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为国争光的中华儿女_给我一篇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哭哭...[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小说《红巖》,《野火春风斗古城》.
传记:《平凡造就的伟大——钱学森传 》、《钱学森——世界大人物众书》、《两弹元勋——邓稼先》
.
文章:缅怀邓稼先:永远的巨人
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安危,将生命托付于国家,将毕生心血献于国家,以匹夫之责心怀国家.邓稼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1】
从1958年中央决定搞“大炮仗”,到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的爆炸,从原子弹的爆炸,再到1967年6月17日氢弹蘑菇云的升起.一个八年,一个两年零八个月,他一直是这个奇迹中的核心人物.
是他,让我们的民族能够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是他,能让我们高傲的同世界平等交流.美国人曾说钱学森抵五个师,而邓稼先负责的两弹的影响又何止五个师.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巨人,聆听巨人的教诲.
一:生平简介
邓稼先于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省怀宁,后随父亲全家迁往北平,后抗日战争爆发,随大姐邓仲先经海防到达昆明,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上完高中,后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夏,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纳州普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并参加了“留美科协”,1950年8月,他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在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他就与一百多名留学生及学者乘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冲破重重险阻回国,1953年,邓稼先与许鹿希女士结婚,并有一子一女.1954年至1958年,邓稼先担任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8月调至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直到1986年7月29日,因直肠癌在北京逝世.
【2】邓稼先他把他的一生都投入到了我国的核武器事业.
二:科学巨人
说起邓稼先,我想首先得承认他是一个科学家,一个才华横溢的学术巨擘.从西南联大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到考取普度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从一个普通的研究助理,到研究院的院长,再到原子弹氢弹的设计者.这一切所需要的最本质的东西还是科学,还是知识.没有两把刷子,这份民族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承担不起的.当时教育部部长刘西尧老先生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龙头三次方”来形容邓稼先的贡献:搞核弹的龙头在二机部,二机部的龙头在九院,九院的龙头在邓稼先.【3】作为一个科研组织的领导者,必须以能力服人,而这种能力归根到底还是学术水平.
首先就是那著名的“九次运算”,华罗庚同志评价说他们的工作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他们一天三班倒,奋战十多个月,最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果.
还有一次,这个小组要计算一个重要的参数,当他们奋战了几个日夜得出第一个结果给邓稼先看时,他斩钉截铁的说这是错误的,有人问他是怎么知道是错的,他笑着说:我估算了一个范围,超出这个范围,这个数据就有问题.经过反复演算,结果真的就与他的预计吻合.【4】如果他没有很深的学术背景,极强的物理直觉,他是不可能做出正确判断的.
三:卓越的领导者
有位科学家曾说过:一群最优秀的人的集合远没有一群有特色的人的组合有成效.而如果这群最优秀的人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们顶多只是一盘散沙,不但会有打酱油的情况,甚至还会有副作用.杨振宁说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由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他的谦让,平等,民主的作风,让他能够在一群优秀的人中间树立威信.荒凉的戈壁滩上,除了221基地,就只有风与沙,艰苦的条件下,他需要走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路,而路途中的艰险,也许会想风沙一样,把他无情的吞噬.是他,鼓起勇气,带领大家向高峰攀登.
民主与平等,这是他的信条.在做九院院长期间,他从不摆领导架子,同大家一起学习,有问题大家一块解决,在这里,谁都可以充分地发挥的才能.【5】一些参与其中的人也回忆说,正是这种平等讨论的风气,促进了大家的快速进步,这对没有任何基础的研究队伍来说,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时至今日,他对我们目前的学术风气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使他与大家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据许鹿希女士回忆,她每次给邓稼先捎去的东西总是很快就被解决了,后来才知道,大部分东西都是大家分了.有时候,邓稼先刚到车间,就会有人直接从他口袋了掏烟,然后直接分发.这也正说明了他的平易近人.
坚持事必躬亲,这是邓稼先的又一个原则.从理论设计,加工组装,实验测试到定型生产,他总是坚持在及一线.又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与大家坚守在一起,这就是邓稼先的领导哲学.人们常说;“有老邓领头,我们还怕什么”.【6】我想这是对他的极高评价.
在文革期间,全国性的文化运动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九院,当时九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在那个说错一句话就会被批斗被整改的年代,他竟然能够游刃于两派,说服两派同心协力,继续工作.他的领导魅力可见一斑.【7】
四:伟大的爱国者
当一个人死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们仍然能记起的东西才是最值得被记忆的东西.而邓老留给我们的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的崇高的品质和近乎完美的人格.
邓稼先同样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为了这项神圣的工作,他隐姓埋名28年,直到临终前,中央决定对他的资料进行解禁后,他才在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在各大报纸上,甚至在母亲临终前,她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干什么.在这尘封的,近乎与世隔绝的28年里,是他的如火的青春与激情.在这28年里,杨振宁已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应该说两人的水平不相伯仲,但在时代面前,各人有个人的选择.他毅然选择了这条路,然后就是日夜兼程的28年,虽然选择了前方,风雨兼程,但他连背影都未曾留下.他生前得的荣誉很少,奖金更是少得可怜.原子弹奖励10块,氢弹奖励10块,除此之外,从1964原子弹爆炸到1985年首次颁奖,从未颁发过一次奖励,也从未领过一分钱.【8】这对于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这简直无法想象.他以他的无私,他的淡泊带领大家日夜奋战,并最终取得成功.
