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时间旅行者的妻子影评_要关于《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的较好的读后感如题[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在没看过这书之前,或者说很早很早的时候,我总会想,如果自己能时空旅行会怎么样呢.
我可能会吃着吃着“砰”的一声,低头一看原来回到洪荒时代;可能正参加着球赛,即将破门那一刻出现在1851年的伦敦万博会现场;甚至可能一觉醒来发现睡的地方是乾清宫还是养心殿什么的——当然,那会儿就可真不妙了.
想是固然有这想法,但诸如什么“回到妻子小时候使她爱上自己”这码事可是从来没想过:对时间旅行饶有兴趣时没这意识,等到足以产生这种意识的时候,我已经过了那段拿幻想当饭吃的年龄.没办法,这就是现实.
“让妻子从小就爱上自己从而水到渠成的成为自己的妻子”这一层极有光源氏养成计划之风的关系使我在未翻开书前颇揣摩了一阵,你知道,时间旅行迷人的地方就在于此,因为时空的不确定性,所以可以有无限的可能衍生.幸运的是,对于好些读者来说这书的作者并不打算在这环节上过多纠缠,说白了“科幻”仅仅在里面就是件外套,或者说像个服务生,负责把读者们引入房间.没有平行宇宙,男主角——亨利的时空穿梭并不会引发出更多的时空,只有一个世界,单线的世界;没有祖母悖论,亨利规规矩矩的在过去或未来行动,没有什么事因为他而产生重大改变(其实不尽如此);也没有薛定谔的猫,这里的一切都是既定事实,不管揭不揭开,事实已被决定.换句话说,奥德里·尼芬格或许根本就不认为这是本上架建议放在科幻类的作品,她只是用了这个概念来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很女性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对于闹剧本荒已久的好莱坞,《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莫过于最好不过的票房保证,即将开拍的同名电影也说明了这点.我比较好奇的是,电影是会分一二部来拍呢,还是将整书浓缩在一百多分钟里,后者可能性更大,但难度也更高,因为四百来页感觉缺了哪一章节都不足以完整叙述这个故事.作者不惜篇幅的描写了亨利和克莱尔结婚之前的故事——他们相遇,他们交谈,他们各自的生活,三十六岁的亨利和六岁的克莱尔,十七岁的克莱尔和四十岁的亨利,十五岁的亨利和十五岁的亨利……时空的变换虽然眼花缭乱,但故事的推进却有条不紊.整个第一章,以克莱尔“初见”亨利始,以两人结婚终,三章中最长的一章给了他们辛苦等待而又温馨的那段时间.
人们总是看到英雄们表面的光鲜,却无法体会到超人和蝙蝠侠们生活中实际的烦恼.如克莱尔,在结婚之前再也没有什么比眼前这位患了时空错位症的先生更为迷人的,他的消失,他的突然出现,无不在少女心中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但结婚后呢?他们开始为很多事而烦恼,房子,孩子,家庭……更重要的是,亨利的不时消失成为了笼罩在两人心中的阴影.如同亨利所说“我不想呆在没有她的时空里.但我总是不停地离去,而她却不能相随”.
从亨利的出生算起,这是一个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故事.当八十二岁的克莱尔遇见四十三岁的亨利,尽管小说最后并没有进一步描述,但我们知道,那时毫无疑问的会发生什么,就像克莱尔期盼着她的丈夫出现那样坚定不移.
时间是个神奇的物件,它能使许多事自然成真.时间也是个未知的东西,在没能抵达未来前谁也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时间还是段神秘的纽带,把原本陌生的两人联结起来.如博尔赫斯所说:在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在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
他们生子,他们结婚,他们相爱,然后——
他们相遇.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一篇关于《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部电影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这两天要完成的,谢谢大虾们了,要是速度够快,
谁会为我一生等待!《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观后感
慕名看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这部电影,很多人都说本片无法与原小说比拟.我没有看小说,如果看了,可能现在写得也不再是纯正的影评,而更可能是读后感.而在我个人看来,读后感更应与不同时间段的自己进行分享与交流,而影评则不然.
这部电影却是与另一部电影的风格非常相似,电影的名字是《返老还童》,最后的穿梭者的死亡与还童的襁褓婴儿一样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伴随着整部电影的结束,突然有种颓然的感觉,颓然的让我在一瞬间感悟到了世间的大同.无论地位、钱财、天赋、相貌诸如此类的不平,总会有双姗姗来迟的手将这个倾斜的天平重新扶正.皇帝与平民、野兽与蝼蚁、天赋异禀或是天生痴呆终是有了一样阿Q精神一般的公平.
