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悼红轩_...) 于悼红轩中披阅( ),增删( ),最后由作者“泪尽而...[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高中版
1、相濡(以沫),相鞠(以湿).出自(《庄子.大宗师 》)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滕王阁序》).
4、事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出自(《游褒禅山记》).
5、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红楼梦》是大家公认的顶峰.作者(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后又与作者“泪尽而逝”全书成为未完稿的伟大著作,被人们誉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私以为这个"百科"填的很古怪,又查不出别的词来= )
6、京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他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唱)、(做)、(念)、(打)、(翻);角色可分为(生),(旦),(净),(末)四个行当.
7、《水经注》共(四十)卷,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作者是(郦道元).他为我们展现了(1500)年前中国的地理面貌及其历史变迁.“巴东三峡巫峡长”,选自《水经注》中的 (《三峡》).
8、(公元1405)年,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自此以后,共七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
9、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反映的是什么内容?它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w=~顺带说一下: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纪录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汉族的文成公主和藏族的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w=~也顺带说一下: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大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其他回答
1,曹雪芹
2,生旦净末丑,说学逗唱
3, xx,郑和 ,xx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文学常识填空.(1)新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哪三点?从狭义上讲,就是指?(2)新闻,一般包括三个特点:(3)一条新闻通常包括什么六个部分?什么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4)新闻多[语文科目]
1:狭义言之,新闻就是消息.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
2:(1)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2)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3)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3:1.标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
对不起 我知道的就这些 后面的 我也无能为力
问题2:8月8日晚,当只有四名运动员的伊拉克代表团走进国家体育场时,他们获得了比美国、俄罗斯这样的超级大国更多的掌声.大概在奥运会开幕半个月前,国际奥委会取消了伊拉克参加本届奥运会的
1因为他们在国内有极大阻碍的情况下仍旧坚持参加比赛
2伊拉克境内有人不希望她参加比赛,她为了参加比赛冒了极大风险
3虽然在比赛中没有出色的表现,但她们的精神获得了所有人的赞赏,对于他们来说,参加比赛原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经过努力来到比赛现场,这就是胜利
4伊拉克的这些运动员彰显了奥林匹克精神,他们的勇敢,坚强,不畏艰难险阻值得所有人学习
问题3:几个语文知识1,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儿特别高兴.( )2,非常满足( )3,拿不定主意.( )[数学科目]
是要填成语吗?喜出望外,举棋不定
问题4:语文知识速度啊担鬼人钟馗专好吃鬼,其妹送他寿礼,帖上写云:“酒一坛,鬼两个,送与哥哥做点剁.哥哥若嫌礼物少,连挑担的是三个.”钟馗看毕,命左右将三个鬼俱送庖人烹之.担上鬼谓挑担鬼[语文科目]
1其:他,他的;点垛:原指绘画的一种技巧,这里指下酒菜意思.左右:手下.俱:都.庖:厨师.
2钟馗专门喜欢吃鬼,他的妹妹给他送寿礼,帖子上写着:“酒一坛,鬼两个,送给哥哥做下酒菜.哥哥如果嫌礼物少的话,把挑担的也算上吧,这样就有三个了.”钟馗看完,命令手下将三个鬼都送到厨师那里烹饪了.担子上的鬼对挑担的鬼说:“我们本来就是该死的,你却为什么来挑这担子(白白来送死)?
3点睛之笔:我们死是本等,你却何苦来挑这担子?讽刺那些分不清形势就胡乱承接责任、挑担子的人.
问题5: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把句中每一天每一点钟换成经常,表达效果好不好
不好,因为每一天每一点钟更能突出他换衣服的勤,而经常并不具有这一特点.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