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_写出淳安的名人(三个)[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方储(?—93年),字圣明,歙东(今淳安)人.聪颖博学,曾注释《孟氏易》,知天文五行,精占卜之学.东汉建初四年(79年)举孝廉,授郎中.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正中说:“臣文武兼备,任所使用.”章帝夸其才,将乱丝一堆,交方储整理.方储拔佩刀将乱丝斩为三截说:“乱必剪之,而后理!”帝嘉其胆识.出为句章(今余姚东南)令.又历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阳翟(今河南禹县)令.后归奔母丧,克尽孝道;负土筑坟,种树干株.元和元年(84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迁太常.永元五年(93年),和帝去城郊祭天,方储劝阻说:“天气当有变,御驾不宜出郊!”和帝不从.出城郊时,天气无变化迹象,和帝责储妄言欺君,方储忿然饮毒酒自尽.不久,天气突变,洛阳一片昏暗,天下冰雹大如斗,死者千计.和帝方悟储有先见之明,深为内疚,即召方储,而储已死.和帝悲痛欲绝:“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东.
吴少微,新安(今淳安)人.唐武周长安年间擢进士第,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尉.与雍州武功人富嘉谟同官友好,并与太原主薄谷倚共享文名,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士多以徐陵、庾信为宗,文章华而不实,气调渐劣.唯独吴少微和富嘉谟与众不同,为文皆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故时人争慕仿效,遂自成一家,称为“吴富体”.玄宗时,吴少微调吏部,与富嘉谟参与《三教珠英》的编修,后拜右台监察御史.已而,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不久亦卒.著有《吴少微文集》等.
方干(809—888年),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方干门人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杨桂枝(1162—1232年),女,南宋宁宗皇后,淳安县辽源十五里坑(今里商乡杉树坞龙门墈杨家基)人.少时,以姿容选入宫中.庆元元年(1195年),始封平乐郡夫人,尔后进封婕妤、婉仪.五年,又封为贵妃,至嘉泰二年(1202年),被宁宗立为皇后.杨桂枝性机警,能辨奸佞、别贤良.诛奸臣韩侂胄、拥立理宗,皆出其谋.开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备奏浙江百姓苦于重赋,由于缴不出“生子钱”,凡有育男者,均湮没不举,宁宗应杨后的请求,御批“尽免两浙生子钱”.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宁宗去世,理宗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并且垂帘听政.次年四月,撤销垂帘听政.死后谥“恭圣仁烈”.
钱时(1175—1244年),字子是,号融堂,淳安蜀阜人.幼年即奇伟不群,不肖世俗儒生之见,绝意科举,深究理学.因游慈溪,成为杨简门下高弟.杨简深爱之,大书“融堂”二字相赠.时江东提刑袁甫器重钱时才学,特设象山书院,请钱时为主讲席,一时风闻远近.当地及新安、绍兴郡守闻讯后,厚礼延请他去郡学授课.钱时论议精辟,指摘痛快,听其讲者,皆有所得.右丞相乔行简闻知,向理宗推荐:“钱时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病,当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理宗召见“布衣”钱时,特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助修国史.并令严州守臣抄录钱时著作奉上御览.不久,出佐浙东仓幕,李心传奏请召为史馆检阅,旋以国史编修未毕求去.后授江东帅属归里.于蜀阜创办融堂书院,日与群徒讲学,是为淳安书院之始.钱时著述宏富,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
黄蜕,字新之,号警斋,淳安合洋人.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进士,廷试第二名.时方逢辰未第,以“状元留后举,榜眼探先锋”联对向他道贺.黄蜕即以“欲与状元留地位,先将榜眼破天荒”答之.次科(1250年),方逢辰果中状元,因而一时传为美谈.黄蜕学识渊博,著作不留稿,人得其片纸必珍藏之.举进士后,初授建昌军佥判,后升迁为大理寺卿,所至皆以文学知名.未几归老,学者称为“警斋先生”.