时间旅行,一个充满无限诱惑的词语.问起我的朋友,如果上帝给你选择,一样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是可以穿梭未来看到若干年后的自己.朋友没有分毫考虑地选择的前者,理由是如果看到了自己的未来,那么回到既有的现实,我们将没有生存的动力,或者说是生命的意义,说得具体点,就是没有希望、没有盼头.就如在电影中所体现出的一样,亨利自从从车祸中的大悲中开始穿梭时间,就再也没有了大喜大悲的表情,正常人可能经历的波澜起伏的生活再也无法与亨利产生交集.我们的生活需要惊喜,也无法避免着悲伤,这是生命存在意义的使然.
未来与过去,两个可以概括除了现在的0.0000……1秒之外一切的词语,强大的令人崩溃.电影给了我们切合实际的幻想,两种思想在时间穿越的主题里碰撞着,融合着.
穿梭者的妻子,也许将是一个悲剧的主角,她的人生已经被亨利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所完全操纵,她需要忍受丈夫在任何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的消失,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可以是在接吻时、在做爱时、在需要丈夫时.但她同时也是幸福的,能够和亨利走到最后,眼看着心爱的丈夫死去,却无能为力,但他们的感情却是那样真实的存在着,在时分时合的等待中长久!
转思及现在,也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中,爱情的存在,我不知道是否还有着存在的意义,但在当爱情慢慢被金钱和诱惑俘虏的时候,我想爱情这个字显的是那样的虚假.更不会知道是否还会有人为了爱情而执着着.也更不知道是否还会有人愿意为爱情而一生等待!
记得电影里,亨利对克莱尔说,为什么要选择我,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克莱尔说到,她从来就没有选择.很平淡的对话,却表达很深刻的感情在里面,克莱尔爱着亨利,而亨利也爱着克莱尔,只是不断的穿梭在时间的轨道里,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而克莱尔却一如既往的包容,如此也让亨利在时间穿梭的轨道里找到了爱情的含义,那就是,时间也没什么了不起,只要有感情存在,我也可以为守护一生,等待一生.
简单的叙述风格,平淡的生活下面,却激荡着真情,我想,这真的是很难能可贵的,至少在目前的社会里,我没有遇到这样愿意为爱而守护的故事,我自己也做不到,因为我也是个平凡的男人,无法做到伟大,倘若也给我这样可以旅行时间的能力,我会如何?话说的多了,我们还是要生活在这样现实的世界里,感受真实平淡的生活,我想这样的生活也是幸福美满的,可就是这样的简单平淡的生活,在我们的现实里却是那么那么难于实现,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我们都在不断的找寻中.
我静静地窥视着窗外漫漫长夜,雨后的天空漆黑无比,在这接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一边敲击着文字一边在对自己的过往进行着断章,对未来进行憧憬,这种憧憬让我至少可以在今夜安然入睡,关于明日,关于那些或短或长;或快乐、或伤感;或出一切的未来,都交给生命吧.突然想到了铁达尼号上的那个拉着小提琴的男人,如果注定悲剧,那就在悲剧之前呐喊出自己的快乐与生命的意义.
问题2:读后感有什么好些的[数学科目]
只要是你读过的书 什么都好写
问题3:《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应起什么题目较好别告诉我就是读《骆驼祥子》有感![语文科目]
现实与理想
不错吧
而且下面就能很好的反映中心
给点分咯
问题4:给斑羚飞渡读后感起个很好的题目[语文科目]
伤心崖上的生命之桥 《死亡生命桥》 斑羚,美丽的彩虹
问题5:名人的读后感,长一点较好哦!
作品信息 名称:名人传(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 别名:《巨人三传》,《英雄传记》,《三大英雄传》 名人传
作者:罗曼·罗兰 (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体裁:传记 注:由于是音译过来的名字,所以可以是“米开朗基罗”,也可以是“米开朗琪罗”,以下同. 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与劫难而一味地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前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立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热情,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所以 ,我们要崇拜他 注:此为教育部推荐初中生全日制必读名著.
编辑本段中文翻译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编辑本段作品内容
《贝多芬传》
音乐家: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德国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 贝多芬
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其代表作有: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等.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终年57岁.
《米开朗琪罗传》
雕塑家、绘画家、诗人兼建筑师: (在中翻译为) 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搏斗”,下编“放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 米开朗琪罗
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他人鼓动教皇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
小说家;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 托尔斯泰
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俄国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他创作出了《童年》(1855)、《少年》(1857)、《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尔斯泰是罗曼·罗兰的启示者和引路人与指引人.
编辑本段妙语佳句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伟大的音乐家) (一八一九年二月一日在维也纳政府语)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枉真理. --------贝多芬 (一七九二年手册) 赌博欲,可能战胜的.肉欲,极难战胜的.虚荣欲,一切中最可怕的.科学与艺术和面包与水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终于从大理石的牢狱中解放出来了.--------米开朗基罗 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为了要获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托尔斯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