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刘东山_谁知道李娃传 刘东山 婴宁 的内容概括 背景 和读后感...[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作者
白行简
故事简介
荥阳公子赴京应试,与名妓李娃相爱,几乎被其父鞭挞至死.后流落街头,得李娃救护督促,发愤用功,应试得中.其父回心转意,认李娃为儿媳.全篇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完整.后世多改编为戏曲.
《李娃传》虚构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表现了作者对倡优女子的同情和品格的赞美,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李娃传》《刘东山》《婴宁》情节提纲
《李娃传》
小说略述天宝中荥阳公子某生赴京举秀才时恋上娼妓李氏,一年余资财耗尽,假母设计弃之,遂愤懑成疾,后沦为唱挽歌的歌郎.一次与人赛歌时为其父发现,责其玷辱家门,鞭打至昏死而弃之.生复得同伴相救,但浑身溃烂,沦为乞丐.
一日雪中哀叫,为李氏所闻,乃悲恸自咎,赎身而与生同居,勉其读书应举.生进士及第,授成都府参军.适其父任成都尹,乃父子相认.父感其事,备六礼迎娶李氏.十余年后生官至方面大员,李氏封汧国夫人.这个故事纯为虚构.在当时社会中,士人和妓女的爱情不可能有完满的结果,像李氏那样更异想天开.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回避了尖锐的现实矛盾,并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经常套用的一种模式.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人们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即希望久经磨难的情侣最终得到理想的结合,而读者也从中对人生得一种幻觉上的满足.
从小说艺术来说,《李娃传》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其一,它的故事情节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波澜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而结构非常完整、叙述十分清楚,很能够吸引人.其二,小说主要人物李娃的性格也比前出传奇作品显得丰富.她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在荥阳生钱财花尽时,镇定自如地在一场骗局中抛弃了他,这是由其营生性质所决定;但当她目睹荥阳生陷入极度悲惨的境地时,被妓女生涯所掩盖了的善良天性又立即显露出来,机智果断地对自己和荥阳生将来的生活作出安排.这一过程中,她的性格特征既有承接又有变化.其三,虽然小说本身出于虚构,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很多真实动人、描写细腻的细节,显现一种生活气息.其中关于东肆、西肆赛歌的描写,令人如见唐代城市生活的景象.
《刘东山》
刘东山,明世宗朱厚熜时京城地区的捕快,住在河间府交河县,发箭从不落空,自称“连珠箭”.三十来岁,厌恶这种职业,深以为苦.年底,赶着几头骡马,到京师转卖,得到一百金.成交后,他到顺城门雇骡,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熟人.就告诉他这次进京的情况.那人对东山说:“近来盗伙经常在良乡、鄚县一带活动,你带着这样多的款项,怎么独来独去?”东山眉飞须动,唇齿开张,伸出右手大拇指,笑着说:“二十年弯弓追捕,这次作最后收拾,一定不辱没名声.”那人自愧讲错了话,珍重道别而去.
第二天,东山把金子系在腰间,骑一头健壮的骡子,肩上挂着弓刀,衣上箭袋里插着二十支箭,还没走到良乡,有一人骑着马奔驰南下,碰到东山,按住了辔头,是一位二十岁左右风度翩翩的少年.他黄衫毡笠,长弓短刀,箭袋中插着新箭几十根.白马轻轻扬蹄,仿佛恨它的主人勒紧了辔头,不断地喷叫.东山正举眼观看,那少年拱手说:“旅途冒昧,请教尊姓大名?”寒暄毕,少年自我介绍道:“我本清白人家子弟,在京师经商三年,想回临淄结婚.仓猝间得以认识先生.我们将一直到河间才分路.”东山看他腰里象是有很重的盘缠,而且言行温顺谨慎,不但欢喜他身手矫捷,又觉得旅途也不至于寂寞,晚上就一同落店.
