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佛教经典语句_佛教经典词语,最好还有英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三界之无色界:没有形象,也不存在声音
非想非非想处天(成语:想入非非):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天: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识无边处天: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空无边处天: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三界之色界
四禅之“五不还天”,又称:净居天,三果圣人居住.
1、色究竟天(阿那含天,若菩萨修德成满,于此示现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者,为报身佛,亦即菩萨所见佛身相好无边者):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2、善现天(阿那含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3、善见天 (阿那含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4、无热天 (阿那含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5、无烦天(阿那含天):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四禅之“舍念清净地”.
1、无想天 (外道所修)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2、广果天: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3、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4、福生天: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三禅之“离喜妙乐地”.
1、遍净天: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2、无量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3、少净天: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禅之“定生喜乐地”.
1、光音天: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2、无量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3、少光天: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初禅之“离生喜乐地”.
1、大梵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2、梵辅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3、梵众天: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三界之欲界{五趣杂居地}
欲界六天:
1、他化自在天: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2、化乐天: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玉体}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3、兜率天(弥勒菩萨现居此天,将来下生人间成佛.):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4、夜摩天: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5、忉利天(玉皇大帝):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6、四天王天(天龙八部多为此天所摄):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1. 欲界-四天王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不能割舍妻妾的恩爱,但也不犯邪淫,故于心中生明白世间处世之心,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与日月为邻,如此一类称四天王天.
2. 欲界-忉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自己的妻子,淫爱已较微薄,但对修行起居并不拘泥,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已超越日月在人间之顶,如此一类称忉利天.
3. 欲界-须焰摩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不求永恒的真理,对于淫爱有需求时则行淫爱,但结束后则不会想念回忆,处在人世间动时少静时多,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于虚空中日月所不能照及,因为在此天境之人,本身自有光明,如此一类称须焰摩天.
4. 欲界-兜率陀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大多时以静修身,若有需要时才予以回应世间事,不会违反这样的常规,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与下界如人间及前面所提的天界已无接触,乃至面对劫坏(境界崩殂)所造成的灾害也不会殃及,如此一类称兜率陀天.
5. 欲界-乐变化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本身没有什么欲心,完全是依据对方的应对来行事,当面对死亡的时候,其感觉如同嚼腊,命终之后,上升居于天堂,此天乃超越前述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乐变化天.
6.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的人,处在人世间时本身没有什么人世间的心,对于在世间行事能够了然超越,命终之后,能够超越世间化现无极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他化自在天.
佛告诉阿难,这六种天境,虽能脱出形体但心中尚有执着,所以称为欲界.
7. 色界-梵众天
佛告诉阿难,一切世间修心的人,不修禅定无法获得智慧,但若能坚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欲的情事,不论处于静时或动时,都没有任何的心念,各种情爱欲染都无从生起,就不会留在欲界,此类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侣梵众,如此一类称梵众天.
8. 色界-梵辅天
承上段,如果欲望的习气已经去除,离开欲望的心已经浮现,在各种佛教的规律仪式,能够喜爱并乐于去顺从,则该修行人能够行僧侣的德行,如此一类称梵辅天.
9. 色界-大梵天
承上段,如果觉得身心都通融圆明,威仪俱全,都能明了各种戒律并能遵守,则该修行人能够统领僧侣梵众,成为大梵王,如此一类称大梵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苦恼都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静,各种苦恼及五蕴不会从心中起,这种境界可称为初禅.
10. 色界-少光天
佛告诉阿难,其次在梵天中,统理梵人能够圆满梵行(身为僧侣的德行),心中寂然不动自然生出光明,如此一类称少光天.
11. 色界-无量光天
承上段,在自然生光之后能够光光相照,照耀无尽的十方世界,到处都是如硫璃所成,如此一类称无量光天.
12. 色界-光音天
承上段,能够吸收护持此圆满的光明,成就自然的本体,化现清静而应用不尽,如此一类称光音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忧虑苦恼都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修三摩地,但心中所得到的清静,已经了解并降伏初漏(五蕴之始),这种境界可称为二禅.
13. 色界--少净天
佛告诉阿难,再进一步,像这样的天人(居于天堂之人),已具有圆满光明,并了解其中的精妙,并能够去施行,通晓寂静无争之乐,如此一类称少净天.
14. 色界--无量净天
承上段,再者,寂静空无现前,引发无有边际的身心轻快安隐,成就寂静无争之乐,如此一类称无量净天.
15. 色界--遍净天
承上段,一切身心于十方世界圆明洁净,而能成就此德行,如此胜境现前,归于寂净安乐,如此一类称遍净天.
