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怎样写好作文_作文如何写好[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如何写好作文?
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供你参考.
低年级的孩子,开始多看同步作文,可以进行仿写.锻炼孩子讲故事,对写作很有裨益.
高年级的孩子.一定要勤练笔.
1、好的文章源于生活,写你的所见、所闻;写你的亲身体会;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
2、写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之事.但面对当今的应试教育,你不妨学会一些技巧.比如,平时多背一些好的段落、好的开头及结尾.以备考试用之.
3、多读书,用心读,学会借鉴.好的文章、好词、好句,学会积累.
4、确立新颖、独特的文章标题.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坚持写日记,既能练笔,又积累了素材.
6、学会引用名人名言,引用仙人的诗词歌赋,使你的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7、好词好句的用法,好词好句用在文章中,能给你的文章增添色彩,并使文章得以升华.但要恰到好处,不宜过多,过多会显得华而不实.
8、学会套用,即变通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
9、接近大自然,节假期走出去,见多才能识广.
10、接近大自然还能使您收集的素材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
其他回答
百度,家有百度,作文不愁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如何写好作文?[语文科目]
要写好一篇作文一要靠审题,把握住作文的主旨和大意,尤其是现在的作文通常都是给材料作文,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一旦把握不住主题,文章写得再漂亮都不会得高分;一是要有丰富的素材去充实文章,这就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临场的充分想象.我们写作文常会遇到不知道怎么写下去的困扰,这正是我们平时积累不够的原因,古人也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把作文写好必须注意日常的“积累”.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准备:
一是语汇的积累,这里面包括词、短语、句子等.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本子上,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有神.
二是要加强材料方面的积累.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方面要多阅读,另一方面是要平时多练习,多写一些日记、写观察笔记等小的文章哪怕是个小片断.
三是要多思考,多观察,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观点是文章的灵魂,文章中心不明确,或立意不深刻,往往都是造成作文不成功的败因,现在的作文大多是要靠自己提炼论点,而不再是以往的给题目作文.所以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同时要注意搜集名人名言,特别是一些哲学家的名言警句,他们的话往往更富哲理,如果能再作文中适时出现一两句这样的话,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写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别人说良据就有用的,没有捷径可走,关键是要自己平时多积累多动脑,只要勤于练习,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达到质变.
如今,作文已成为人们必备的一个工具,但怎样写好作文呢?
一、题目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等于是一篇好作文的开端,题目要新颖,与众不同才能引人注目!
二、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是龙头,结尾则是凤尾.开头多种多样,一旦想出好开头,笔头的文思就会源源流出.常见开头有以下几种:1、开门见山.2、提问引人关注.3、概括揭示.4、描写环境.5、倒叙,制造悬念.这样,才会制造一个好开头,才是一篇好文章的开端.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中的结尾也是其文章精华之处,有的结尾发人深思,有的结尾自然收笔,有的结尾刁钻古怪,耐人回味,还有的结尾,要挑选一种比较与文章相配的结尾来写,收笔也美观大方.
三、用词妥当,修辞正确
用词妥当,会使文章显得更丰满、具体.一篇文章,平淡无奇,加上几个修饰词,才会使文章锦上添花,同时要注意库存,把好词好句印在脑子里,才会活学活用,还可以加一些合理的想象,使文章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在一篇文章里,一定要注意条理,文章不能文不对题,杂乱无章,最好的办法就是列提纲,脑子里有这么一个轮廓,再细细描绘.描绘过程中,要现实,不能写什么“公鸡下蛋”之类的,否则会闹笑话.还要注意标点,不能乱点,标点也有标点的规律,该停顿就停顿,该省略就省略.
五、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到手,就得定个布局,这怎么写,那怎么写.这个布局好比一个猪肚,很多很大,但也有详略,如果没有详略,文章就显得干巴巴的,只有一个骨架,像流水帐,因此,不能犯这个毛病.
这就是作文的五点,我概栝了一下,我想作文做到这五点,就没什么大难了.
问题2:作文如何才能写好?请告诉我你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去“借鉴”别人的东西.[语文科目]
写作文源自于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每天就有很多可写的事物,哪怕是每天写一段话也好,写多了拿出来看一看,题材也就出来了,有了题材肯定是要写作的,那么就是多读书了,只要是文学类的书,广泛阅读,关键是动脑“悟”.有时候看到了好词好句,可以摘抄下来,平时作文可以改变应用,坚持练下去,有什么就写什么,绝对不可以编一些不真实的,因为源自生活的作文才是好作文.除非你写小说——虚构.长时间练下去 时间久了 作文水平慢慢就提高了.也有人说“作文就是做人,先做人后作文”
问题3:怎么样写好作文[语文科目]
如果在考试的时候 先看作文 你会潜意识思考 把握会大点 平时多看书 可以练练笔 写几个片段
问题4:如何才能写好作文[语文科目]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经验 MP3 图片 百科 文库 帮助 百度经验 > 教育
怎样写好作文 最近更新:2011-02-22 14:46 浏览次数:718 次 转帖到:写好作为也要讲求技巧,好的写作技巧才能使你在考场中写出作文,提高考试成绩.
