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江苏江风_(10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其他回答
1、【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 [语文科目]
1)作者利用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意象描写手法,通过对夏日午夜燕雀、蝴蝶、蜘蛛等的描写,来表现环境的“清”的.
2)邀”字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想象,把抽象的具体化,把无形的写成有形的,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是诗句更加生动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二)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问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苏州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过苏州 苏舜钦①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语文科目]
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当时景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于美景的喜爱之情
问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答案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1.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表面上是描写明澈如镜,令人赏心悦目的池塘美景,但实际上[语文科目]
回答:
1.实际上,它在比喻学习知道的知识,你越补充知识,脑袋里的思维就更清晰了.
2.我认为好在,诗人用在池塘看到的美景来比喻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情境中,所要认识了解到的方法.
问题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 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语文科目]
这个是(10年全国卷Ⅰ)没有确切答案,不过有提示,你自己看着写比较好,别人写就不好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问题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春日怀秦髯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作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1)颔联景物描写[语文科目]
参考答案:
(1) 颔联采用了拟人手法,花如知人意而笑脸相迎,碧草自由生长,写出了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
(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和颔联“山雨”、“郊园”、“花”、“草”等景物为实写,由此反衬出诗人年迈体衰、抑郁颓唐的心境.尾联想象友人应远在日边,听流莺啼鸣是虚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主观题意对即可)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