佛告诉阿难,此三种殊胜的的天境,具备有浩大的随意顺心,故能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不是真正得三摩地,但在安乐的心中,已经欢喜俱全,这种境界称为三禅.
16. 色界--福生天
佛告诉阿难,再者,像这样的天人(居于天堂之人),各种苦厄不会压迫身心,苦因已尽,但乐非永久常在,久了必定生坏.此时苦乐两种心境顿时舍弃,各种烦恼趋灭,纯一之福性生出,如此一类称福生天.
17. 色界--福爱天
承上段,如果舍得之心圆融,了解何谓清静无为,自然无法遮挡福性,在未来可得妙意随顺,如此一类称福爱天.
18. 色界--广果天
佛告诉阿难,从此天境中有两种不同的路,若于初发心时,有无量净光,福德圆满光明,乃因修行证得而住此,如此一类称广果天.
19. 色界--无想天
承上段,若于初发心时,乃是对于苦乐厌离,精进的研究如何舍弃心念,从不间断,并能做到舍弃一切道法,身与心具灭,心思凝定,经过五百劫.该人既然以生灭为修行之因,故不能发现明了生与灭的本质,所以会有初半劫灭后半劫生的状况,如此一类称无想天.
佛告诉阿难,此四种殊胜的的天境,一切世间各种苦乐所不能侵犯,虽不是真正无为究竟不变的天境,但因是有所得的心境且功用纯熟,故称为四禅.
佛告诉阿难,在此当中还有五种不还天,在下界时九种习气皆能除尽,无苦也无乐,由于没有舍恋,故心无挂念,能安心立命于一处.
20. 色界-无烦天
佛告诉阿难,由于苦乐两灭故无争斗之心,如此一类称无烦天.
21. 色界-无热天
能够了解苦乐天机,勤于研究,如此一类称无热天.
22. 色界-善见天
对于十方世界能够圆满的了解清楚的看见,不会被什么尘垢所遮扰,如此一类称善见天.
23. 色界--善现天
对于苦乐有精辟的见解,没有阻碍,如此一类称善现天.
24. 色界-色究竟天
能够究竟脱离之前所述,了解物质的本性,有如进入无边的境界,如此一类称色究竟天.
佛告诉阿难,此五种不还天,前面所说的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四位天王,具有独特的见闻,他人等不能了解.就像世间,在旷野深山,讲道的场地,都有阿罗汉在住持,但世间的凡人却不能看见般.
佛告诉阿难,以上这十八天独行而无所窒碍,没有形体的牵累,到此为止的境界称为色界.
其次,佛告诉阿难,再过来更有上层,于色界的边际中,再分有两条路线,若能舍弃心念,发现大智慧开悟,便能脱离尘界,成为阿罗汉,进入菩萨的境界,如此一类称为回心大阿罗汉.
25. 无色界--空处
承上段,若在舍心的过程中,以厌离为成就,感觉到身躯是一种障碍,然后以此方法去掉这样的障碍入于空处,如此一类称为空处.
26. 无色界-识处
承上段,各种障碍既然消灭,便成为无碍无灭,其中只剩下阿赖耶识,存于边际非常微细,如此一类称为识处.
27. 无色界-无所有处
承上段,空与色既然都已消灭,识心也都灭了,故十方一片寂静,无来无往,如此一类称为无所有处.
28. 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
承上段,如果识性不动,积极的研究灭性,在无尽中,发现(终了)的特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存在与不存在没什么不同,终了与不终了也没什么不同),如此一类称为非想非非想处.
上述四种境界,穷于研究空界,但不能了解空的根本道理,故居此天无法再进一层,如此一类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的境界,进入其他外道的天境,穷于研究空理,迷失无法自拔,便会转入轮回.
佛告诉阿难,在各种天境中,每位天人都是凡夫,都是因本业福报的酬谢,若酬谢完了便坠入轮回.他们的天王就是菩萨在修三磨地的过程中,慢慢的增进,回向圣界的修行路.
佛告诉阿难,在那上述的四空天中,身心都已灭尽,定性已现前,没有业果的显现,从此已至终了,称为无色界.
这些天境都是不了解妙觉明心的真理,累积了妄想错误所发生,故形成了三界,并于其中随意沉沦,沉溺于七趣中,(七趣--地狱、恶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罗、天趣),补特伽罗,各自从其属类.
各位网友,在此已谈完了三界,三界就是七趣中的天趣,也就是俗称的天堂,我想大家对于一个人为什么能到天堂,到那一个天堂应该有初步的了解,有了解才不会被迷惑,也才能认清正确的道路.
六道:(阿修罗道、仙道、人道、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
阿修罗道:
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仙道:(修布施持戒之福而我慢谄曲.仙神二者,为佛家所不取.)