第二天,走出涿州.少年问:“前辈平生捉了多少贼人?”东山以为少年可欺,谈话中认为盗贼都是无能之辈.笑着讲了好久,少年向他借弓一试,象拉带子一样的轻松,东山才有点惊讶,也将少年的弓借过来,大约有二十斤重,尽力拉,涨的脸红,也不能拉开象初八的眉月那样,于是大为恐惧,问少年:“怎有这么大的神力?”少年说:“我的力一点也不神,只是你的弓太软了.”东山一再的惊叹.少年更加谦恭.到明天太阳落西,过了雄县,少年忽然鞭马前奔,不见踪影.东山开始害怕,暗想:“他如果是坏人,我和他斗,准活不了.”走了一、二个驿站,远远望见那少年在百步之外,张弓搭箭,对东山说:“几次听你说手下无敌,今天请听箭风!”话没完,东山只觉左右耳根“肃肃”之声,如同小鸟前后飞过.少年又搭箭,说:“东山放明白点,腰间骡马钱借来一用.”于是东山下鞍,解掉腰间布袋,在马前跪倒,献上金钱,请求饶命.少年得金,喝声:“滚!你老子有事,不和儿子一同走了!”勒马向北,但见黄尘一片而已.东山捶胸沮丧,空手回交河,收拾残余,夫妻迁往村郊卖酒,从此手不沾弓箭,也不敢向别人说起这件事.
过了三年,一个冬天,有十一位壮士,骑着骏马,穿着短衣,各带弓箭刀剑,到市集上解鞍买酒.其中有一少年,身高七尺,带马拿着兵器,对同伴说:“第十八在对门住.”大家点头答应.又说:“我稍在那边呆会儿就过来应酬.”这人出去,十人就在酒台前渴酒,喝了六、七坛,鸡猪牛羊肉,吃掉几十斤.更在皮袋里,拿出鹿蹄、野鸡和烧兔,招呼店主人同饮.东山才落坐,看见北面左边这个人,就是过去碰到的马上少年.更加心疑、害怕,独自想:“家底薄,怎能再应付他的要求?”面对酒杯,不敢做声.各人都来劝酒,坐定后,以前碰到的那位少年,掀掉毡笠,喊东山说;“别来不好吗?我倒想念得很哩!”东山惊的失声下跪.少年拉着他的手说:“莫这样!莫这样!往年兄弟们在顺城门听到你夸下海口,于是叫我在路上羞辱你一番,现在当十倍偿还.只是河间失信,魂梦之间,都与先生并马在任丘路上呵!”说完,取千金放在桌上,劝刘收下.东山这时如醉似梦,不敢推辞,就与妻子一同抬金进去.
安顿好了,再杀牲取酒,请十人过这边住宿,多玩几天.他们同声回答:“应当请示十八兄.”就到对门,向少年说明店主心意.少年说:“醉饱以后就熟睡,莫辜负主人殷勤.稍有动静,两刀就要吃血了!”十人更来店中大饮,又把酒送到对门楼上,让十八兄独斟独酌.送去的酒肉,大约相当五人的数量.十八兄拿出银笊篱,放在火上烘煎饼吃;夜里独自出去,天亮前回到对门,始终不到东山家,也不和十人谈笑.东山轻轻探问:“十八兄是什么人?”十位客人大笑,高声吟诵:“杨柳桃花相间出,不知若个是春风!”到第三天,大伙儿辞别走了!
曾经听到琅邪王司马亲自讲说这个故事.
《婴宁》
王子服,莒县罗店人.父亲很早就死去.他非常聪明,十四岁考取秀才,入泮宫读书.母亲最钟爱他,平常不让他到郊野游玩.聘定萧氏为妻,还没嫁过来就死去,所以王子服求偶未成.恰逢正月十五上元节,舅舅的儿子吴生,邀王子服同去游玩.刚刚到村外,舅舅家有仆人来,把吴生叫走了.王生见游女多得像天上的云彩,于是乘着兴致一个人到处游玩.有个女郎带着婢女,手拿一枝梅花,容貌绝美,笑容可掬.王生目不转睛地看着女郎,竟然忘记了顾忌.女郎走过去几步,看着婢女笑着说:“这个年青人目光灼灼像贼!”把花丢在地上,说说笑笑地离开了.王生拾起花来神情惆怅,像是神魂都丢掉了,于是怏怏地回家.到了家里,把拾来的花藏到枕头底下,倒头就睡,不说话也不吃东西.母亲为他担忧,请和尚道士施法以消灾祛邪,病情反而加剧.身体很快消瘦下去.医师来诊视,让他吃药发散体内的邪火,王生更恍恍忽忽,像是被什么逮住了.母亲细细地问王生得病的来由,他默默地不作回答.恰好吴生来,王母嘱咐他细细盘问王生.吴生到王生榻前,王生见到他就流下泪来.吴生靠近床榻劝解安慰王生,渐渐开始细问.王生把实情全说出来,而且求吴生代为谋划.吴生笑着说:“你的心意也太痴了,这个愿望有什么难以实现?我将代你访求她.在郊野徒步行走一定不是显贵家族.假如她尚未许配人家,事情就一定成功;不然的话,拼着拿出众多的财物,估计一定会答应.只要你病愈,成事包在我身上.”王生听了这番话,不觉开颜而笑.吴生出去告诉王母,寻找那女子居住的地方,但探访穷尽,一点踪迹也没有.王母十分忧虑,拿不出什么主意.但是自吴生离开后,王生的愁容顿开,吃饭也略有长进.几天之后,吴生又来了.王生问谋划的事办得如何,吴生欺骗王生说:“已经找到了.我以为是什么人,原来是我姑姑的女儿,就是你的姨表妹,现在还在等人聘定.虽然是家中亲戚婚姻有些隔碍,但以实情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王生高兴的神色充满眉宇间,问吴生说:“住在什么地方?”吴生哄骗说:“住在西南山中,距这里大约三十余里.”王生又再三再四嘱托吴生,吴生自告奋勇地承担了下来.
