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闻一多的资料_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 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着的方面...[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通过三部书)
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通过三件事)
两种身份的言行形成对比.
以上便是本人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给的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对了,弱弱地问一句,孩,你上初一吗?)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为表现闻一多作为 学者的方面 ,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用一句话概括[语文科目]
通过研究唐诗,写成《唐诗杂论》,研究楚辞铸成《楚辞校补》,又研究了《周易》《诗经》《楚辞》等研究,汇集成为《古典新义》一书.
形象: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探索救国救民的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问题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 学者的方面 ,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请用一句话概括[语文科目]
《唐诗杂论》——做了再说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做了不说
不明白再追问
问题3:闻一多先生资料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集成为《古典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问题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哪一句话是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语文科目]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问题5:一句话 闻一多 的资料
闻一多《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作者简介: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月》杂志.诗集《死水》.作品有《闻一多全集》.
本诗表达的基本感情是:对祖国的深厚热爱.
课后提示:本诗揭露黑暗的中国,对理想中国的赞颂,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民众革命的信心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诗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手法.其中:
”一句话”隐喻火种;
”火”隐喻民众革命;
”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
”火山爆发”隐喻民众革命的风起云涌;
”霹雳”隐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表现出诗人对民众和民众革命的坚定信心.
”说出就是祸”暗示反动统治者对民众革命的惧怕和镇压;
”能点得着火”暗示民众普遍存在不满和反抗情绪;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黑暗,革命一触即发的社会现实.
”咱们的中国”暗示未来的祖国将由人民当家作主,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中国的向往和赞颂.
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