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石钟山记原文_《辨石钟山记》原文辨石钟山记》原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李勃《辨石钟山记》完成题目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语文科目]
1.(1)蕴含 (2)沿袭 (3)这 (4)众多
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3.D
4.(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
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
问题2:英语翻译是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啊~不要搞成苏轼的《石钟山记》了.[语文科目]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问题3:辨石钟山记 翻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问题4: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石钟山记
【原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明篇.
【资料窗】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二、补充整理文言文基础知识
①词类活用:A使动,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之鸣.B名词做动词:例1.“而此独以钟名”.名,命名.例2.“枹止响腾”.枹,用鼓槌敲击.C形容词作名词:例:“枹止响腾”,响,声音.D名词作状语:例:“目见耳闻”.目,用目,耳,用耳.
②古今异义:“自以为得其实”,其实,那事情的真象.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词,那里,这里.例:心不在焉.B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1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C兼词,于之,在哪里.例: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D语气助词,啊,呀.例:1于是余不叹焉.2如乐作焉.E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例:硿硿焉.
三、文学常识:
纪年法:(一)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二)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记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三)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七年等,以元、二、三等序数记.(四)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木星),岁指太岁.又分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即根据岁星在十二星次中的位置纪年.十二星次名称自西向东依次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12年一轮.太岁纪年方向与岁星纪年相反,名称更为繁复.
四、关于石钟山的资料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石灰岩质,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关于它命名的原因历来有三种意见,(一)风水声如钟,认为山下缝隙洞穴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的声音.北魏郦道元与北宋苏东坡就是持此说.(二)石声如钟,由于此山是石灰岩质,内中石钟乳、石柱、石笋等,用槌敲打,也会发音.唐代李渤持此说.(三)山形如钟.《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清代的俞樾就持此说,他在《春在堂笔记》中记着: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洞中宽敞,左右旁道可容千人.……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问题5:伟大的悲剧原文[语文科目]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 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他们往往一连几天畏缩不前,走错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日记的字里行间重新闪现出信心的火焰.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