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唐风宋韵_唐风宋韵说明了什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可谓是百花齐放,散文,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等,出了许多大家,成就了很多名篇.但在我来讲,还是最爱宋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原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之名.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和唐以后的近体诗始为徒诗而不可歌.唐人的拟乐府古题与新乐府不再合乐,实为古体诗了.唐代绝句也有可配乐歌唱的,或称“唐人乐府”,有时与词相混,如《阳关曲》《杨柳枝》等,也被作为词调名.
唐宋之词,系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可说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系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其章节抑场抗坠、变化多端,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大异其趣;歌词的句式也随之长短、错落、奇偶相间,比起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来大有发展,具有特殊表现力.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之名由此而得.作词一般是按照某种乐调曲拍之谱填制歌词.曲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叫做“词调”或“词牌”,按照词调作词称为“倚声”或“填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或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宛转,或闲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别有一种感染力量.
前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都未成定论.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外,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词虽分片,仍属一首.故上、下片的关系,须有分有合,有断有续,有承有起,句式也有同有异,而于过片(或换头)处尤见作者的匠心和功力.我们看到宋代许多词人于此惨淡经营,创造出离合回旋、若往若还、前后映照的艺术妙境,在一首词中增添了层次、深度和荡漾波澜.
大部分词的句式长短不齐,押韵也变化多端.例如为唐宋词人所常用的词调《菩萨蛮》,系唐代时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所制.北宋魏夫人依此调所填的词云: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上片前两句七言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上声“纸”韵;后两句五言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麻”韵.下片四句均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用仄声中的去声“遇”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平声中“微”韵.通常近体诗八句的,全篇都是七言句,或都是五言句,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两者比较,词调显然别呈错综参差之美.本词上片写景色,下片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与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人物的动作与内心,通过五、七言长短参差的句式、“麻”“微”平韵和“上”“去”仄韵的交替迭代,臻于多角度、多层次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
平仄诸韵分别具有声情之美.一般说来,平声声调长,不升不降,宜于慢声吟唱,表达不尽的情意、盎然的韵味.仄也称“侧”,是不平之意.诗词中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声调都是短的.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以欹侧短促的仄声押韵,易于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令人激动不已.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递押,也就是长短声调递用、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用,不仅声调抑杨顿挫,激荡而和谐,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曲折.这是我们诵读宋词时所值提注意的.
词调有一般诗体中罕见的一字、两字句,或八字以至十字以上的长句,交错迭出.例如蔡伸《苍梧谣》(即《十六字令》):“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开头以一字句振起全篇,接以七字、三字、五字句,又有摇曳的余韵.再看辛弃疾的《唐河传》:
春水,千里.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岸上谁家女?太狂颠!
那边,柳棉,被风吹上天.
这里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押平韵的、仄韵中上、去声的,错综递用,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出无边春色的生意盎然,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全词在写作上对前举魏夫人《菩萨蛮》似有所借鉴,而写来更加清新活泼、跌宕多姿,也与所用词调更加灵活多变有关.相对说来,《菩萨蛮》句式保留较多五、七言诗体痕迹. 词中的长句也能使情意更加宛转,气势更见浩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阳当楼.(柳永《八声甘州》)
柳词中“渐”字下领三个四字句,实为十三字句.再如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叹年光过尽,功各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也当为十七字长句.
长短句比诸齐言体提供选词用语方面远为灵活的条件.李清照《声声慢》的运用大量叠字就是著名的例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前人对此评价极高:“此乃公孙大娘舞剑器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王又华《古今词论》略云:“晚唐诗人好用叠字语,义山(李商隐)尤甚,殊不见佳.”“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亦不佳.”李清照《声声慢》“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监之奇.盖此等语,自宜于填词家耳”.晚唐诗人李商隐是造语的高手,李清照却更能“出奇制胜”、“青出于监”,除其绝世才华外,还因为“曲子词”、“长短句”这个在当时来说属于现代化的有多功能设备的舞台使得她得以充分施展其绝技.本词开端一连十四个叠字,一波三折而一气贯串,诗中无此句法.“到黄昏点点滴滴”,七字句而上三下四,于诗属拗句,而在句法参差的词中则读来十分自然,断续连绵细雨凄清入耳的声情也充分而又有余不尽地传达出来了.
