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宜都之歌_英语翻译夷水又径宜都北——不觉疲而忘归矣[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为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在整个三峡七百里地当中,江两岸一个山峰连着一个山峰,一点空缺的地方也没有.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除非在正午或半夜,否则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都被阻绝了.偶或皇帝有命令须急速传达,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路,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春冬雨季,这一带有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流,倒映着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长满了形状奇特的柏树,从山崖上流下来的泉水和瀑布从那儿飞速冲刷而下;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富有吸引人、使人感到愉快的特色.每到秋天雨后刚晴或者下霜天的早晨,山林中气候寒冷,山沟里气氛清泠;常常有山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呼叫,叫声象—种悠长的歌曲非常凄凉特别,空旷的山谷传送着猿啼的回声,悲哀宛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其他回答
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要全的![语文科目]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
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
《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
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
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
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
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
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
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
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
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
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
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
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
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
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
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
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
《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与此文
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
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
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
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二曰玄
圃,守敬按:《山海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
《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
(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纟马.)上曰层城,(朱层作增,赵、
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坠
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
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
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
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
帝,天帝也.)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
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
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
言康泰、浮备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
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
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
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
论可也.)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
《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
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
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A0》三十七篇.师古曰,A0,古禹
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敬按:《山海经》.
郭《注》,去嵩高五万里,盖天地之中也,见《禹本纪》.当郦氏时,《禹本纪》
未必存,盖据郭书.又按《初学记》五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者,地之中也.
《水经》从《禹本纪》而省作地之中,盖参以《河图》说欤?)高诱称,河出昆
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会贞按:诱是涿人,见《易
水》篇.《隋志》《淮南子》二十一卷,高诱《注》.此《淮南·形训》注文.
今本《注》,昆山作昆仑,积石详本篇二卷.)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
千(戴删一字.会贞按:黄本有一字,各本同,戴乃臆改.以后凡首称一千、或
一百、或一十者,戴并删一字.其武断实甚,特揭于此,后不复出.)七百四十
里,(守敬按:此郦氏就《西次三经》总计之文.即今本《山海经》历数之,凡
二千一百里.然《续博物志》三引《山海经》,与《注》同.《释迦方志》引书
云云亦同.则此无讹文,当是今本《山海经》所叙里数有误字.)自积石出陇西
郡至洛,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守敬按:后魏陇西郡治襄武,在积石之东.言至
洛者,洛阳为当时都城,嵩高即在其东南也.准地志句,郦氏据典籍约计之辞.
按《续汉志》,陇西郡在洛阳西南二千二百二十里.后汉郡治狄道,在襄武西北
百余里.稽《图》,魏陇西郡西去积石约千余里.合观之,是自积石至洛不过三
千余里,此五千当三千之误.)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
(朱昆下有仑字.赵同,戴无.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无仑字,《穆天子
传》中,昆仑凡六见,无单称昆山者,然注上引高说,变称昆山,此盖亦变称之
非,必脱仑字也.《传》记穆王至昆仑事,在卷一二,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云
云,在卷四,比郦氏隐括《传》文,谓自昆仑入于宗周也.)乃里西土之数.
(守敬按:郭璞《注》,里,谓计其道里也.)自宗周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
邦,(全以北字属上,云:据本传则羡文也,依沈炳巽本删.赵、戴删同.守敬
按:本传无北字,盖脱.《传》下文称南至于某处,北至于某处,可证.故洪颐
煊据此《注》以补《传》,不当删.《史记·赵世家·正义》,河宗在龙门河之
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四千
里,(守敬按:《穆天子传》,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郦氏就传合
并言之.)合七千四百里.(守敬按:此句郦氏总计语.)《外国图》(守敬按:
《后汉书·东夷传》注、《文选·郭璞〈游仙诗〉》注、《类聚》八十九、《通
典》边防门,并引《外国图》.《寰宇记·四夷部》屡引《外国图》,俱不言何
时人撰.《史记·始皇本纪·正义》称吴人《外国图》,此《外国图》称大晋,
则为晋人之书,是《外国图》有二矣.观后文引《支僧载外国事》云,据,晋言
十里也.称晋与此条同,此岂《支僧载外国事》之图欤?)又云:从大晋国正西
七万里,得昆仑之墟,诸仙居之.(守敬按:《博物志》一引《河图括地象》,
圣人、仙人之所集.)数说不同.道阻且长,)朱阻作,赵同,戴改.)经记
绵褫,(朱经作迳,《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赵改经云:按褫字不误.《易
·讼卦》疏云,三见褫脱.盖褫有脱义,言纪记岁远褫脱耳.《巨洋水注》云,
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戴改经同.)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非所详
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会贞按:以上博引诸书,释《经》去嵩高
五万里之说.如高诱说《及山海经》、《穆天子传》,则不及五万里,如《外国
图》则更过五万里,县殊实甚 勃氏曲为解说,谓经记绵褫,或等亥豕之讹,水
陆路殊,复有迂直之异,故存而不论,然亦由未确知昆仑所在,遂不敢质言之也.)
其高万一千里.守敬按:此《河图括地象》文,引见王逸《离骚》注及《博物志》一
问题2: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翻译[语文科目]
砥柱是山名.以前大禹治理洪水时,有大山阻挡水的流动他就把山凿开,所以开山来使河水流通.河水有分支,围绕山流过,山立在水中,就像石柱的样子,因此就叫砥柱 ,
从砥柱往下,五水口以上,中间隔有一百二十里,河中
问题3:郦道元 水经注 江水 翻译[语文科目]
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入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江水又东经黄牛山,山下有滩,名叫“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面的高崖间,有一山石很像人的样子,背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这块岩石已经很高了,又加上江流湍急,纡回曲折,即使沿途经过,住上两夜,还是能够望见此物.所以在这里行走的人有歌谣唱道:“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问题4:英语翻译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语文科目]
长江水又流向东,流过西陵峡.《宜都记》上说:“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下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问题5:谁知道郦道元与《水经注》?
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根据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考证,参考古代地理书籍的记载,为汉魏时的地理专著《水经》作注.这就是著名的《水经注》.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省涿县南)人.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官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历任多地多种官职.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为完成给《水经》作注做了充分准备.
《水经》是汉魏时的一部地理专著,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郦道元认为《水经》虽记述了河流但未记述水道以外的地理情况,而且地理现象是经常变化的,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主,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使《水经》的内容更详尽,更符合实际.
《水经注》全书40卷,近30万字.注文为原书文字20倍,引用书籍430多种.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000多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急流、瀑布、险滩、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丘等,低地有川、野、平原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植物地理所载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所载种类超过100种.自然灾害中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它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小于城邑的镇、乡、村等约有1000处.交通地理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经济地理方面记载有农田水利工程、屯田、耕作制度等;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此外,还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
《水经注》除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如书中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这些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名著,而且还是古典文学名著.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