问题2:《婴宁》读后感以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原则,阅读《婴宁》,写一篇1500字的读后感[语文科目]
《聊斋》是一部思想艺术都具有独特风貌的文言文著作,是我国志怪传奇小说系统中的代表.它以短篇的灵活多变,把神话幻想与各种各样的人与人生紧密而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幻异的形象结构刺贪刺虐,讽喻现实,美化爱情和种种人情,造成许许多多亦真亦幻,富于意蕴的艺术世界,其中,《婴宁》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可以说是最深重的.自董钟舒提出了“三纲”之后,妇女便被迫的变为社会的牺牲品.她们没有参加社会活动的任何权利,甚至连说话和欢笑的自由也遭到剥夺.“笑莫露齿,言莫高声”就是最“形象”的描述之一.婴宁便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诞生了.狐女所生,鬼母所育,嗜花爱笑,天真无邪,封建礼教的远离,造就了一个像山花一样烂漫、山泉一样净澈的少女.
作者着重于描写主人公的外貌美和清纯似水的性格.婴宁一登场,作者就以十分传神的手法勾勒出婴宁不同风格的形象.婴宁爱笑,在自己家中,她笑得前俯后仰;婴宁爱笑,在婆婆家中,她笑得简直无法走路;甚至在婚典的礼堂上,婴宁的笑让在场所有的人都大惊失色.婴宁坦率地将自己的本质性格暴露无遗,冲击着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人们.作者满怀着理想,将自己对于归真返朴的人性的向往全全寄托在了这个小小的少女的身上.“虽故逗,亦终不笑.”
婴宁来到了“人世”.黑暗、混浊毁灭了婴宁,也毁灭了她的笑.没有原因,就这样的.停止了欢笑.
爱笑的纯清少女婴宁,在原先的生活环境中自由自在,想笑就笑,但到了“人间”后,却再也无法笑下去了,作者再次用他的笔深刻地揭示出婴宁所出的社会的黑暗.
问题3:聊斋志异之婴宁的观后感[语文科目]
婴宁是一个很开朗爱笑的奇异女子,她的笑容让王子服流连忘返,虽然历尽艰辛,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王子服抱得美人归.但从中我们看到了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繁琐礼法的批评,尤其是对妇女束缚的制度的批判.但是它的结局却是美好的,也寄托了蒲松龄的美好的愿望.
