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般若蜜多心经_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意思是什么啊?般若是不是智慧,波...[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简单的翻译就是“智慧到彼岸”但是这句话深层的意思是“用我们彻底圆满的智慧来纠正一切错误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明了的处理世间的一切事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短的经文)
般若即智慧,波罗蜜多直译为"彼岸到", 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几种:一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二是说明一个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心.三是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又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经》则是般若经典的核心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其次,心是指明人的本心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 ,是智慧本心,是不执著于诸相及概念假说的妙明真心.由此,常读《心经》,不仅可以平心修性,驱魔抗邪,还能开启无上智慧.现将经文转抄如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
1、"般若" 读拼音"bo re" 的音 .2、"舍利子"就是舍利弗.2、"菩提萨埵" 是菩萨全称."埵" 读拼音"duo" 音.3、"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耨" 读拼音"nou" 音,"藐" 读拼音"miao" 音.4、"诃" 读拼音"he" 音.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解释[语文科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宝.
【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 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 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的,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不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的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迷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本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 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义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个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情、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的: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种,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无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了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应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空,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 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虚,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着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道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么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只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参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六个心.
参考资料:http://bookgb.bfnn.org/article_12.htm
问题2:谁知道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真正意义
内涵太深,这个经题即其内涵的揭示:“究竟圆满的智慧”(有人解为“大智慧到彼岸”,有人把“到彼岸”释为“到家了”、“究竟了”).这种智慧是不能用语言来传达的“般若”智慧,而非世智辩聪,所以,需要通过修行去证悟,去证悟那“照见五蕴皆空”中的“照见”是怎样一种情形;“五蕴皆空”是怎样一种境界;才知道“度一切苦厄”原来如此!
南无阿弥陀佛!
问题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请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不要长篇大论的那种!
色有色相,空有空相,本出同源,花开两朵,如何选择在于人.
空比色优越的地方表现在,空中没有半点色,一切皆无,以致于没有什么可被烦恼担忧的,这样你才可能'远离颠倒梦想',达到'究竟涅盘'的真正自由境界.
心经是观自在菩萨的修行心得,是观音菩萨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领悟到人本身五蕴皆空,并且知道了空会使人之前的一切苦厄都化为乌有.(也许这里的人应该改作众生)
常念心经,潜移默化,内心就会渐渐地认同空比色好的观念,使得日常生活中更容易舍弃执着,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不过这是通过个人做好来改变社会还只是小乘,修大乘还应该直接化身为社会进步做点贡献.
问题4:请问 这段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的详细意思是什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语文科目]
http://boruo.goodweb.cn/books/0095.htm这里有详细的解释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以字面来解释也相当好,意思是观察诸法实相本空后,对一切的外境外缘就随意而自在了.观自在是修行证果的境界,此时一切都如悠游的白云,任意浮游于万里天空,一切都不再是挂碍,一切都已安然,所以才能对于万事万物产生随缘而自由自在的态度,这种生命之启,多么值得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的众生羡慕啊!但是不只能羡慕而已,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应努力的修行,只要肯不断的自度度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与观自在菩萨一样的自在啊!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般若波罗蜜多是解脱空慧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到彼岸的大智慧」.因为,唯有证入圆满的涅盘,才能完全解脱三界轮回的生命困境.而想证入圆满的空慧,必须”老实修行〃,而且不只是行,还要「行深」,就是必须把这大智慧深化到生命的最深处,如此方能在面对任何外境时,保持如如不动的自性,故此句才巧妙的点出「行深」二字,因为这才是实修的关键之处,如果没有念兹在兹、须臾不离的保持般若,便没有办法真正解脱三界、永断轮回.故一个修行人,如果真有出三界的”冲天志〃,则必须戮力以赴,方能真正如愿以偿!
#######
照见五蕴皆空
当一个修行人经过因地努力的修行后,当他通达了无常、无我的空慧之后,他刹那明白了原来一切的本质皆空,连这个五蕴色身~一个与我们生命最密切的存有,它的本质也是空.这时他彻头彻尾的照见了色、受、想、行、识的虚妄,而从这虚妄中彻底的觉醒了过来.于是他不再受这些外相、外境、外缘的束缚,他已经完全自由了,因为他仅从自身的五蕴,就已经完完全全的明白了宇宙至极的真理--空.