绝行仙: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精行仙:坚固交媾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照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道行仙: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通行仙: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天行仙: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空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游行仙: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飞行仙: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地行仙:彼诸众生,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人道:(佛示现成佛都是在人间)
熟谙世故,人情练达类: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达类.
世智辩聪类: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文人类: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劳苦类: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优柔懦弱类: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卑微下贱类: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凶狠类: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很类.
庸俗类: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妖异类: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异类.
冥顽类: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畜生道:
鸽犬猫类: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灵禽瑞兽类: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春燕秋雁类: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蚕貂驴马等类: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鸡鸭猪羊等类: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蛔蛲等肠虫类: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毒蛇蝮蝎类: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狐狸类: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咎征淫兽类: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枭鸟类:物怪之类,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饿鬼道:
传送鬼: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役使鬼: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使役鬼.
魍魉鬼: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魇鬼: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饿鬼: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疠鬼: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疠鬼.
蛊毒鬼: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魅鬼: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魃鬼(女妖):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怪鬼:若于本因,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地狱道(详情请见《地藏经》)
一百零八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
三十六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
十八地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
八地狱: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
阿鼻地狱(无间地狱):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
佛教的十法界观
转自 佛教导航
法界,是世界的别称;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法界是无限的称呼.因为眼所见的,有形的东西叫做法,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所以以法为界,纵横含摄,大而无外,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前者是指我们所依所住的地方,亦叫做“依报”;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亦叫做“正报”.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现在说的法界,也就包括了这两种世界.
十法界,是把所有的众生,从性质状态之上,区分为十类,但仍是以法为界,无有限量因的;每类的众生,都是无量无边,不可算数.所谓“世界无边,众生无尽,佛法亦无边无尽.”正显出法界无限的意思.
十法界的名目:一地狱法界,二饿鬼法界,三畜生法界,四阿修罗法界,五人法界,六天法界,七声闻法界,八缘觉法界,九菩萨法界,十佛法界.这是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的次序排列.前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后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众生随他所做的善业,上下升沉,循环不定,所谓:“三恶报穷来善道,六天福尽下尘寰”.普通所说的六道轮回,生死不息,就是指的六凡法界的众生.四圣法界的众生,已断烦恼,了生死,跳出三界,不受六道轮回,超凡拔俗,所以称之为圣.虽然佛、菩萨、缘觉、声闻、修证的程度有高低的不等,但他们超出三界,不受轮回生死的痛苦相同,所以总名四圣法界.
这十法界的差别,究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华严经》说得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不是什么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什么天神赐予的,是由每个人自己的心力创出来的.说浅显一点:
我们现在起了一念极恶的心,就是创造地狱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悭吝的心,就是创造饿鬼法界的动力;
起了—念极愚痴的心,就是创造畜生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极瞋恚的心,就是创造阿修罗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五戒的心,就是创造人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善的心,就是创造天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四谛法的心,就是创造声闻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十二因缘法的心,就是创造缘觉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修六度法的心,就是创造菩萨法界的动力;
起了一念广大慈悲普遍平等的心,就是创造佛法界的动力.
动力是现在所做的业因,法界是将来所感的业果.各人所造的业因不等,所以所得的业果亦不同,于是就有十法界的差别.
乐世的人说“金钱万能”;尊佑的人说“上帝万能”;原子时代的人说“科学万能”;佛教则说“心力万能”.金钱、上帝,科学的为善为恶、为福为祸,试问那一样能跳出心力的控制与操纵?所以佛陀教人为圣为凡,关键全在修养自己的心力的控制和支配,这也是“擒贼先擒王”的意思.
英文的不知道 抱歉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一些常用的佛教经典语句(禅语)
要禅语啊
那就要看慧律法师编撰的〈佛心禅话〉
截录一小部分,给你看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 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给你个链接,这个链接有慧律法师编著之《佛心禅话》1~7
共600多句,古来禅宗祖师的禅话,您可以慢慢看
问题2:求佛教经典语句例如空即是色…我不入地狱…诗句也可以,例如:…何处惹尘埃越多越好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问题3:求佛教经典语句,要有哲理的.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镇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今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乾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缓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出自《佛说四十二章经》
问题4:有关冬的诗句有什么[语文科目]
描写冬天的诗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刘长卿 柳宗元
日 暮 苍 山 远,千 山 鸟 飞 绝,
天 寒 白 屋 贫.万 径 人 踪 灭.
柴 门 闻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风 雪 夜 归 人.独 钓 寒 江 雪.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问题5:组词! [语文科目]
(撤退,撒手 )( 颤抖,颠倒)
(绿色,缘分) (眷恋,山峦)
(千仞,坚韧)(同胞,长袍)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