何梦桂(1229—1303年),字岩叟,号潜斋,淳安文昌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举进士,廷试第三名.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进士.宋度宗得知何梦桂与黄蜕、方逢辰同堂就读于石峡书院,故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的联句相赠.何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元初,御史程文海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不赴.筑室富昌(后改名文昌)小酉源,著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之为“潜斋先生”.著有《易衍》、《中庸致用》诸书.其《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
洪震老,字复翁,淳安光昌乡银塘(今塘边村)人.元延佑三年(1316年)举人,后荐举入上都(即内蒙古之多伦),因上丞相书,鲠直不讳,不久即弃官归家.隐居故里石壁峰下,收徒讲学,人称“石峰先生”.洪震老尤长于诗,其诗气格昂藏,词锋艳发,览物品游,往往超脱.著有《观光集》传世.
吴暾,字朝阳,淳安人.八岁能诗文.元泰定二年(1325年)进士,授官鄱阳 (今江西鄱阳)县丞,历官峡州路(今湖北宜昌)经历,所到之地皆有政绩.不久,解印归里,授徒讲学以终.时与宋梦鼎、鲁渊、张复并称“春秋四家”.吴暾去世后,朝廷追封为翰林修撰.有《吴修撰集》传世.
鲁渊(1319—1377年),字道源,号本斋,淳安县岐山(今临岐)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进士,授官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市)县丞.归家省亲,时值农民起义烽火自徽州蔓延至淳安永平(即威坪)一带,行省发文,征召鲁渊与监郡脱脱领兵拒敌;接连烧毁义军营垒60余处,与元军主力会师于新安江中游地区.而后,鲁渊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不久,豪岭失守,鲁渊为义军所擒,求死不得.次年,义军被元军主力击败,鲁渊得脱,起用为浙江儒学副提举,授奉训大夫,继升浙江儒学提举.后因病辞官回家,居岐山下.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坚辞不出.以教书为生,并亲事农桑,晚景凄凉.门人称之为“岐山先生”.著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
徐(田臣),字仲由,号巢松病叟,淳安徐村人.自幼颖敏,善属文.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秀才,以文章著名于时.诗文有《巢松集》行世.又工于戏曲,所著南戏《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系取材于萧德祥的《杀狗劝夫》而加以扩充、丰满.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文辞朴质,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并称为元明间四大传奇.另据抄本《传奇汇考标目》,他所作的戏曲剧本尚有《鲠直张志诚》、《王文举月夜追倩魂》、《杵蓝田裴航遇仙》、《柳文直元旦贺升平》等,今皆不传.
汪一初,字阳复,淳安人.从小好学,诗文皆有名.明洪武初,由守将推举入朝.召见时,朱元璋正在观书,便命他作诗,以考其文才.汪一初即以“上方观书”为题,赋诗一首,其中有:“花影上阶春满地,读书余暇问苍生.”朱元璋大喜,即命以白衣侍讲.一月后,授为儒学提举.不久,以父母年迈为由辞归.洪武十三年 (1380年),朱元璋再次召见他,以对策第一授官太常寺卿,一初恳辞不就,便命他以白衣巡抚山西,病死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县).
徐尊生,字大年,号赘叟,淳安厚屏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山林逸士身份被召,与宋濂等18人共修《元史》.《元史》编成,又应召在宫中同修《日历》.其后,经宋濂推举,任翰林应奉,负责文字草制.未几,即以年老多病辞归.居家十余年后,由于朝中大臣竞相推荐,复召入京,徐尊生再三推辞,出为陕西教授,尚未起程即病逝.著有《制诰》2卷、《怀归稿》10卷、《还乡稿》10卷.
