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王蒙的作品_以王蒙的创作为例,论述反思思潮中“复出”作家的思想[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在写之前,先坦白一下,许多资料是通过网上整合而来的.
要先了解王蒙,应先探讨一下他所身处的年代.王蒙,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期间学会的维吾尔语.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可以看出王蒙身处的年代是有比较浓的政治色彩的,所以这个时代的人,写作或多或少的就会受到政治的影响.知道了这个,再来探讨一下王蒙的的创作特点,就简单了一些.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的小说大都涉及政治,《青春万岁》中那饱满的政治热情得到较为充分的抒发;《悠悠寸草心》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于部的殷切期望;即便是后来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创作的一批被称为"意识流"的小说,如《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和《风筝飘带》,从创作的主题来看仍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只不过作者创作的姿态与以往相比显出了矛盾性:"一方面,整个身心被这种意识形态所浸透,他的艺术构思中不由自主地会流露出对为此奉献了他青春、理想和爱情的岁月员真诚的抒情.可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曾经付出过,然而被历史证明是无所谓的代价恼怒不已."
王蒙的政治色彩浓烈的小说,大多是以一种寓言化的方式构成的,《杂色》是这类小说中最有意味的一篇.从表层上看,这篇小说只不过是写由北京下放到边疆牧区当统计员的曹千里骑马去夏季牧场时一路上起伏的思潮,但在作品的深层意义上,曹千里、灰色老马都是符号化的,都有着隐喻意义,它们都指向刚跨过两个历史时代的中华民族,尤其是最后老马说话,发出"最后的呼喊",既是寓言,也是预言.这种寓言化的写作方式在王蒙后来的作品中也一直延续着.《活动变人形》是一部超越政治话语而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作品,其中倪吾诚、静珍、静宜之间的家庭焦虑指涉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焦虑,倪吾诚的心灵历程正是20世纪很大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缩影.政治上特别早熟、有着特殊政治经历的王蒙对中国"十七年"的精神追求还是怀有感情的,这使他在长时间内很难摆脱这种感情,但王蒙本质上又是一位非常诗意的知识分子,新时期以来知识分子的民间化也影响了他,况且王蒙哪怕是位居庙堂之上也始终是愿意并且善于体察民情的.在几十年的历程中王蒙自身完成了由政治家到作家的角色转变.对应于这种角色的转变,他的创作也逐渐突破凝固的意识形态话语,这从1982年他发表的《相见时难》中就表露出来.
王蒙在当代文坛地位的确定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显示出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厚度,而且也在于他是小说创作艺术探索道路上的急先锋.
在王蒙身上,其实是折射着一种同年代的作家的一种文人特点.
还是在"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富有人生阅历的作家,尤其是一批因着我们党和国家在革命进程中的失误而历尽坎坷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从维熙、张贤亮、方之、高晓声等,就率先突破了一般地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原来的抓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与此相应,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不仅大胆地暴露了十年浩劫对我目的工业战线造成的严重创伤以及积弊如山的现实,而且大胆暴露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总体上看,改革小说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其他回答
...这么深奥的问题
值得找个人挑灯夜谈一下..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你还能补充哪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题[语文科目]
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跃大西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采是连在一起的,后采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它告诉人们只要勤奋,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
比如悬梁刺骨的孙敬,他是一个晋朝人,每晚读书时,他为了不打瞌睡,就用绳子系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端系在房梁上,每当头往下垂时,绳子就会将他扯醒,醒后便继续读书,就这样他成了一个用悬梁来防止自己睡着的名人.还有刺股的苏秦,因为在秦国求官不成,一直被人家看不起.于是,他决定要争口气.以后,他就废寝忘食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深夜,四周一片静悄悄时,苏秦已经是头昏脑胀,总想睡觉,他就立即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人也便醒了.这就是刺股使自己醒来的名人苏秦.
再如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传出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
还有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从这些名人故事中,大家一定懂得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到底,持之以恒,才能有所作为.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小学二年级时,我学了国画和电子琴,那时老师抓得很严,我自己也是非常地勤奋,每天晚上都坚持画画、练琴,一年后,我通过了国画二级考试和电子琴的四级考试.可惜后来美术老师不教了,我自己也逐渐地放松了画画的练习,从天天画一张到一星期画一张,就这样逐渐荒废了.对于电子琴的学习,我有始有终,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我坚持每星期日都要乘两个多小时汽车到学校去学习,回家总是天已经全黑了.回家后,我也是坚持每天晚上都练习近一个小时,再加上父母的督促,我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我在画画和电子琴的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做任何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虎头蛇尾,都要有始有终,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问题2: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语文科目]
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问题3:作者是用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还能补充那些事例?请你具体说一说[语文科目]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被草挂到了手发明了锯 1.60多年前,一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和欧洲西海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部没有.因为蚯蚓无法跨越大西洋,正好说明了欧洲和美洲大陆本身是在一起的.
问题4: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你知道就说哟![语文科目]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旋转与地球自转有关系.第二个事例是,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他不断探索,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第三个事例是,一个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根据这个现象,找到了睡觉时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系.
选我的哦!
问题5: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具体事例)?
真实事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