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虞姬墓_跪求苏轼虞姬墓的翻译、鉴赏、分析[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注释:
[1]仓黄:急迫的时候.
[2]郑君:项羽之臣,忠于其主.
《虞姬墓》诗反映的是当年项羽垓下大败,众叛亲离,只有虞姬与郑君不负的境况.虞姬为了项羽,生死不渝,殉情自刎而死.至于郑君,据《虞姬墓》诗引可知:项羽垓下大败,虞姬自刎,郑君尝事项籍为亲将,项籍死而郑君被汉所俘.汉高祖下诏,凡是项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项归汉名籍,郑君独不奉诏.后奉诏者皆拜为大夫,而逐郑君.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别有错别字 要翻译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及其中的名句 所有的 别给网址[语文科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 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临江仙送钱穆父/临江仙送王缄/望江南超然台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沁园春孤馆灯青/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④酒酣胸胆尚开张.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
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2】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在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在“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水调歌头①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③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④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⑥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念奴娇①
赤壁怀古②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⑥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
“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
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1:
宋神宗熙宁八年,即乙卯1075年,三十九岁的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本词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之作.
王弗十六岁嫁于苏轼,天资聪颖、温良贤淑,见识广博,夫妻感情一向笃厚.但是,在她二十七岁时不幸于汴京(今开封)去世.次年归葬于故乡四川眉州.经过了十年宦海浮沉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对亡妻深挚的怀念之情.
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从夫妻十年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十年来,阴阳两隔的夫妻,互相遥念,却各无消息.“两茫茫”表面看是写自己也写故去的妻子,实际上是写自己无边的惆怅和空虚的情怀.作为首句,为全文奠定下了伤悼的感情基调.作者无日无夜不在想念自己的妻子,即便是“不思量”,亡妻的形象却时时地在脑际闪现,难怪词人说“自难忘”.由此可见夫妻感情之深挚.如果说这是写生死分割时间之久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两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则是写分处两地,相距之遥了.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山东诸城),亡妻则葬在四川故乡,故曰“千里”,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坟茔,所以说“孤”.遥远又孤单,满腔的凄苦无法向亲人诉说.夫妻无法共话,不仅是因为千里相隔,更主要的是生死别离,无法超越.这是何等的无奈?!接下来笔锋一转,“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意思是:即使生死可以沟通,夫妻得以重见,又能如何呢?作者用假设的语言逼进一步:纵使相逢,大概妻子也不认得我了.在这妻子离开的十年里,苏轼与变法派的政见不合,被当权派排挤出京,先是任杭州通判,再移知密州.仕途的失意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过早地容颜衰老,“尘满面,鬓如霜.”是作者对自己外貌的简括而有特征的勾勒.其中又暗含了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写梦前,抒发了对妻子绵绵不绝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催人泪下!下片则是写自己的梦中所见和所感.
下片首句“夜来幽梦忽还乡”中,一个“忽”字,点出了梦境的恍惚迷离之情状.“小轩窗,正梳妆.”是说: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在窗前对镜梳妆打扮.这是虚中带实的写作手法,再现了夫妻青年时期的生活情景.阔别已久的夫妻,一旦相见,定然有着千言万语要相互倾诉.然而思绪如麻,又从何说起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一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又取得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最后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则是抒写梦醒后的感慨.作者想象着千里之外的故乡,在荒郊野外,那长满小松林的山冈上,孤寂的妻子一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因思念丈夫而伤悲!这里作者表面是写妻子因怀念丈夫而悲伤欲绝、柔肠寸断,实际上则是表现了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悼念之情.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附注于梦中的景物,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作者用虚实结合、叙述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妻子的悼念之中又有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故而将夫妻之情表达的深沉而执着,感人至深.
用词写悼亡,苏轼是中国词坛的首创.
唐五代及北宋描写妇女的词篇,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苏轼此词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应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完全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相互媲美.
赏析2: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
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
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
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
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冈.”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烟雨之中,坦坦荡荡一峭劲身影落落而行,何在等旷达洒脱!东坡好竹,字字句句便如峭拨修竹般一片疏影斑驳,不染俗尘,风起风住处,透出逍遥情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 ",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浣溪纱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
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问题2:虞姬墓苏轼诗解释我急要苏轼写的虞姬墓这首诗的详细解释!要逐字逐句的翻译![语文科目]
注释:
[1]仓黄:急迫的时候.
[2]郑君:项羽之臣,忠于其主.
《虞姬墓》诗反映的是当年项羽垓下大败,众叛亲离,只有虞姬与郑君不负的境况.虞姬为了项羽,生死不渝,殉情自刎而死.至于郑君,据《虞姬墓》诗引可知:项羽垓下大败,虞姬自刎,郑君尝事项籍为亲将,项籍死而郑君被汉所俘.汉高祖下诏,凡是项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项归汉名籍,郑君独不奉诏.后奉诏者皆拜为大夫,而逐郑君.
问题3:请翻译苏轼绝命诗两首,最好有赏析最好答上:他年夜雨独伤神 额中犀角真君子 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的含义及可能有的典故 谢谢!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第一首通篇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月光西沉,凛冽的霜气使御史台牢狱更加阴风惨惨,檐角上的琅珰在风中叮当作响.梦中那颗向往自由的心依然像鹿一样的奔向云山,可是现实中的自己已命在旦夕,好像面临着滚汤烈火的鸡.眼前浮现出孩子们的身影,他们个个额角丰盈,面相非凡,真是自己的好儿子.老妻与自己同甘共苦十多年,可惜平生没有什么积蓄,身后只能让她独受贫苦了.听梁成他们说起杭州、湖州一带的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连数月为自己作解厄道场,祈求神灵保佑平安,这真让人感动.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深得当地人民的热爱,死前交代儿孙把他埋葬在桐乡.东坡也希望死后埋葬在浙西一带,来补偿生前对杭、湖百姓的深深的眷恋!
1“他年夜雨读伤神”
这句其实是化用“风雨对床”.唐·韦应物《示全真元常》:“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后因以“风雨对床”指兄弟或亲友久别重逢,共处一室倾心交谈的欢乐之情.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深厚,苏轼常吟此诗以示对子由的情谊.
2“额中犀角真吾子”
成语“犀颅玉颊”:额角骨突出如犀,脸颊洁白如玉.借指相貌不凡的年轻人.这个成语正式源于苏轼的诗句.苏轼《仲天贶王元直既行作绝句五首送之》之四:“空使犀颅玉颊,长怀髯舅凄然.”
3“身后牛衣愧老妻”
此句化用“牛衣对泣”的典故.牛衣:牛畜御寒遮雨之覆盖物.原指睡在牛衣中,相对涕泣;后喻夫妻共度贫困之生活,常用此语.典自(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汉代王章,字仲卿,少时为诸生,求学于长安,与妻共居.一日,王章得病,因贫无被,睡于麻编之牛衣中,自料必死,与妻诀别而泣.其妻斥之曰:“仲卿!京师朝中贵人无一超乎君?今贫病交迫,不自发愤图强,反而啜泣,无志气也!”
4“百岁神游定何处”
这句应该就没有什么典故了吧?“百年”“百岁”一般是死去的含蓄说法,比如:“等我百年后.”.“神游”“仙游”也类似.
问题4:英语翻译开头是“凤凰山下雨出晴”的那首,[语文科目]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赏析: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
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问题5:英语翻译快[语文科目]
苏轼的《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翻译:袅袅东风
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
香雾朦胧
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
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
温柔而可爱
月儿西移,爬上回廊
我点燃红烛
把娇艳的花儿照亮
别让她匆匆离去
留我一世的惆怅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