洪堪(1383~?),字子舆,淳安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洪堪以年少而力辞,故上命挂职暂归,以待成人后再行任用.永乐间,复召入京,授监察御史.洪堪在任职期间,“弹劾不避权要,风节凛然”,在朝中很有影响.一次,一位同事送他一对白鹇,洪堪当即写诗一首,将白鹇退回.诗中有句云:“白鹇本是山中物,何事飞来到柏台?”
徐贯,字原一,淳安蜀阜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初授兵部主事,后升兵部郎中,又调为福建右参议,分守延平、邵武等4府.时值当地饥荒,徐贯开官仓,减价出售,救济灾民.继而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有镇守总兵,多占军丁佃户,徐贯坚决取缔.后任工部左侍郎,会苏、松大水连年,前往治理.徐贯选拔能吏、传授方略,水患悉平.晋升工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以疾乞归,加太子太傅.去世后朝廷遣官礼葬,并追赠太保,谥号康懿.著有《余力稿》12卷.
方汉,字孔殷,号寿山,淳安进贤人.明景泰元年(1450年),考取浙江乡试第二名.天顺二年(1458年),又考取“五经”单科第一,授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陕西、甘肃等地,全心抚治,边境诸番王帖然畏服.成化三年(1467年),巡按四川,时川、贵少数民族起事,朝廷派兵征剿,而命方汉督军记功,随机行事.后任南通政司右参议,转调北通政司左参议,官至南京太仆寺卿,卒于任上,荫封二代.方汉平生博学多才,慷慨有节,从政之前曾讲学严陵,尚书徐贯、参政邵新和副使方中,出仕前皆为其得意门生.著有《寿山文集》.
何埅,字文达,淳安文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正统末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经常骚扰边境,并准备大举南侵,明王朝危在旦夕.何堕受命和御史杨春趱一起护运边饷,昼夜兼行,历尽艰难险阻.“土木堡之役”,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战后遗骸遍野,何埅在回京途中,沿途掩埋骸骨.景泰年间,户部尚书金濂为军兴财用之急,主张更变明朝长期实行的税亩之法,将夏秋两季的税粮一并征收,以备急用.何埅认为,这将扰乱民心,于国不利,代宗采纳他的建议.天顺六年(1462年)晋升河南管河右参议,当时黄河经常发生水患,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何堕到任后,组织民工修疏河道,加固堤防,使漕运畅通,人民生活得以安宁,深得河南人民称颂.
商辂(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淳安芝山(今里商乡里商村)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第一.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授官翰林修撰.后历官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等职.十四年,“土木堡之役”败绩,英宗被俘,瓦剌也先驱部大举入侵,人心惶惶.商辂偕群臣具本,恳请郕王即帝位,是为代宗.时有侍讲徐珵倡言南迁,商辂与于谦上疏抗言.至敌临城下,商辂与二三大臣,统筹经略战守事.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被送还北京,代宗表面上欢迎“太上皇”,暗地里串通心腹,废除英宗儿子的皇储地位,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代宗惟恐大臣们不从,各赐金银元宝,一时升迁者甚众,致有“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之谣.而商辂拒不接受皇上所封“保傅”之职,表明自己在“易储”问题上的持正立场.“夺门之变”后,英宗重新执政,第一个召见商辂,与商国是.时有石亨、张鞔、张辄、杨善等,窃弄权威,势焰可畏,商辂从容不迫,与他们辩论不已.因此,石亨等忌恨商辂,屡加弹劾,后终因于谦事被牵连下狱,最后贬斥为民,时年仅44岁.在罢官南归居家的10年中,多在深洞岭下“仙居书屋”赋诗自娱,并募工凿山开道,去险就夷,为乡梓做好事.成化三年(1467年),宪宗召商辂复出,以故宫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言官林诚、胡琛等交章诋毁商辂.宪宗不信谗言,升商辂为兵部尚书,兼职如故;同时,要加罪林、胡等人.商辂却向宪宗进言:“臣尝请优容言者,奈何因论臣复责言者乎?”宪宗道:“真大臣也!”商辂为人宽厚有容,致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商辂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以“疾作休致”而辞归故里.死后追赠太傅,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胡拱辰(1416—1508年),字共之,淳安胡溪(今外桐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黟县知县,有政绩,升为监察御史,疏陈时弊八事.后因父去世而辞归守孝.景泰元年(1450年)重新起用,所陈之事,多被采纳.历任贵州左参政,广西、四川布政使,南京左副都御史、操江提督、南京兵部侍郎,最后,以南京工部尚书辞归.弘治中,巡按御史陈铨,曾向朝廷进言,说胡拱辰“退休十余年,生平清操如一日,乞加礼异,以励臣节”.朝廷月给米2石,每年给夫4人.卒后赠太子少傅,谥庄懿.
