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还珠之一醉一陶然_...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这首诗作于开成三年(838).白居易当时在洛阳,任太子少傅(即皇太子的导师).
“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刘禹锡(772—842),洛阳人,与白居易同龄,是白居易晚年心心相印的挚友,所谓前有“元白”,后有“刘白”.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诗非常推崇,称他为“诗豪”.刘禹锡七十一岁逝世时,白居易曾写下《哭刘尚书梦得二首》,诗中说:“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
白居易写此诗时,刘禹锡也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当时两人任的都是闲职.诗题的意思是:我与梦得买酒闲饮,并约定今后相会之期.
句解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年轻时尚且不担忧生计,到老来谁又会吝惜几个酒钱?首联直抒慨叹.从“少时”到“老后”,是对平生的回顾,蕴含着一丝悲怆的身世之感.“少时”句,写出年轻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句,流露出饱经沧桑、阅尽世情冷暖的暮气.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我们一起买来名贵的酒,举杯共饮;两相对看,你我距七十岁都只差三年.白、刘二人都曾经历坎坷,又都是狂放通达之人.于上句中,可见出诗友聚会时的豪情;下句转为顿挫,骨子里有凄凉沉痛之意.白、刘同生于公元七七二年,此时都已六十七岁,故谓“七十欠三年”.两两“相看”之下,看到了什么?首先自然是容貌,白发苍苍,皱纹满面.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青春固然难留,而来日竟已不多.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因此,“相看”的背后,实际上包含着人生浮沉、岁月无情的复杂感情.“十千”,即十千钱,借以形容酒的名贵.“斗”,古代酒以升斗论量.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闲饮中,我们征引经史文句以行酒令;醉意中,我们吟诵诗句,胜过那管弦之乐.这一联,具体描写出诗题中所说“闲饮”情状,与诗人的身份、处境极其相符.因为是文人,故闲中有雅趣;因为年老,闲雅之中便有了清逸淡然之风.应该说,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是精神世界的自得其乐与极大满足.这里的“醉”,似醉而非真醉.与其说是醉于美酒,不如说是醉于心.一般的丝竹可以悦耳动听,却无法像知己那样心灵相契,获得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雅令”,典雅的酒令.“穷”,穷尽,此言广征博引.“清吟”,指吟咏诗句.自得其乐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等到秋后菊黄,家酿的美酒熟了之时,我和你再一醉方休,共享那陶然之乐.尾联写“约后期”,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家酝”,自家酿造的酒.与“沽酒”相比,又进了一层,让人倍觉亲切与醇美.故虽是写酒,而实是道情.
评解
白居易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东都洛阳,过着他的“中隐”生活,这一时期的诗作也以“闲适诗”为主.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两位性情趣味相投的老朋友,在一起诗酒相娱,将前生不快之事尽抛脑后,纵情安享晚年余生,“共君一醉一陶然”,纯然闲雅情怀.超脱如陶渊明,而惬意则过之.全诗言简意富,语淡情深,通篇用赋体却毫不平板呆滞,见出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刘禹锡读过此诗后,以《乐天以愚相访沽酒致欢,因成七言聊以奉答》相应和,诗云:“少年曾醉酒旗下,同辈黄衣颔亦黄.蹴踏青云寻入仕,萧条白发且飞觞.令征古事欢生雅,客唤闲人兴任狂.犹胜独居荒草院,蝉声听尽到寒螀.”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白居易《赠梦得》诗的解释最后一句 数与君相见,数 怎么读?[语文科目]
念“shuò”,作副词,多次、经常来讲
问题2: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怎么解释?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请直接用白话文解释[语文科目]
平原上的野草一片葱茏茂盛,年年一枯一生,野火也烧不尽它,等来年春风一吹,又纷纷萌生出来.野草远远地一直延伸到古道,青翠的山峦将荒城连接在一起.又要送朋友远行了,满目的青草也充满了离别之情.
问题3:白居易《忆江南》的解释[语文科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
第三首,写的是苏州.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
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品评】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问题4: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易卖炭翁的解释白居[语文科目]
编辑本段【注释】
1、辙:(zhé)
2、敕:(chì)
3、系:(jì)
4、骑(jì)
5、卖炭翁:这是作者《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6、伐薪:砍柴.
7、南山:终南山,在长安(今西安市)南面.
8、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
9、辗:同“碾”,轧的意思.
10、辙:车轮辗出的痕迹.
11、骑:骑马的人.
12、翩翩:轻快得意的姿态.
13、黄衣使者白衫儿:唐朝的宦官品级较高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穿白衣.
14、敕:皇帝的命令.
15、牵向北: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的北边,牵向北,指把炭车赶向皇宫.
16、系:挂.
17、直:同"值",价值.
18、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多.
19、市:集市.
20、困:累.
21、惜:痛惜.
22、叱:吆喝.
编辑本段【译文】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问题5:用现代汉语解释白居易的这首诗——鸟不是意思,有现代的汉语来解释,急用![语文科目]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谁道:谁说.群生:这群小鸟.微:微不足道.一般:一样的.
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它们都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皮,一样的生命没有孰轻孰重的道理.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巢中盼望母亲归来,那是一家的生命啊.
请参看《白居易传》,任见著,在网上搜索可得.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