当然,词调中也有全首齐言的,如《生查子》上、下片实为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上、下片实为两首七言绝句.词体并不完全丢掉整齐之美.
v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明张綖:“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当以婉约为主.”清王士祯加以补充道:“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见《花草蒙拾》)这些从宏观角度概括宋词中两川主要艺术风格,而以秦观、李清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别为其代表作者.这几乎已成为宋词研究中的通论.前代论词者多崇尚婉约而以豪放为别调,近世论者则有独推豪放为积极而以婉约为低靡.那些硬把宋代词人划分为对立的两派并在其间强分优劣的,均不免有其片面性或属机械论,有些学者完全否论两种风格流派的存在,也似矫枉过正.按词中之豪放与婉约乃属艺术风格范畴,犹南宋严羽论诗“大概”有“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清姚鼐论散文风格之分阳刚与阴柔,近世王国维论美学之有宏壮与优美.两种概念本身有着相当的模糊性,两者相互关系也是辩证的,并非壁垒分明.宋代词人之分派乃后人参照其代表作品的主要特色而作大概的归纳,不是说其作品都是清一色,不妨碍他们创作或欣赏多种艺术风格,尤其大作家往往是多面手,更不是说婉约、豪放之外,词坛别无其他艺术风格存在.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南北宋之际《许彦周诗话》载女仙诗:“湖水团团夜如境,碧树红花相掩映.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评云:“亦婉约可爱.”此诗情调一如小词.“婉约”之名颇能概括一大类词的特色.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冯延巳、晏殊、欧阳修、秦观、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擅胜场,大体上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留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因之,形成一种观念,词就应是这个样子的.北宋中期时人曾说:苏轼的“以诗为词”为“要非本色”(见陈师道《后山诗话》);秦观“诗似小词”,苏轼“小词似诗”(见《王直方诗话》).“本色”“小词”之论当属婉约派的主张.李清照“别是一家”说中认为只有晏几道、贺铸、秦观、黄庭坚“始能知之”(《词论》),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约一宗,虽然贺铸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约之作.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的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及宋未周密、张炎等一些词章.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有些论者对原来也许并无专门寄托的委婉隐约之词,也深求其微言大义,如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评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句句为之落实时事,以为讽喻政治,那就不免穿凿附会,反而缩小这些词作的感慨万端而难以名状的典型意义.
婉约词自有其思想艺术价值,已见上文.然而有些词人把它作为凝固程式,不许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过于追求曲折隐微以至令人费解,这就走到创作的穷途了.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
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
又其《与鲜于子骏书》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
歌子,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这了说明他有意识地在当时盛行柔婉之风的词坛别开生面.这里谈到的近作当即其《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抒写自己“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概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与辛弃疾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及“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壮词”先后映辉.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然而可以看到,苏轼的审美观念认为:“短长肥瘦各有态”,“淡妆浓抹总相宜”,“端庄杂流丽,风健含婀娜”.他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种表现,然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即为王士禛《花草蒙拾》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有些豪放词的作者气度才力不足而虚张声势,徒事叫嚣,或堆砌过多典故,也流于偏失了.
总之宋词中婉约、豪放两种风格流派的灿烂存在,两者中词人又各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加上兼综两格而独自名家如姜夔的“清空骚雅”等等,使词坛呈现双峰竞秀、万木争荣的气象.还应看到,两种风格既有区别的一面,也有互补的一面.上乘词作的风格即有偏胜,往往豪放而含蕴深婉,并非一味叫嚣,力竭声嘶;婉约而清新流畅、隐有豪气潜转,不是半吞半吐,萎弱不振.辛弃疾《沁园春》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董士锡说秦观词云:“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介存斋论词杂著》引)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秦观、晏几道“谈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刘过词为辛弃疾词“附庸”,“然得其豪放,未得其婉转”.可见峥嵘生妩媚、平易清浅而深致永味,乃辛弃疾、秦观等豪放、婉约词的极诣.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诗歌三问之第三问:唐风宋韵为什么得以流传?而今天我们拿什么流传下去?
