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赏识教育”成为一种流行,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都请来所谓名师授课,我也被夹裹在铺天盖地的“赏识教育”秘笈传授书本及讲座中。我记得最经典的“赏识教育”范本是这样的——
家长或老师:小朋友,1+2=?(边问边比划,用手指做算术)
小朋友:等于2
家长或老师:小朋友,你说对了。不过,你只是少算一个而已。真棒!(边说边指导小朋友用手指算出1+2的得数)
那几年里,很多家长对这种方式感到新奇,边议论边用崇拜的口气赞美提出“赏识教育”的教育者,然后在学校和社会的引导下去施行“赏识教育”。不过,即使没有“赏识教育”的出现或普及,年轻的家长对于独生子女,也是充满溺爱、缺乏原则,以至于赞美过度,形成了一些“畸形”的孩子。
我身边有个11岁的女孩,亲戚的孩子,不过每逢假期都与我们生活在一起。这孩子喜欢画画,作品在同龄孩子中属于佼佼者,也得过一些少儿绘画比赛的奖项。她还喜欢写作文,而且经常买一些与写作文有关的杂志、期刊来看,文字表达方面有些优势,或者说掌握了一些技巧。
可是,她的父母忙于工作,只能经常性地用物质来满足她,每每打来电话或见面时,总是用甜得发腻的声音问:“宝贝儿,你想吃什么呀?妈妈(姥姥)给你买。”她的姥姥、舅舅便承担起照顾她的生活、学习的责任。也许是隔辈亲,也许是父母、舅舅太爱孩子了,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没有机会来培养——从来不会洗任何衣服,连自己的袜子都从来不洗,穿脏了到处乱扔,以至于袜子经常配不成一双;不会倒水,据说是姥姥担心烫着,不让她自己倒,所以别人晾好的水常常“失踪”;不会帮大人做任何家务,吃饭时饭桌旁凳子不够,绝不要指望她去搬,也别指望她帮助大人拿筷子摆碗,即使她需要一个小碟子或勺子,她也坐在那里等别人帮她取;不会单独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门,因家人担心她遇到坏人;写作业拖拖拉拉,非得拖到开学前一天夜里才会突击;最糟糕的,是每顿饭都要剩下,而且下一顿她坚决不会吃自己的剩饭,只能指望她舅舅去收拾。
我是最反感剩饭的,如果吃不了,可以少盛一点嘛,偏偏是眼大肚小,占了不少却不肯吃完,一次又一次。有时候我忍不住提醒她不要剩饭时,她姥姥会忿忿地阻止我,认为我“逼迫或强迫孩子撑坏肚子、吃凉饭。”
每次看到家里人夸赞她画画得好或作文写得好,却忽视或掩盖了她在数学方面的劣势。上学期期末考试,她数学考得不好,大约是70来分。从学校取回试卷后,她拒绝给家人看卷子。她妈妈便讨好似的安慰她,只是一次粗心没考好,甚至说她叔叔家与她同龄的孩子数学考得好只是“碰运气”。
而从实际来看,她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一些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或技巧没掌握,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也欠缺。有时候,她舅舅帮她辅导时,对一些稍有深度的题目感觉为难,便叫我去帮忙。我发现了这些问题,便明确指出来,从此让这个孩子对我很反感,即使不会也不肯问我。有个做教师的亲戚也曾帮她辅导数学作业,可这孩子不肯正视自己知识点的欠缺,还卖弄一些所谓技巧,让那个极有耐心的亲戚也发火了。
眼看着要读初中,她妈妈担心她考不上重点中学,便在亲戚建议下给她报了奥数班,但她每每不肯完成作业,遇到不会的内容也拒绝请教老师或学得较好的同龄孩子,尽管那女孩和我们住在同一个单元,俩人是幼儿园同学,关系不错。一知半解中,她选择了逃避,不肯再继续上奥数班,而是选择了自己本已擅长的国学班,学一些文学知识之类的东西,家人倒也支持。
昨天晚上,我在整理她堆在我床上的书报时,发现几张叠起来的纸,便打开看看,竟然是她的数学期中测试试卷,分数是触目惊心的63分。
粗粗一看,整张试卷上只看到对钩,并无叉号。可是加一下各题得分,的确是63分。我忽然意识到,现在的学校也在推行“赏识教育”,不仅考试不排名,连试卷上的错题也不打叉号了。
再仔细看看,一道大题中的好几道分数加减题都算错了,不禁感到惋惜。忧心忡忡地拿着试卷,悄悄和她姥姥聊起来,说孩子的数学还是得补一下课,因为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会影响升初中的。
她姥姥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小心翼翼问起来。这孩子意识到是我“告了黑状”,提高声音说:“不要偷看我的卷子,更不要用大人的智商来对待孩子的问题!”随后便说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思想压力更大,大人不该随便翻出孩子的试卷,否则便会让孩子的心理崩溃,失去自信。而且,她一直坚信,我指出她在分数基本运算方面的知识欠缺,是在讽刺挖苦她。
我指出,逃避并不能使问题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更不能掩藏起来,而是应该请教老师或同学。她高声地反驳说,拿着分数这么低的试卷去问老师,会遭到嘲笑,而这些题目,老师迟早是会讲的。
“学习上的问题不能堆积,否则后面的知识也难以学好。”我提出来,她可以找同单元的好朋友去请教,她竟然说那个女孩也未必会。她姥姥见状说,学生在学习阶段,遇到不会的东西很正常,学习应该不耻下问。她则称没有比她分数更低的,无法“下问”。……
整个过程中,她一直找出客观理由,既不肯面对分数很低的试卷,也不肯面对自己在知识方面的欠缺,总认为是试题太难,认为自己在同龄孩子中是优秀的,认为我拿出试卷、指出问题是为了讽刺、羞辱她。看到一个孩子这样逃避问题,而且面对长辈的善意竖起满身的尖刺,巧舌如簧为自己开脱,我不禁感叹,“赏识教育”究竟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孩子?
人生是残酷的,每个孩子不可能永远长在温室里,总得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如果家长和学校总是培养孩子接受赞美的能力,却不肯培养他们面对问题、困难的能力,甚至让孩子产生别人指出问题就是在迫害他(她)、找他(她)的茬的心理,这该产生多么可怕的结果啊!难怪,总会见到这样一些报道——一些孩子被老师批评了,或者作业没写完,或者一次考试没考好,就去跳楼、跳河自杀。
孩子,你总是需要经历一些风雨才能长大的,请不要变成一只把脑袋藏进沙里的鸵鸟。而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些直面问题的历练。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