问题4:聊斋志异中的婴宁给你带来什么感想?[语文科目]
一、刻画人物,虚实相衬,“痴憨”相衬,众星捧月,以优美的景色衬托人物美好的心灵. 婴宁是一个美丽纯真、娇憨活泼的女子.作者十分巧妙的应用虚实相衬的手法.虽写的是王子服、老媪、婆婆、西邻之子和自然环境,但实际上却处处落笔在婴宁身上.王子服是小说里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塑造婴宁形象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 小说开头只用“容华绝代”来概括,并没有具体描写婴宁的美貌,而是通过王子服的巧遇、思念、寻找等细节,从侧面来描写,衬托出婴宁的沉鱼落雁、钩人心魄的美貌,使人感到呼之欲出.王子服初遇婴宁,在婴宁美貌之前,如醉如痴,忘记男女之别“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婴宁离开后,他“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恹恹而行”,达到失魂落魄的地步;回到家里,因思念婴宁,茶饭不思“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被其表兄哄骗得知婴宁消息后,“喜溢眉宇”、“饮食渐加”;久不得婴宁消息,他又把玩婴宁遗弃的梅花,睹物思人,陷入无限思念中,难以忘怀.这些虽带有夸张的色彩,但也通过王子服的动作、心理、喜怒无常的情绪变化中,真实地从侧面写出他对婴宁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了找到他的一见钟情的“梦中情人”,王子服不顾千山万水,只身前往山中寻找心上人.当他在园亭中发现婴宁时“心骤喜,但念无以阶进.欲呼姨氏,顾从无还往,惧有讹误.门内无人可问,坐卧徘徊,自朝至于日昃,盈盈望断,并忘饥渴”.这样充分写出了王子服对婴宁的一片痴情.
这样通过以虚写实,虚实相衬,既间接地写出婴宁的美貌,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出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婴宁”.
其次,王子服和婴宁“痴憨”相衬,以痴衬憨,颇具喜剧色彩.王子服在婴宁家呆了一个晚上,因无法向婴宁倾诉爱慕之情,急的象热窝上的蚂蚁,此时天赐良机,婴宁从树上落下来.王子服先是“扶之,阴捘其腕”,婴宁毫无反应; 乃出袖中花示之,婴宁接之,不以为然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只好含蓄的说:“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想“以示相爱不忘”,然而,婴宁却要“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无奈之中,只好开门见山的表白:“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但婴宁仍不会意,“葭莩之情,爱何待言”.最后,王子服不顾什么礼节明白告诉他此乃“夫妻之爱”、“夜共枕席耳”,婴宁仍无所悟: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后竟告诉母亲“大哥欲我共寝.”生大窘,急目瞪之.王曰:“此背人语”、“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在如此憨呆的婴宁面前痴情的王子服无计可施.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大多都在塑造婴宁的性格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如作品通过“老媪”的对婴宁的介绍“颇亦不钝,但少教训,嬉不知愁.”、“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这就通过老媪之口,从侧面精妙地点出婴宁的性格特征.
最后,作品多次描写优美的环境,用世外桃源般的环境来衬托婴宁活泼灵秀、纯真烂漫、孩子般无邪的内心世界.王子服因不得吴生消息,怀梅袖中,负气自往,但望南山行去,但见山中之美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用“丝柳、桃杏、修竹、野鸟”修雅茅屋,描写出一个与世隔绝、幽深寂静、纯洁优美的世界,衬托出婴宁纯真烂漫、不拘礼节的性格;作者又借王子服之眼,来描写婴宁家的鸟语花香的温馨的环境:“见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坠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棚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如明镜,窗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裀藉几榻,罔不洁泽”.这就用婴宁爱花、爱草的性格特征,暗示婴宁纯真烂漫的性格;最后还再次描写了舍后有小园的环境“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
这样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层深入地不断渲染整个优美的环境,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才能更好的衬托出婴宁的性格.
二、抓住个性特征,反复渲染爱花、爱笑的特点,使婴宁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的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问题5:《婴宁》人物形象,婴宁象征什么,代表什么[语文科目]
婴宁人性美的回归
内容提要:婴宁作为《聊斋志异》中一位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鲜明女性形象,其“爱笑”的特点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本文试从婴宁爱笑的特点入手,对其性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理性的探索.最终站在美学角度认为婴宁的笑是一种人性美的体现.并且肯定这种人性美,是作者对于先秦时代理想人性的回归.从而对《聊斋志异》的审美理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字:婴宁 人性美 回归
《聊斋志异》驰想天外,幻迹幽冥,花妖狐媚,梦魂依稀,成为集神话志怪寓言之大成的宝典.其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了六朝志怪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志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其“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巫的六朝志怪”[1]小说发展成为作者“集腋成裘,浮白载笔”仅成的“孤愤之书“.充分表达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忧思孤愤之情.而《婴宁》一文,更是以蒲松龄”我婴宁“的爱称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倾向,在婴宁“率直,纯真,浪漫”的美好人性背后,是蒲松龄对于一种完美人性的执著的追求.