#######
度一切苦厄
当一个修行人证入果地后,他自由解脱了.于是他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救度一切的苦厄,因为唯有自己到达了彼岸,才真正能够正确无误的,带领犹在苦海沉浮的三界众生也同样的到达彼岸.故一个良好的修行人,他的知见是如法华经所说”唯一佛乘〃,因为只有究竟成就了,我们才能完全明白,什么是”本地风光〃、什么是”本来面目〃,否则都只是闻人说空亦鹦鹉学语罢了.所以,只有究竟成就,才能度尽一切苦厄,就如伟大的观世音菩萨,他其实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化现与三界众生较接近的菩萨而方便度众.我们常听到人们虔诚的赞颂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有求必应、无量无边、悲愿深切的胸襟,令人不禁感激涕零、动容良久.啊!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那度尽众生一切苦厄的广大悲愿,是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但是啊!我们不能气馁,而应奋力效法,如是,则总有一天也能如观世音菩萨一般”寻声救苦〃、”苦海常作度人舟
作者: 乐世 2006-4-29 18:1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释#######
######
舍利子
舍利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通达称着,心经便是应其问而应机说法,充满了佛陀的证量精华以及谆谆教诲的慈悲为怀.缅怀佛陀在世,能有幸跟随佛陀亲聆法音是多么的福报广大,但是啊!末法时代的佛子啊!尽管佛陀早已涅盘,尽管世界动荡不安,我们还是要珍惜一切的经藏,深心阅读,则如同佛陀在世,亦如同亲自参与法筵!
#######
色不异空
一切的色相,它的本质都是空.无论色相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例如无垠的天空,也许会刮风,也许会飘雨,也许会有几朵白云流浪,但是啊!天空还是天空,并不会因为风、雨、云、雷、电等而改变,所以色相的本质即空,所以一切本空.以一切本空的诸法实相来看,则有的本质即空,故色不异空.
#######
空不异色
如果把角度再调换一下,就是从空的本质来看,由于空的本质当然还是空,而色相的本质也是空,所以当然也是空不异有,也就是空不异色.这段以反过来的角度探索空与有的关系,但空毕竟是空,所以不论从那一个角度探究,它依旧是”空〃.因此,空是颠扑不破的宇宙真理,只有真正了解、明白、安住、巩固于空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
色即是空
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宇宙中的森罗万象,从日月星辰到草木虫鱼,一切的一切,都是色相,而色相的背后所蕴含的真理就是空,所以有即是空,也就是”色即是空〃.此句是从前句”不异〃推演而来.”不异〃就是”等于〃,”等于〃就是”即是〃.故不论正说、反说,都是在在说明”缘起性空〃的真义.
#######
空即是色
色可以解释成人身的”色蕴〃,这是以自身的观点来观察,那么应用于此四句,即可还原成”色蕴不异空,空不异色蕴,色蕴即是空,空即是色蕴〃.而推演出来的话,则”一即一切〃,所以也可以把这四句推广成:”色相不异空,空不异色相;色相即是空,空即是色相.〃所以心经的结构相当严谨,佛陀先善巧的教导我们从最近的色身观察起,而如果我们明白了色身的本质是空,那么就容易明白其他万事万物的本质,也一样是空了.所以佛陀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把宇宙至深的道理,用最显浅的例子生动的开导启示我们,真是令人赞叹!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前面已把五蕴之一的色蕴与空的关系说得清楚明白,所以此处就省略了重复说明的地方,把五蕴的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以一句「亦复如是」带过.因为话如果已经说清楚了,又何必多废唇舌,所以这里又是方便善巧之处,也是再度揭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理.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心经的重点主旨也不外乎是要说明”一切本空〃.站在空的立场而言,不论一切的外相呈显什么,它的本质终究还是空,所以,「空相」是指一切都是空的相貌.空如同一个最千变万化的演员,他可以化各种不同的妆,他可以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他,并不会因为化妆的不同,或是角色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空」亦然,无论空的相貌如何的不同,空的本质,穿透这些外相纷杂之后,空毕竟还是--空.
问题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07-01-29 20:22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召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
唐三藏沙门鸠摩罗什译
般若.智慧也.波罗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经.径也.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也.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也.单法者.即般若波罗蜜多也.实相者.即诸法空相也.观照者.即照见五蕴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业报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萨所行甚深般若也.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得大自在圆通也.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曰觉.萨埵曰有情.谓能觉一切有情.自觉以觉众生也.曰菩萨曰大士.皆尊称佛号之名也.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大士也.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者.谓清净因地之法行已深也.般若.华言智慧.般若智慧.非识心之昭昭灵灵.乃本心真性之光明.照无量世界.通无量劫事.圆明普照之真智真慧也.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此岸.乃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乃诸佛菩萨究竟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多者.定也.时者.时候也.谓菩萨妙圆明觉超越世出世间.具足三昧慧定之时也.
照见五蕴皆空.
照者.本心智慧妙觉明照也.见者.本心智慧明圆真见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之五阴也.空即本心性体实相之真空也.照见蕴空.则本心妙明而性体洞见也.
度一切苦厄.
