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钱学森的故事_钱学森爷爷的故事,小时候的.不要是,那个"三岁记忆非...[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在钱学森3岁时,有非凡的记忆力,此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诗、宋词、还能用心算加减乘除.邻居相传钱家生了个“神童”.
5岁时,他已可读懂《水浒》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对父亲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钱均夫经常给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完成了钱均夫的家训,深深地印在了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在小学低年级时期,男孩子最喜欢玩用废纸折的飞镖.每次比试,总是钱学森扔得最远,投得最准.同学们不服气,捡起他折的飞镖仔细研究,原来他折叠的飞镖有棱有角,特别规正,所以投起来空气阻力很小;投扔时又会利用风向风力,难怪每回都数他投得最远最准呢!小小年纪的钱学森居然颖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这不仅使同学们,而且使老师也惊叹不已.20多年后,钱学森果然成了国际知名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家,这是不是可以从他童年时代玩飞镖的悟性上看出点端倪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学森从小便显露出了良好的禀赋与非凡的天资
1923年7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9月他升入北京师范附属中学,20年代的北师大附中学习环境特别好,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培养天才的泥土”.这里有很好的校风,很好的学风;有一种民主的、开拓的、自学的、创造的空气;有一支水平非凡的师资队伍.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很多都是师大的教授.
其他回答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钱均夫,杭州人,早年就读于杭州求实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忠厚善良,博学多才,谦躬自守,为钱学森营造了一个宁静求实的家庭氛围,开启了他们人生的智慧之窗。钱学森始终认定“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
3岁的钱学森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师大附小(北京实验二小)和北师大附小(北京市实验一小)。两所附...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钱学森的事迹简介100字以内,不要全写[语文科目]
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55年10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并于1958年10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尽管当时人力、物力等条件很差,但他以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满腔热情地投入我国国防尖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军委的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为奖励他的突出功勋,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他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问题2:钱学森的有关事迹[历史科目]
钱学森是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中国工程控制论专家.
30年代钱学森是卡门组织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火箭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1943年他和F.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40年代喷气推进实验室研制成功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导弹是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导弹的先驱.1949年他还提出了用火箭助推的滑翔机作为洲际旅客运输火箭的设想和核火箭的设想.
钱学森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他和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他在1946年对稀薄气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是这一分支发展的先声.
钱学森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他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负责规划与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他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1.12.11 生于上海
1929-1934 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
1935-1936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1936-1939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39年获航空与数学博士
1939-1944 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研究员
1944-1945 任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讲师,1945年任副教授
1946-1949 任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任教授
1949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教授
1955 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所
1957 任中国应用与理论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1958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1965 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68 兼任中国空间研究院第一任院长
1970 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 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1982 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1986 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当选中国科协主席
1991 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问题3:钱学森小时候和成名之后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1955年9月,钱学森全家登上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回国.行前,他去向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美国超音速之父冯·卡门告别,并把自己的新著《工程控制论》送给了老师.冯·卡门翻看了书后对钱学森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
“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历经磨难,钱学森回到了祖国.
到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清晨,他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着雄伟的天安门和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他无比激动.
1947年,钱学森曾回国省亲,在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作了工程和工程科学的演讲,引起轰动.国民党政府一再挽留他,但看到当时时局混乱,他毅然谢绝,又回到美国.现在,新中国诞生了,他的强国理想终于可以实现了.
回国后不久,组织上安排钱学森去东北参观.一路上,他参观了新建的工厂、水电站、大学、研究所.从新中国成立6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中,钱学森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了报国的信念.
参观期间,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特意从北京赶到学院接待他.陈赓热情地对钱学森说:“哈军工打开大门欢迎钱学森先生”.在参观到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时,陈赓问他:“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陈赓听后哈哈大笑,激动地握着钱学森的手说:“要的就是您这句话!”事后,钱学森才知道,陈赓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指示,专程就此来请教他的.
回到北京后,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了组建力学研究所的建议.1个月后,力学研究所即宣告成立,钱学森任所长.在周恩来总理的鼓励下,他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期间,钱学森还参加了《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远大规划.钱学森担任了由12名科学家组成的综合组组长.规划制定了57项重大研究任务,其中,特别把发展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作为重中之重的最急需项目.这为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当年,美国司法部逮捕钱学森,说他是共产党员.美国《纽约时报》后来曾报道说:“在1950年—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逮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1955年9月,在钱学森回国途中,停*菲律宾马尼拉港口时,有位记者还问他:“你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答:“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我还没有资格当一名共产党员呢!”