步骤/方法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问题5:怎样能写好作文?[语文科目]
题给的是话题,要求围绕话题“做文章”.怎样做文章?就是要引发新的议论,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总之,不能停留在原处.原处仅仅是个起点,如果在原处转磨盘,就没有创造,只有复制而已.要既不脱离起点,又不止于起点,要从起点走出来或说扩来:既可以从起点向远处延伸,也可以围绕起点纵横驰骋.须知,犹如母体和子体之间的关系,起点以外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创造,这才是“做文章”.为什么非要写“起点以外的东西”不可呢?因为试题所供材料-- “一位学者给出四个图形,让选出与其他几个图形不同的图形”的故事,读者已经听过了,感受过了,不需要你再去重复提供同样的材料.读者需要的是新的东西: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能够帮助读者深刻领悟其中道理;如果写记叙文,就要通过描述自己的体验或讲述故事,使读者有更具体、更强烈的感受;如果写抒情散文,就要召唤起更新鲜、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感情……总之,读者不需要复制,读者需要创新.不要简单地原样复制,举出一个个相同的例子然后“鸣金收兵,得胜回朝”.与供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举呢?如果作为新的论证的材料,当然可以举,但要为自己新的论述服务,如果没有新的论述,那就等同于原样复制了,我们称之为“复制话题”.
2000年高考不少考生作文有这种毛病.例如开篇就“复制”,说有人喜欢山,有人喜欢海,这仅仅能表明社会上存在着“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现象而已,再也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了.有的考生作文举出榴莲和臭豆腐,说有人喜欢也有人讨厌,这就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考生作文所举的例子很好,说“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拿一个塑料袋,问大家这个塑料袋有什么用途,有人说可以当口罩,有人说可以当帽子,有人说灌上空气可以当气球.最后班长说把成千上万个塑料袋压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 .这些例子本身是不错的,但可惜举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没能充分运用这个例子进行说理.有一些考生举了“给一个温度计测量楼高”“一加一等于几”等智力测验题或“某次考试失利每人总结的原因各不相同”的体验等等,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错的,可惜没能进一步让这些例子为论证服务,而仅仅把这些例子往那里一摆就完事大吉了,这叫“以摆代议”.如果所举例子与试题供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没有什么新的论述,就不仅仅是“以摆代议”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二、 偏离话题
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的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而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在一次政治课时,老师问什么是货币,这时大家都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连这个问题都要问我们,连货币都不知道是什么.”有的同学说:“货币就是一张纸,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硬币,有正面反面.”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生活消费的需要.”老师听完了我们的回答笑了:“大家说得对,也有错的.大家回答的只是货币的外形,这是从表面说的.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从本质上,从含义上,从作用上说.”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货币就是物与物交换中的媒介.”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点意思了,“货币真正的含义是在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值”,老师说.这时,大家才明白,这才是本质的,的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的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的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顿开茅塞.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3. 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
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的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
……(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节选)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三、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在一次报告会上,一位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四个图形,找出一个与其他不同的.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这就能告诉我们生活中答案不一样的事很多,要从多方面去考虑.
近期,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杀.其实,我们不能死钻牛角尖,我们初中时学过《范进中举》,范进好不容易成了举人,可是由于高兴过度,反而疯了.作为社会,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而我们学生也要把压力变为动力,好好学习,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中国有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确,各行各业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车上售票的李素丽,也可以成为劳模.他们干的是一般人不愿干的工作,但她却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终于成为受人尊重的劳动模范.
前些天,故意开枪伤人的派出所所长被判死刑,他就是不严格要求自己,手里拿着枪,以为可以随意开枪.其实枪是人民给的,不是想开就开的,他敢胡作非为,终于被依法判刑,对这种人就应从重处理,决不手软.
我们在高中时学习了许多学习和做题的方法,有时一道题可以多解,但我们往往学得很死,有时一看到题知道怎么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时还不一定对.但当老师讲出很简单的方法时,我们才明白,如果我们每次都试着换几种思路,我们会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生活会更精彩.(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还是往一块儿拢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与前三个自然段脱节了,让人觉得是横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来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样都在谈学习上的问题,其实不是一码事:前两个自然段在谈减轻学习负担,第③自然段已经稍有偏离,谈起了对前途认识的问题.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马脱缰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个自然段的意思上来了,其实第⑤自然段谈的是学习方法问题,显然和前三个自然段谈的不是一码事.这样,一篇文章七零八落,意思不往一块儿辐辏,让人读了不知所云,这就是“东拉西扯”式病文的显著特征.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