他的爱国热情也令我们所有人敬仰.从少年时代撕毁日军的旗子,并踩在脚下,到怀着“为今后国家建设服务”的目的考取普渡大学的研究生,再到获得博士学位后第九天便突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再到投身两弹事业,扎根戈壁28年,那个心中时刻指引着他的就是祖国,国家的昌盛,国家的未来.他选择了为国奉献,然后坚定地走了下去,一辈子都未曾改变.当一个人真正的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也就无所谓生死,人生亦无憾了.遥想当年,这里也曾辉煌,也曾金戈铁马,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们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他们,一群最可爱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聚于此.就算马革裹尸,也扑不灭他们心中那团炽热的火——做一名铸剑者,捍卫国家的尊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给中央写信,就中国的核事业提出自己的建议.他确实太累了,他为中国的核事业操劳了一生.
就这样,邓稼先离开了我们.正如杨振宁先生说的那样: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的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但这样一位巨人,似乎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不知是邓老太落后,还是我们的时代太先进,亦或是我们在倒退.太多的学术不断,太多的金钱崇拜,物质——似乎要把这个世界给淹没.我们的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似乎已消失了踪影.此时,我们也应该放慢脚步,因为走得太快,会把灵魂落在后面.我们需要以这些圣贤之士为镜,反思自己,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也会出国,也会从事科研,希望我们能从邓老那里得到启迪,为后人留下一份能被真正记忆的东西.最后,以邓爱萍将军的一首诗【9】结束,借此缅怀邓老: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作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邓稼先,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中国的一百人颁奖词; 【2】(其生平可参阅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集第178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胡思得所 撰);
【3】:网络视频
【4】:网络视频
【5】、【6】:顾以藩,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骄傲----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二周年,高能物理,1988年2月,第1-5页;
【7】:杨振宁文录——一位科学大师看人与这个世界,《邓稼先》
【8】:许鹿希,《邓稼先的奖金之谜》,公关世界,2005,02,第32页;
【9】:千里景亮,《中国氢弹之父——邓稼先》
.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谁有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陈露,中国第一位世界女单滑冰冠军[真冰]
让世界知道中国的滑冰界开始出现强人
李四光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邓亚萍小球(乒乓球)为国家赚来无数荣誉;
问题2:谁知道一些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
《可爱的中国》,《狼牙山五壮士》
问题3:谁知道一些关于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语文科目]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四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唯珂派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日,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日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各起兵,民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 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他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十二月二十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的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义死而不求苟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十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作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勇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 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问题4:描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语文科目]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问题5:急需写中华儿女报效祖国和为国争光的文章或书籍
急需?好,给你.李白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还在他5岁的时候,小小李白就坐在窗前开始摇头晃脑地大声背诵前人有名的文章了.只消两三遍,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把书上的内容背锝滚瓜烂熟.由于李白总是把功课作得很好,所以老师非常喜欢李白,经常在小朋友们面前夸奖他.可是,李白当时也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身上难免有一些缺点.有一天,老师还在讲课呢,他却听着听着就走神了,一双大眼睛盯着窗外,脑子里竟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妈妈给他讲的金色鲤鱼的故事.李白想:“那些小鱼穿着金色的鳞片衣服,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真是太好看了.可是,它们的美丽会不会引来坏人呢?要是被人抓住了,就不能自由自在地游泳了呀,多可怜.”瞧,李白开始陷入他自己编织的幻想的世界里.老师看见李白愣愣的模样,知道他没有认真听课,就停下课来,很生气的说:“李白,你站起来重复一遍我刚才讲的话.”李白一下子清醒了,慌忙站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同学们都在笑话我吧!”李白的脸刷的红了,他感到难为情极了.放学回家的路上,李白还在生自己的气呢.忽然,他发现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老婆婆磨得很认真很卖力,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老婆婆的额头上滚下,可是老婆婆只是抬起手用衣袖擦了擦汗,又接着继续磨那根大铁棒了.李白看见老婆婆这么辛苦地磨铁棒,觉得非常好奇.于是他跑上前去,来到老婆婆的身旁,一边轻轻地拉着老婆婆的衣角,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婆婆,请问您磨这根大铁棒干什么呢?”老婆婆继续专心地磨着她的铁棒,头也不回地说:“我呀,我要把它磨成一支细细的绣花针哩.”李白瞪大了眼睛,嘟着嘴说:“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吗?”老婆婆转头看了看李白,见他一脸不相信的样子,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蹲下身来,慈祥地对李白说:“好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哩!”李白像是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奥的道理,使劲地点了点头.这件事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对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凡是读书碰到困难,他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的教导,便抖擞精神,鼓起勇气,坚持不懈地奋力拼搏.有一段时间,他为了专心读书,甚至搬到一所道观中去安心苦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以后取得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功打下了牢实的基础.
诗仙”下凡
回应下嘛!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