何绍正,字继宗,号裕斋,淳安文昌人.明弘治十年(1502年)进士.正德间,升任吏部给事中.时有中官廖堂镇守河南,倚仗司礼太监刘瑾权势,何绍正弹劾过他,因而得罪刘瑾,谪贬为海州判官.其后,又升迁池州知府,因州城年久失修,何绍正举事修筑.时宁藩之变起,兵抵安庆,池州百姓震恐不已.何绍正登城昼夜固守,化险为夷.又修筑铜陵防水护田堤坝五十余处,使当地百姓免受旱涝之苦.后官至江西参政.池州百姓立祠祀之.著有《遗爱集》5卷.
徐廷绶(1515—1578年),字受之,号锦泉,淳安妙石河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徐廷绶考中进士荣归故里,适逢海瑞调任离淳,徐廷绶受乡亲父老之嘱,为海瑞写了《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徐廷绶官授刑部主事,后升郎中.四十五年春,海瑞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了嘉靖皇帝,被廷杖下狱,病危濒死.徐廷绶不避牵累,调药端汤,左右伺候,悉心扶救,海瑞才免于难.徐廷绶性严毅而仁恕,在刑部,总裁律例,平反冤案.时冯挡主东厂,气焰嚣张,人人畏惧.其以盗贼名诬诋无罪者十余人,下刑部复审,徐廷绶不畏权势,豁释无辜者8人.同僚皆悚然缩颈.徐廷绶道:“祖宗法在,不可挠也.杀人以媚人,如天理何厂其后,徐廷绶出任辰州知府.所至皆以建学校、治水患、赈饥民为己任.最后以陕西按察使致仕.
徐士讷,字恂若,淳安黄金里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河南嵩县知县.任职期间,革除一切无名杂派,并且勉勤治懒,“耕者竞劝”;兴建伊川书院,更设义学.亲自讲学,听者甚众,三年便化行讼息,百姓爱戴.以政绩卓著升为山东济宁知州.时值黄河大水,饥荒严重.徐士讷亲捐俸禄以倡赈,使全州富户也解囊赈济饥民,受益者十余万人.其他如定市价、惩凶尤、逐流娼,善政毕举.济宁之南有牛头河,纳南旺诸水,下经鱼台,注于八闸.黄河每一决口,由于诸闸淤塞失修,济宁南乡地势低洼,时遭水患.徐士纳详情申请浚河,并亲自督理,工程完成十之七,终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徐士讷为官清廉,工部尚书汤斌称之为海内第一廉吏.人称其诗“有笔力,不事摹拟”,著有《亦种堂诗集》5卷.
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辀,号朴山,淳安赋溪人.曾受业于毛奇龄,笃信好学,博览群书,以文章名天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授顺天丰润知县,历官3年,以“烧锅失察”去官.自此以后,家居力学,清严律己,教书自给.曾在敷文、蕺山、紫阳书院讲学,其教必以正心术、端品行为本,门下多出高足.乾隆二年 (1737年),以经学被推举,钦召纂修三礼,固辞不就.自是闭户著书,深究经学,潜心理学.又工古文,为文朴茂古奥,有济世之教.时人称其为“朴山先生”.著有《周易通义》、《尚书通义》、《毛诗通义》、《集虚斋学古文》、《离骚经解》及《朴山存稿、续稿》等.
