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张思德简介_张思德 周瑜 桑娜 叙利奥分别在那一个课文中出现[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都在小学课文里吧 人教版的吧 张思德是在为人民服务 周瑜是在赤壁之战·(是这个名字吧?)
桑娜貌似是在一篇托尔斯泰还是契科夫的文章出现的(时间间隔太久忘了,应该是个俄国作家)叙利奥是节选自爱的教育里的番外篇的小抄写员 课本里因该也叫小抄写员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周瑜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中的语句说
历史上周瑜和诸葛亮是根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物,诸葛亮出山时周瑜早已是东吴的开国功臣,威名远扬,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赤壁之战也是周瑜一人指挥的,与诸葛亮完全无关,而演义为了美化诸葛亮,甚至捏造出一个“借东风”的故事来,把诸葛亮写得象个神仙,按鲁迅的说法,演义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历史上的周瑜胸襟广阔,气度宽宏.老将程普因周瑜年轻,对他不服,多次当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计较,程普最后被周瑜的才华和品德所折服,感动得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和他成为好友.《三国演义》描写的心胸狭窄的周瑜是罗贯中为了衬托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艺术处理,不可当真,“三气周瑜”当然就更是毫无历史根据,周瑜最后是病逝于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因此史书记载民谣云:“曲有误,周郎顾”、“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问题2:谁知道张思德简介,急!
张思德 (1912年10月10日—1943年02月07日) ,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模范.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生平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1944年夏天,张思德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9月5日中午时分,窑洞即将挖成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开窑口的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背景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发表了传扬天下的《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即张思德牺牲后3天,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毛主席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下午1时以后,毛主席迈着沉重的步子走上祭台,作了题目是《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张思德当过班长,又从班长当回战士,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党的需要出发,其高尚品质十分可贵.毛泽东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随即吩咐,晚上要多派些人站岗,防止尸体被狼吃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问题3:联系课文回答张思德是怎样一个同志
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他是一个现代主义作者.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信奉不同于国教的长老会.笛福原姓福,1703年后自称笛福.他受过中等教育,但没有受过大学古典文学教育.他一直保持不同于国教信仰的立场,政治上倾向于辉格党.他在学习当牧师多年后,才发觉自己并不适合宗教生活,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他广泛游历,经商也很成功.在此期间,他成了家,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 1692年,他的生意失败了,32岁的笛福负债累累,同时还要养活妻子和6个孩子.由于对政治一直有较浓厚的兴趣,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来谋生.因为这些文章经常抨击国王和执政党,结果,笛福数次入狱,在监狱里呆了不少年. 由于政论文章只能给他惹麻烦并增加债务,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1719年,年近60岁的笛福发表了第一部小说,后来该小说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冒险小说之一——《鲁滨逊漂流记》.250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小说仍然脍炙人口. 《鲁滨逊漂流记》给笛福带来了巨大成功并帮他还清了部分债务.此后,他还陆续写成了《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及另外两本写鲁滨逊的小说,但债主总是跟着他追债.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笛福体弱多病,无人陪伴,债主不断上门,孩子们也对他撒手不管.1731年,丹尼尔·笛福去世,终年71岁.像生活在荒岛上长达28年之久的他的小说主人公鲁滨逊一样,
问题4:我们在小学的课文认识:_的张思德、_的桑娜、_的鲁班、_的居里夫人.还有一个:____的鲁迅[语文科目]
为人民服务 善良 细心 热爱科学 爱国
问题5:毛主席同张思德的邂逅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毛主席与张思德的两次邂逅.第一次:第二次: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次:1941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张思德一行3人,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途中路过石砭时,他们见毛主席的小汽车正陷进磨沟的冰窟窿里,张思德和另两位战友立即跑去推车.这时,毛主席和警卫员也下了车,他们5人都在用力推车,可是,只见车子后轮在冰上原地打转,没有向前挪动一点点.张思德见此,立即把鞋袜一脱,跳进冰水中,两手抱起大石头,对准车轮前的冰坨子猛砸,又喊旁边的战友搬一些小石头来,把冰坨子砸碎,将碎石头垫在车轮子底下.司机见车轮子前已垫起了一层碎石子,便将车子发动,“咕咚”一声,车轮子便从冰窟窿中滚了出来,顺利地上了路.毛主席用双手一边给张思德暖和冻红了的手,一边叫大家给他搓腿,以防冰水把脚冻坏.毛主席细细地端详了张思德几眼,问了张思德的名字,从怀里掏出笔记本,把张思德的名字记在本子上.临走时,拍了拍张思德的肩膀,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见路不平,舍身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
第二次:1942年春天,上级决定在杨家岭建一座大礼堂.施工开始时,从当地请来了一些建筑工人.警卫连的同志们轮流参加劳动.在条石场,张思德见哪块石头大,就背哪块.几天下来,张思德就和大伙儿一样,肩膀磨肿了,有几处都蹭破皮了.由于军民合力奋战,这座礼堂建设速度很快.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嘎吱嘎吱”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摇摇晃晃地对向另一边的榫头时,只听见“嘎巴”一声脆响,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由于支撑不稳,又粗又大的木梁,一直往下坠落,眼看就要砸着在下面干活的工人和战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思德一个箭步冲过去,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死死顶住大梁.使梁下的工人和战士避免了一场大祸.这时,战友们也跟着张思德冲上去了,张思德眼尖手快,他从战友手中要过斧头,“啪、啪、啪”几下,只听见“咔”一声,大梁牢牢地对准柱榫,可是当张思德抡最后一斧头时,由于用力过猛,一个趔趄从架子上摔下来.
“班长,张思德!”工人和战友们不约而同地大喊起来……这喊叫声,惊动了正好路过这里的毛主席.毛主席走过来,一见是一位战士摔伤了,便立即指示派人去枣园请医生过来,并高声地说:“决不能有一分一秒的耽误!”
几位战士按毛主席的吩咐,把受伤的张思德抬到毛主席的窑洞里.当把张思德抬到毛主席的躺椅上时,毛主席仔细一看,认出了是张思德,便亲切地叫了一声:“老朋友,是你呀,张思德同志!”
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用自己平凡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对理想和信念的远大追求. 为人民服务,就是对张思德一生最好的概括.
回答如满意,请点击 选为满意答案 谢谢合作!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