谓解脱一切执著生死烦恼之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
舍利子.
即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乃佛之弟子.舍利弗于佛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而不能如观世音菩萨究竟得证圆通.而成正觉者.盖因滞于智慧也.滞于智慧.则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佛故举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真空无相之法.以证菩提彼岸.得为圆明普照之标榜.呼舍利子而告之.欲其不滞于我相.我见.空相.空见.而究竟于人空法空.空空之境界.以证无上道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乃梦幻泡影.故不异于空也.空乃一真显露.故不异于色也.色有形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终有坏期.故色即是空也.空性虚无.无形无声者也.道以虚无之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能生有色有声之天地万物.故空即是色也.因色而有六根之领受.六根领受于心.而生思量拟度之想.悬想六尘.而生运用施为之行.行动迁流.而生分辨精粗美恶之识.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也.色有坏时.而受想行识.终归虚妄.亦复如是.色即是空也.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则无受想行识诸杂念一心清净.空若太虚.以无相而生真空之实相.亦复如是空即是色也.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佛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意谓不但五蕴皆空.一切修证菩提之法.莫不皆空.楞伽经云.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则心意意识皆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诸法若如虚空界之空相.岂有生灭垢净增减乎.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是故真空之中本无我相.何色之有.既无我相.自无我见.一切声色何能入我真空妙明之心.自无受想行识矣.既无我相.则六根亦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自无色声香味触法矣.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皆无界限矣.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明至老死.乃佛所说三世十二因缘也.一曰.无明.谓过去世.妄识迷性也.二曰行.谓过去世.一切结业.随无明妄识流转也.三曰识.谓现在世.托胎识灵种子也.四曰名色.谓现在世.识灵在胎.心但有名.而色身已有质也.五曰六入.谓现在世.识灵在胎.已成六根之体.已具六入之用也.六曰触.谓现在世.色身出胎之后.六根但有所触.尚未了知六尘之涉入也.七曰受.谓现在世.色身日渐长大.已能纳受六尘诸境.尚于贪淫等心未起也.八曰爱.谓现在世.色身日益长成.贪淫等心已开.而生种种爱欲.尚未实爱欲之境也.九曰取.谓现在世.色身强壮.爱欲日盛.而驰求恣取色声香味触等以实爱欲之境也.十曰有.谓现在世.色身因驰求恣取.六根积集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因.成就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之业果也.十一曰生.谓因果不亡.识灵又随业流转.受生于未来世之四生六道也.十二曰老死.谓未来世.受生以后.色身衰老.又坏而死也.因无明缘行.因行缘识.因识缘名色.因名色缘六入.因六入缘触.因触缘受.因受缘爱.因爱缘取.因取缘有.因有缘生.因生缘老死.十二因缘.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三世.生灭轮转.若观此十二因缘.皆为无明妄识流转.忽然觉悟五蕴十八界皆空.则本妙明心.如如不动.无有生灭之妄识.则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矣.乃至者.包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苦.谓生死烦恼诸苦.集.谓积聚.人生在世.心为形役.形为事劳.积聚五蕴中之根尘处界.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苦因.今既无五蕴根尘处界.十二因缘.则无苦因之积聚也.灭.谓寂灭.道.谓真常不息之道.五蕴中一切苦因.一一皆生灭无常.今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当体妙明寂静之真性.洞彻圆通.以入真常不息之道矣.谓既无苦集灭道.则已入佛慧.明了无碍之智.已得菩提之果.然虽入佛智.乃本心般若真空之本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虽得菩提之果.亦是本心现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若知有智.乃曲心推测之知见.非真空无漏之本智也.若云有所得.即有所失.亦有漏也.本心具足本智.故云无智亦无得也.
以无所得故.
此承上起下之词.谓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无心外之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即有一分识心结习未尽.识心结习若尽.则万法本具一心.一心本具万法.一心与万法不二.万法与本心本一.复何有所得哉.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称.依.因也.谓依般若之本智本慧.自悟自修.以登彼岸之故.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挂者悬系.碍者窒塞.依一心之本智.不依缘起之业识.不住客尘之妄法.则心是空心.法皆空法.所谓不依一法而心常住.已得大自在矣.复何挂碍之有.恐怖.如地陷风飘.火烧水溺.及杀害恶死.种种之可惊恐怖畏者.既无挂碍.则不滞我相我见.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静.不动不摇.一切如如.复何惊恐怖畏之有乎.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颠倒.谓六尘惑乱.妄想成业.生灭旋复.虚妄轮转.种种颠倒也.梦想.谓惑于见思客尘.而迷梦妄想也.若既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复何三界感业而轮转颠倒.复何见思惑乱.而迷梦妄想乎.涅云不生.盘云不灭.谓本心本无挂碍.本无恐怖颠倒梦想.一切种种.皆缘起于无始无明虚妄业识耳.今既依当身一心本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外不放入.内不放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到不生不灭涅盘之大道矣.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阿耨多罗.云无上也.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绝诸对待.无有而上之者.故名阿耨多罗无上也.本心本智.各自具足.故名三藐正等也.本心般若智慧.本不为尘劳所蔽.故名三菩提正觉也.谓行深般若之本心本智.到波罗蜜之彼岸.而证菩提之果.不但观自在菩萨而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统妙万法.不可思议之谓神咒者.秘密心印也.普照一切.而无所不遍之谓明.最极一切.而无上可上之谓无上.一切平等.无等可等.谓无等等.谓度脱一切生死烦恼苦厄也.