吴祥达(1851—1914年),又名星亭,淳安县桥西镇人.出身贫寒,10岁时随太平军辗转潮州,由一位好心人收留修文习武.28岁后,因抗击外来侵略者骁勇善战,任潮州府和梅州府镇守使.光绪年间,升任广东省陆路提督,统兵驻守广州.吴祥达担任提督后,关心桑梓,为家乡做了几件好事:一是出资修桥铺路.计划铺设上至桥西,下达渡市,长达10里的青石板路,因经手人从中贪污,只铺设一半;建造两座拱型石桥.二是接济穷苦乡亲.向村里各户分送银两,为5户困难农民出资修房,添置衣被、农具.三是调解乡亲宿怨.吴祥达胞兄曾因私事被邻居刺伤,怀恨在心,欲仗弟官势加害邻居.吴祥达劝阻兄长,请来邻居协商调解,使其重归于好.吴祥达病故后安葬于杭州西湖玉泉山麓.
邵瑞彭(1887~1937年),一名寿篯,字次公,淳安县富文乡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读于慈溪浙江省立优级师范,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秘书.宣统元年(1909年)加入南社.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参与光复浙江的军事行动.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国会成立,当选为众议院议员.4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拒不同流,忧郁返里,寓居遂安岳父家,任台鼎小学教员.次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又召开国会,应请再度北上,寄希望于黎氏,但府院争权,导致张勋复辟.10年4月,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到广州商议国事,邵瑞彭与一批国会议员一起南下.5月5日出席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又应清史馆赵尔巽之请,协修《清史稿》儒林文苑传,间或为北京、天津诸报纸写稿.12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谋任总统,密遣内务总长高凌霨出面收买国会议员,或聘作顾问,或奉为咨议,月给“津贴”200元.10月1日,设在北京甘石桥的总统选举筹备处,向在京议员分赠支票一张,面额5000元,规定总统选出3日后即行兑现.邵瑞彭对曹锟贿赂议员之恶行十分愤慨,表面上与已出卖灵魂的议长吴景濂相周旋,取得行贿证据的支票一张,暗中作脱身准备.当日深夜,化装乘火车逃至天津.10月3日,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控告高凌霨、吴景濂等人为曹锟谋任总统向议员行贿的丑行;同日,通电全国说明得到一张5000元支票之由来,并将支票制版向各报发布.于是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大白于天下.10月5日,曹锟粉墨登场,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声讨.10月8日,邵瑞彭在天津再次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重申依法起诉之严正立场,决不申请撤销.次年11月,曹锟下台,段琪瑞就任临时执政,组织参政院,计划召开善后会议,被聘为善后会议议员和参政院参政,再度北上,出席善后会议.当局拟任命为教育总长,谦辞不就.后应聘任北京大学、民国大学教授,和洪汝闿、吴承仕、高步瀛等10余人建思辨社,商榷朴学.20年应河南大学聘请,担任国文系主任,寓居开封,授课之余,潜心治学.工词章,尤精通古历算学.著有《泰誓决疑》、《扬荷集》、《山禽余响》等.
方赞修(1879—1940年),字述斋,号纫兰,淳安威坪黄江潭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以拔贡授休宁知县,未赴任,不久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6~9年,任省立严州中学校长.10年,为浙江省制宪议会议员.11年,浙东、浙西发生特大水灾,方赞修奉命勘察,如实详报灾情,奔走呼吁,赈救灾民.12年,创办峡石师范讲习所,任所长.13年,任省府警务秘书.16年,任上虞县长.18年,应淳安县长冯世范之请,主持创办淳安中学,并任专职校长.学校注重新学,开设文、史、地、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诸课,开办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方赞修学识渊博,长于经史,旁通诗词易理,还精通医术,为人治病不收诊金.著有《饮渌山房文集》、《勘灾杂咏》、《医验录存》、《先德见闻录》等.
