院是皇帝亲自下令修建的.在封建社会里,“敕造”这两个字就足以说明贾家地位之尊贵,那大门的威严正是贾家尊贵身份的体现.
再跟着黛玉往荣国府里走去瞧瞧,荣国府跟宁国府一样的三间大门威严耸立,黛玉却是从西边的侧门进来的.轿夫抬着走了“一射之地”竟还没到主人的居所,足以看出贾府的建筑规模有多么宏大了.终于下了轿,过了垂花门入眼的是抄手游廊,紫檀架子的大理石屏风,三间小亭后面才是正房大院,都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看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到一个情况,贾府的建筑从规模上来说可谓宏大,从结构上来说可谓复杂,雕梁画栋、抄手游廊,宏大中又见细致,单从这建筑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与众不同了.
这么一家院落里面的情况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从黛玉拜见两位母舅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先去拜见的当然是大舅,但宁国府这里是略写,咱们也暂且略过.但从出门坐车这个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出,贾府主人的生活的确处处透露着奢华.你想两个相邻的院落出门都要坐车,一是见出贾府规模的大小,二来就是要从生活习惯上表现一种奢华之气.
再去见的就是二舅,贾政是荣国府的主人,去荣国府又是坐车,下车转弯穿过东西的穿堂, ]
向南大厅之后,义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出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haǐ.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明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曹雪芹对于贾政这里的陈设描写的是极为细致的.贾政是荣国府的主人,正室内的陈设样样都显示出主人的地位是何等尊贵,御赐的匾额、郡王送的錾银对联、古铜大鼎、墨龙大画,这哪里是一般官宦人家能比的?分明透露着一种王侯将相的气派,这些奢华陈设透露出来的是一种威严和尊贵.
通过这几处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得出,贾府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人的地位也极其尊贵,但典型环境所包含的还不只这些,除了特定的空间环境,还要反映出时代风貌、社会制度、阶级状况、人与人间的关系.那么,贾府中的阶级状况和人与人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第三回,林黛玉在贾府中见到的人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奴才,一是主子.从初进贾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大宅院里,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第三回里是怎么写的?“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这样的叫法说明等级制度不单单是奴才和主子之间的事情,就连奴才与奴才之间也一样存在着极其严格的等级区别.黛玉初进贾府为什么要换轿夫?低等的奴才是不能进入内院的.所以初进贾府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众多不同的婆子、丫鬟和仆役,有的是跟在主子身边的贴身使唤,有的只能在门前院里侍立一旁.那么,主子与主子之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等级上的差异呢?我们来看一看“贾母赐饭”这一情节的描写.
于是,进入后房门,已有多人在此伺候,见王夫人来了,方安设桌椅.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左第二,惜春右第二.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寂然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プ手毕,又捧上茶来,这方是吃的茶.贾母便说:"你们去罢,让我们自在说话儿."王夫人听了,忙起身,又说了两句闲话,方引凤,李二人去了.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些人都是这个院落里的主人,但在贾母吃饭的时候又好像成了仆役,这里的等级差异不是很明显了吗?而且吃饭的时候外间伺候的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王夫人是贾政的妻子,按理说也是荣国府的女主人了,但贾母一声吩咐就忙起身去了.足见贾府的规矩之大.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是贾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些规矩,贾府也就不能称之为不同了.
那么通过黛玉的眼睛看到了贾府主人的尊贵,建筑的宏大,陈设以及生活习惯的奢华,还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这都是贾府的不同之处.作者用这样的典型环境传达给我们的其实是奢华、威严、尊贵背后的堕落,是森严等级中本质上的阶级对立.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也才会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