钱学森是位爱国的科学家,为了回到祖国而抗争;钱学森不是共产党员,却因为爱国背上了“共产党”的罪名.但回国后的亲身经历,使他产生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1958年初的一个晚上,钱学森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家,郑重提出了入党要求.1958年10月,在钱学森回国的第3年,力学所党支部通过了他的入党要求.1959年1月,经中国科学院党委批准,钱学森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同年11月12日转正.这一天,钱学森激动得彻夜难眠.30年后,他还回忆到:“在建国10周年的时候,我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个时候我心情非常激动,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我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
从此,钱学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我在美国是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一心想用自己学到的科学技术救国,不懂得政治.”“回到祖国以后,我通过学习才慢慢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点政治,感到科学与政治一定要结合.”
“即便是纯技术工作,那也是有明确政治方向的.不然,技术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动力.”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钱学森十分重视自己的思想建设.他是位大科学家,一生著作等身.在他的书房里,不仅摆满了各种现代科学技术书籍,还有许多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艺理论著作.让人尊敬的是,书房里还有他认真阅读过的《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等书籍,他把雷锋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科学的高度,进行认真的概括和总结,力图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一般原则.
钱学森一生获得无数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他颁奖.但钱学森在讲话中却说:“今天我不是很激动,”他说,“就在今年,我看了王任重同志写的《史来贺传》的序.在这个序里他说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我心情激动极了,我现在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了,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
钱学森说:“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在创建力学所期间,他按照技术科学的思想,主持建立了各个专业学科组,并积极倡导学术民主,在科学研究面前不论资历深浅,彼此平等.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近代力学系,并兼任系主任.在给学生讲课时,他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就把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毫不迟疑地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技术领导者,他不仅担负着技术抓总的重任,而且经常身临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在进行“两弹结合”的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期间,为了确保人民的安全万无一失,他竭尽心力.导弹上的元器件成千上万,任何一个零件出现故障,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安全和可*.他就以表格的方式,把各种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来,详细到晶体管、电位器、电容器、开关插座、螺钉螺帽等.这对需要思考诸多大事的技术统帅来说,是何其可贵.
许多了解钱学森的人都说,他是大科学家,但心里始终装着人民.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为了保证科技专家的正常工作,党和国家想尽办法给以照顾.聂荣臻元帅特意送去一些猪肉,交待给钱学森补充营养.有一天,炊事员看见钱学森太劳累,就为他做了一碗红烧肉.平时和颜悦色的钱学森,一下子把脸沉了下来,批评工作人员道:“你们知道不知道,现在全国人民都生活困难,连毛主席、周总理都不吃肉了,你们居然给我做红烧肉,党性到哪里去了!”不仅如此,钱学森又把自己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他说,我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在领导国防科技工作期间,钱学森经常深入地处沙漠戈壁的试验基地.那里自然条件的恶劣,人民生活的艰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退出领导岗位后,他还牵挂着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思索着如何用科学改变那里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发展沙产业的思想.他说:“我国沙漠和戈壁大约16亿亩,和农田面积一样大.沙漠戈壁并不是什么也不长.”“沙漠和戈壁的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他还把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100万港元,捐给了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会.
钱学森现已94岁高龄,依然关心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思考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9日,他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他说:“今天找你们来,想和你们说说我近来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人才培养问题.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他从美国的大学教育谈到他的老师冯·卡门的教育方法,从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体会谈到中国许多著名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谈到我国今后的长远发展.他寓意深长地说:我们一定要“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问题4:60字的钱学森的小故事,一定要是关于爱国的
钱学森在回国前拼命背诵美国有关导弹研制等多方面知识的书籍,因为美国政府不允许他带任何书籍回国.他一回到祖国,就把自己在美国几个月记下的知识写成书,也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导弹研制的书籍.
问题5:钱学森的故事有关他求学的故事,及归国后搞科学研究的故事
.钱钟书出生于诗书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却在数学等理科上成绩极差.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于1929年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同赴英伦留学.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B.litt学位.之后随杨绛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
1938年,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被困上海,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学校,其间完成了《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
1945年,抗战结束后,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年中,其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文评《谈艺录》得以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年,回到清华任教;1953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毛选翻译工作和《唐诗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受到冲击,并于1969年11月与妻子杨绛一道被派往河南“五七干校”.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
1979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1982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1984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