润桐(1898—1970年),字斡周,淳安威坪镇人.曾在吴淞工业专科学校攻读电机工程.民国10年(1921年),独资创办威坪电灯厂.12年,又帮助其兄胡润梅,在淳城镇开办明乐电灯厂.同年,又与刘滋甫合股在港口镇开办博利安电灯厂.13年,帮助刘滋甫在淳城镇建成恒春碾米厂.15年,应茶园镇巨商戴礼和、程锦修的聘请,在茶园镇开设茶园电力碾米厂.在此期间,曾先后任安徽屯溪镇永明电灯公司工程主任、江苏省吴江县平望镇电灯厂工程主任.17年秋冬间,胡润桐遭匪徒绑架、勒索巨款,倾家荡产才赎回人质.迫不得已,去上海为一家公司翻译科技书籍,后又应南京工部局聘请,任南京市自来水厂工程主任.抗战时期,任广西柳州防毒面具厂翻译,后任机械所主任.抗战胜利后,回沪任龙华机械厂工程师,直至全国解放.1950年,为振兴家乡电力工业,主动和刘润稚一起筹建淳城镇清光电灯厂.著有《超外差无线电之研究》、《于电池秘诀》等.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名人传》中为三个名人作传,请写出这三位名人的名字.国别.职业名字_________国籍________职业________[语文科目]
《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法国) 著, 傅雷(中国) 译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法国作家,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对音乐十分喜爱,这对以后的罗兰热爱音乐、崇敬贝多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80年,罗兰一家从法国中部城市克拉姆西移居巴黎.1886年,他考取久负盛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著作.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他于是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详细解答各种问题,并高度凝练地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
《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罗曼?罗兰把这三位伟大的天才称为‘英雄’.他的英雄观点,不是通常所称道的英雄人物.罗曼?罗兰所指的英雄,只不过是‘人类的忠仆’,只因为具有伟大的品格,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倾心为公众服务.罗兰自己也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为了突出英雄的这一本质,罗兰改变了常规传记的写法,舍弃了对传主生平的一般知识性介绍,而集中精力去把握人物高度统一的精神品格,在这种把握中又投射进自己对英雄们的敬仰激情.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下面我们分别对三部传记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贝多芬传》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的波恩.他的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很早就对贝多芬进行近乎严酷的音乐训练,因此,贝多芬的童年很少温馨,人生一开始就好像是一场悲惨、残暴的斗争.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父亲又酗酒,贝多芬实际上成了一家之主,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贝多芬深受大革命精神的鼓舞.1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去维也纳,开始音乐创作.1796年,他的耳朵失听,这种疾苦一直伴随贝多芬一生.在肉体痛苦之外,贝多芬还不断经受着情感的折磨,他绝望苦闷,甚至想结束生命.靠着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追求,靠着他对欢乐之声的热切渴望,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战胜了这些痛苦,并将个人身心的惨痛升华为一支又一支的乐曲,如《英雄交响曲》(1804)等.
《米开朗琪罗传》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卡普雷塞出生.他的父亲是地方法官,脾气暴躁,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米开朗琪罗幼时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石匠妻子的乳汁哺育了这位未来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从小迷恋绘画,在学校里总是画素描,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因为他的父亲认为从事艺术是可耻的.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当时的意大利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在崇尚希腊古典文化的风气下,他潜心学习模仿古希腊艺术,这对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使他一举成名.