一 婴宁的笑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2]: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媪曰:“此王郎,汝姨子.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女复笑,不可仰视.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实际上婴宁不傻.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婴宁还把“大哥欲我共寝”这句话,当着王子服的面说给母亲听,吓得王子服魂飞天外.其实,她说“大哥欲我共寝”的话时,丫鬟出去了,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听到这个话而且着急得不得了的,只不过是王子服.婴宁是在跟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让王子服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
所以我们说,在婴宁极其憨直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当然,在我过的文学作品宝库中,在如此绿色环保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女性形象并非是绝无仅有的.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受戒》中的小英子,不都是纯朴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她的内环境.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假如婴宁,作为一个闺中少女,逢人就笑,在户外“哧哧笑不已”,在树上“狂笑欲坠”,笑得“不能自止”,笑得“不可仰视”,甚至笑掉了自己的婚礼,这种行为岂能为世人所容?然而婴宁是狐,那么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通过,封建礼教对于她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台湾王溢嘉先生在《欲望叫响曲——〈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探索》[3]中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指出“《聊斋志异》狐妖故事可以说是汉族文化的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助人实现欲望的非法力量.如果说《聊斋志异》里狐妖的故事是中国人个人原我及社会原我的显影,那么作为个人超我的道德意识及作为社会超我的人间法律和礼教,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对它少有制裁力量,它们成为只有原我,而没有超我的欲望交响曲”.也就是说,狐妖实际上是作者一种原我潜意识的体现,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隐喻手法.
二 笑——人性美的体现
什么是人性?
马克思在其成熟的著作中,把“一般的人性”或“人类的天性”肯定的归结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他在为新亚马克思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到:
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识,行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美学这门科学和感受的关系正如逻辑学和理智,伦理学和意志的关系一样.逻辑学确定思想的法则;伦理学确定意志的法则;美学则确定感受的法则.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
确实,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及与此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化活动,正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显示出人性的美好,崇高和庄严.[4]而笑,做为一种人类精神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真心诚意的表达,是一种对于虚情假意的反抗,正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回归.正如果戈里所说:“笑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使人们对于那些极其卑鄙的事物唤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婴宁的笑,率直,纯真,浪漫.他的笑,涤除了人性中“假丑恶”这一作为兽性的部分.没有了假——迷信,谎言,欺骗,恶——残忍,贪婪,诈伪,丑——嫉妒,寡情,势利眼.她以纯乎又纯自然的美来净化人的心灵,化解人类的纷争,以蕴涵着崇高理想的美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人类带来和平和温馨,创造和求进.
婴宁的笑,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哭共同成为我国小说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笑的那样天籁,那样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那时代的女人只能“向市儿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5].婴宁如此率直,天真,浪漫的个性不是人性最美的真实写照么?
婴宁的笑,打破了一切封建礼教的苑囿,她的美赢得了王子服的爱情,赢得了身边众多女子的的友情,她的笑赢得了王母的疼爱,这种笑,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她宛如山涧的清泉,丛林的清风,纯净得让人忘记生在尘世.这种美,又岂是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社会所得企及?
所以,我们可以说,婴宁的笑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所深切渴望的,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的美.
关于回归为什么说这种人性之美是一种回归呢?事实上,这种人性之美,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所反映.比如说《诗经》.尤其是“风”的部分,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有不少写爱情,生活的作品,就是人性美的体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 郑风 溱洧〉
前一首写一个女子相悦的男子在城隅约会.女子赠男子彤管示爱,男子则用彤管比况和夸赞女子的美.后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到洧水边上参加驱除不详的盛会,问答笑谑,互赠鲜花,而在《婴宁》的开头,作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上元佳节,游女如云” 的场面于是才有了两人的偶然邂逅,一人扔花,一人拾花,两情相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于男女自由恋爱的向往.而实际上在那个充满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男女之大不防的时代,男女之间自由,单独见面,岂是社会所允许?
再者,我们从《婴宁》之名看,它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婴宁,撄宁者也,撄而后宁者也.”所谓“婴宁”,就是指的得失成败都不动于心的一种精神追求.赞美婴宁这一女性形象,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对于人世的叹息与无奈.
这种回归,犹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是一种人性意识的觉醒,婴宁作为生命力的象征,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三从四德的牢笼,以超然宁静的心境,傲然独立在这个风刀霜剑的恶浊的时世中.她犹如一泓清泉,在这个非人间所能建构的精神世界中涤荡着世俗的灵魂.