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谓佛无妄语.如来所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也.以一心之本智本慧究竟.即尘劳是清净.即烦恼是菩提.一切苦厄莫不一齐解脱.真实不虚之故.乃说此本心本智.究竟自心秘密之总持也.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大凡一切咒语.乃诸佛微妙秘密心印.惟当沉沉静静.无思无虑.一心持念.无记无数.即咒是心.即心是咒.不复以知见立知见.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则群魔于此以降.真如于此以住.挂碍恐怖于此而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而远离.本智本慧于此而开发.无明烦恼于此而尽泯.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即菩提是五蕴.即五蕴是法身.即法身是诸法.即诸法是空相.即空相是当身一心.即当身一心是如来藏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咒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我佛释迦牟尼世尊.谓诸弟子曰.吾教中有观听圆明.智慧无碍.一心清净.如如不动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真空之智慧圆满.清净妙明之觉性.超越彼岸.具足慧定之时.以本心无碍智慧.照见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皆空.度脱一切执著烦恼生死之苦厄.舍利子.汝在诸弟子之中.所称智慧第一者.而汝之智慧.何以不能究竟到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也.盖因滞于智慧而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不能如观自在菩萨.行深真空无相之般若.而一超直入菩提之觉岸也.夫五蕴之因有色.而后有受想行识.要知色乃梦幻泡影.不异夫空也.空乃一真显露不异夫色也.且色非离空而有色.性色真空.色不即是空乎.空非离色而断空.性空真色.空不即是色乎.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究竟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之究竟耳.舍利子.不但五蕴皆空.凡修一切菩提之善法.莫不皆空也.是诸法空相.始能见真空之实相.盖本妙明心本来真空无相.亦无法也.诸法不过为执迷滞塞者.降妄住真耳.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而心意意识之业.亦与之俱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若一切法不生.则一切法空.如虚空界之空相.曾见有生灭垢净增减乎.是诸法空相.如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真空本无我相.何色之有.是故空中无色也.既无有色.自无我见.无受想行识也.我相既无.则六根自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无色声香味触法矣.夫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限无也.五蕴十八界皆空.无见闻知觉.无心意意识.则三世十二因缘之无明妄识.一时皆尽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矣.因无明缘行.因行缘识.因识缘名色.因名色缘六入.因六入缘触.因触缘受.因受缘爱.因爱缘取.因取缘有.因有缘生.因生缘老死.十二因缘.起而复尽.尽而复起.循环三世.生灭无端.皆因无明之妄识流转.既无无明尽.如如不动之心.无生无灭.乃至十二因缘同归无无尽.亦无老死尽矣.究竟到无五蕴根尘处界.无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之苦因集聚.则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自得圆通三昧真常之道矣.其时已具明了无碍之智.已得圆觉菩提之果.似夫有智有得也.然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菩提之果.亦本心限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以般若真空之本智本慧.不假外求.无所得故.是以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真空之本智.不依缘起之妄尘.则心是空心.无挂碍矣.无挂碍故.则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净.不动不摇.自无有恐怖.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生.远离轮转之颠倒.思惑之迷梦.客尘之妄想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入不生不灭涅盘之大道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但观自在菩萨为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之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不可思议秘密之心印.是普照一切秘密之心印.是至极无上可上秘密之心印.是一切平等不偏不倚秘密之心印.能除一切生死烦恼之苦厄.真实而非虚.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以度现在未来众生之苦厄.汝等不可以意识测度而思维.惟当无思无虑.一心持念.咒即是心.心即是咒.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意识尽泯.群魔于此以降.智慧于此以开.挂碍恐怖于此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远离.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圆觉妙明之本心.普照无碍.其无量无边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金刚经大旨.总是欲人守六根绝六尘.而六根六尘之不净者.以五蕴未空故也.
观自在菩萨特为拈出.示后学以会归之路.文仅二百六十八字.而言简意赅.可包金刚经三十二分之全.读金刚经而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