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36年到1541年他完成《最后之审判》.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是俄罗斯伟大的心魂,他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还是一个为许多人所爱戴的真诚的朋友.他的作品与他的生命紧紧联在一起,他的一生都在进行着紧张的探索.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俄国图拉省的贵族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他的母亲去世时,托尔斯泰还不足两岁.九岁时,他的父亲又离开人世.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两位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这期间他的头脑处于狂热的境界中,他不断地试验各种人生观念和学说,矛盾对立的理论让他固有的信念动摇了,各种幻想不时占据他的头脑.在年轻混乱的心底,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他绝对的真诚.他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解剖,坦白自己的一切想法和行为,他后来还将自己年青不道德的生活记录拿给妻子看.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这些内容在他的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里都有反映,小说中的涅赫留多夫是他自己的艺术写照.
他后期的重要作品有《伊万?伊里奇之死》(1884-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和《复活》(1899)等.《复活》可以说是他艺术上的遗嘱,是他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后也是最高的山峰.七十高龄的托尔斯泰以伟人的姿态注视着他的过去、他的世界,《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
问题2:请你写出一个与名人相关的风景名胜,并说一个与该名人相关的故事.[语文科目]
【风景名胜】汉中褒谷石摩崖石刻上“衮雪”石刻.
【相关名人】曹操
【相关故事】建安二十年(215年)七月,曹操于阳平关(今勉县)打败张鲁兄弟之后,曾在汉中停留五个多月,为洗尘赏景,游览了褒谷的大好风光.一日,曹操率众沿峡谷乘舟溯河而上,直奔石门.滔滔褒水一泻而下,向河中阻挡它前进的巨石撞来,顿时银花四溅,水星翻飞.溅入空中的水珠如雪花飘然而落.曹操触景生情,奋笔疾书“衮雪”二字.文武争看,发现滚字少了三点水,各自内心思虑,面面相觑,一人问道:丞相之字苍劲有力,别具一格,但“衮”字缺三点水啊.曹操一指滚滚激流:岂止三点水?众人方才恍然大悟,不由得哈哈大笑.
问题3:写出伟人或名人尊重他人的一个事例[政治科目]
...我也想要
问题4:写出五个名人[语文科目]
名人?要什么名人?
我随便写个啦.
毛泽东 邓小平 孔子 老子 孟子
问题5: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并写出看法[语文科目]
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
萤囊映雪讲的是车胤 车胤(公元333-401),字武子,东晋时期南平郡离县人(今临澧县柏枝乡).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其囊萤夜读 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鼓舞后辈,永世垂范.他功名仕途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先后曾任:中书侍郎、待中、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太常、护军将军、丹阳尹、吏部尚书,两次进爵后,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候.职守功勋,颇极一时之盛.
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苏秦.苏秦,战国时期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苏秦是洛阳人,虽然出身寒门,却怀有一番大志.他跟随鬼谷子学习游说术多年后,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也和张仪告别老师下山.张仪去了魏国,而苏秦在列国游历了好几年,但一事无成,只得狼狈地回到家里.
苏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讥笑他不务正业,只知道搬弄口舌.苏秦听了这些嘲笑他的话,心里感到十分惭愧,但他一直想游说天下,谋取功名,于是请求母亲变卖家产,然后再去周游列国.
苏秦的母亲劝阻说:“你不像咱当地人种庄稼去养家口,怎么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贵呢?那不是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没有希望的东西吗?如果到头来你生计没有着落,不后悔么?”苏秦的哥哥、嫂嫂们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苏秦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很对不起家人,既惭愧,又伤心,不觉泪如雨下.但苏秦扬名天下的雄心壮志仍然不改,于是闭门不出,取出师父临下山时赠送给他的礼物——姜子牙的《阴符》,昼夜伏案攻读起来.
苏秦经常自勉说:“读书人已经决定走读书求取功名这条路,如果不能凭所学知识获取高贵荣耀的地位,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想到这些,苏秦更加忘我地学习起来.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苏秦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读书时,把头发用绳子扎起来,悬在梁上,如果自己一打盹,头发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时候,如果觉得自己困了,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这样就能保持清醒.这就是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的由来.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