蒲松龄的一生穷困潦倒,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科举考试的屡试不中,程朱理学的束缚,让他对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失却了理想与希望,因此,作者对于这种美好人性的回归,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芳草美人式的隐喻.
然而,这种回归也是有局限性的.蒲松龄生活在清初,就文化心理而言,正处于明中叶兴起的启蒙思潮和复古思潮的交汇处,人生观,世界观,充满复杂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为矛盾性.在《婴宁》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既有明代后期文学主情重欲的思潮色彩,又有清代文学内敛和重实的倾向.在《婴宁》浪漫故事的背后,有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作者丛来也没有忘记现实,婴宁最终被王子服带入了现实社会,并且始不复笑,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最可恶的是莫过于一个才女成为少奶奶.”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一个可爱的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于是她的性情,梦想也就随之而泯灭了.
出嫁后的婴宁身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正当的欲望.看到的只是极端自卑,极端软弱,任人宰割.这时的人性,已被完全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一种“人性的异化”.[6]
蒲松龄希望人性完美,期盼人性复归,以便实现人性的重建.这种愿望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令人钦敬.他试图以鬼、狐、仙去改造世人的灵魂,劝说人们远离污浊的现实, 即使身不能远离,心也要远离,以此摆脱现实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辱和烦恼.这种思想情节,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肯同流合污的传统品格,表现了同统治阶级明显的离心倾向,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作为一种封建时代历史的局限性,这种理想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回避矛盾,逃避现实的幻想,这仅仅只是这位乡村秀才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嘲笑作者理想的空幻,太脱离现实.
当一般人面对阶级社会的人生重压而委曲求全时,当一般人麻木得把剥削阶级给自己套上的精神枷锁视为本体的自然组成部分时,蒲松龄却发现这是一种人性的异化和失落,这难道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自觉吗?他对人性回归的梦想和追求,难道不是一般庸俗作家难以企及的精神品格吗?
人性是要回归的,但不是回到老庄时代的“小国寡民”,不是回到原始人的深山丛林,更不是回到动物世界.只有当人类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之后,才能在更高的社会形态里去实现这种复归.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蒲松龄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他又是可敬的.他尊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他笔下的“婴宁”按照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及其自身的性格逻辑去发展,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她身上.这种“真”,真正达到了美学意义上的李泽厚先生所认为的“真与善的和规律性和和目的性的统一”,成为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和根源”.[7]
注释:[1] 《搜神记》干宝等编著,顾希佳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 [2]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143页 [3] 《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王溢嘉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2156 [4] 《人性精神论 》许苏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62页\[5] 《马瑞芳揭密聊斋志异》马瑞芳 东方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381[6] 《聊斋美学》吴九成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358页[7] 《美学四讲》李泽厚 三联书店 1989年6月第1版 75页
《婴宁》篇,但明伦评说:“以笑字立胎,而以花为眼,处处写笑,即处处以花映带之.”篇中爱笑与爱花两个细节极富象征意蕴和表现力. 狐女婴宁含笑捻花出场:“……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后,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王子服一见倾心:“拾花怅然,神魂若失”,相思成疾.“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后,“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凋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及至“怀梅袖中”寻访婴宁,得见时:……(生)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勒惜.待兄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何便是痴?”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 以上处处写花,也是处处写人,一枝梅花不仅是婴宁爱花成癖个性的象征,而且充当了她与王子服建立真挚、纯洁爱情的无声媒妁,终至合卺. 爱笑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子服到婴宁家,其养母老媪让婢去唤宁姑后,“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这里处处写笑,也是处处写人. 据计,篇中有二十多处不同境遇,用细节凸现婴宁迥然各异的笑貌之妙.比如“含笑”、“隐笑”、“嗤嗤笑”、“笑不可遏”、“忍笑”、“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不止”、“笑而依树不能行”、“微笑而止”、“笑辄不辍”、“吃吃笑”、“浓笑不顾”、“放声大笑”、“笑嫣然”,等等.种种笑貌细节,将一位憨态可掬、纯洁天真、乐观开朗而又非幼稚的少女形象,描摹、刻画得栩栩如生.行文至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娴熟自如地运用笑貌细节刻画人物形的极致.它的造诣是不言而谕的.但须说明的是,《红楼梦》是长篇巨制《聊斋志异》是短篇,在一个短篇里,一个主人翁身上,运用这种传神细节,细腻、精妙刻画塑造典型形象,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