那些素养风流与当今的社会环境不符,一个功利的环境教的是人们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生存的更好.有想理的也扛不住长期的打击,为了五斗米折腰;在做学问的人有些也经不起名利的诱惑,耍起了两面派!唐风宋韵得以流传是当时候的环境决定的,当时社会的主流就是这些文化,而且还是人们各种利益的最有效途径,所以有广泛的基础而得以流传.现今一切都围着市场经济这个宏大的目标在奋斗了.今天如果能把我们先辈们那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传下去就可以含笑了!心若在,梦就在
问题2:这证明了什么?
这说明图片是P的啊,看着就不真实.
问题3:这图什么意思啊.求解释
给孩子一个充满悬念的童年,是想增强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多思考.
问题4:对于景色的描写 并说明是什么景色[语文科目]
最适合喝咖啡的地方——蓝山
Top Place of Drinking Coffee
——蓝山Blue Mountain
“蓝山的那边是天国和自由.”
童话里的蓝山只能在澳洲的天空下找到,因为那里有满坡的尤加利树.
这种魔法的树能够散发出蓝色的气体,堆积在山巅与谷底,然后沿着山坡铺散开来,将山峰幻化成若有若无的蓝,像大雨里淡淡的影子.人们于是就叫它“蓝山”,听起来像个精灵居住的地方.
绝大部分时间里,这儿的天也是蓝的,滟滟的,明媚的调子,悦目却不抢镜,是难得的好背景.近处满眼的野花与碧草,山腰有红色尖屋顶的小房子,蘑菇一样,一簇一簇的;再往后是由高大蕨类植物组成的森林,远远就能听到瀑布的声音和啾啾的鸟鸣;最后,便是渐渐隐入天空的淡青色山脉.
蓝山上有26个小小的村镇,每一个都像童话书里的插图,小木屋们有尖的屋顶,大玻璃窗,以及一开门就会叮当作响的老铜铃,圣诞节时大门上会挂松枝编成的小花环,一切小巧而精致.学者们会不厌其烦地细究哪些是维多利亚式建筑而哪些又是爱德华式,然而对于居民们来说,它们就像大太阳底下阳光里晾着的旧棉布衣服,有股亲切家常的舒适味道.
最温馨的地方是个名叫“百乐宫”的咖啡馆,一座古老的大房子,大大的橱窗,门把手被摩娑得温润光滑,厚实的深色木地板走起来咯吱咯吱响,咖啡氤氲的热气与橱窗里各色小点心的气息混合在一起,迷漫了整个空间,透过玻璃照进来的阳光在这样的气息中散漫成淡淡的奶油色,那暖暖的甜香浓郁得化都化不开,别无选择,人也就势舒展其中.坐在靠窗的座位,小口轻啜,咖啡色的液体便成了从舌尖到喉咙深处的幼滑滋味,闭上眼睛,愉悦无声无息地涌来,仿佛潮水一点一点浸没沙滩.第一次觉得,全身懒洋洋的感觉是如此接近幸福,伸出手去就可以触摸到天堂.
手臂翻转回来松松搭在额前,迎着阳光眯着眼睛朝窗子外面看,不远处的树上停满红色的鹦鹉,不叫也不动,羽毛闪闪发亮,像是树木与生俱来的某种红色果实.突然之间,满树的果实会呼啦拉扇着翅子离开,鸣叫着划过远处蓝色的天与绿色的草坡,幻化成一大片会飞的花.
偶尔会有彩色的鹦鹉停在咖啡馆的窗台上,用可笑的投入姿态不停地踱步,试探性地、摇摇晃晃地迈出一只脚,想一想再迈另一条腿.若是从里面扣一扣玻璃,这斑斓的小东西便会呀地一声伸开翼展,以一种轻灵的姿势兜个圈子飞走,阳光下,它莹蓝的、大红的以及橘色的羽毛被镀金似的,绚烂得让人睁不开眼.
抚摸着微凉的雕花木扶手,走上盘旋的木楼梯,原来的老咖啡馆的二楼是间小作坊,形状奇异的盆盆罐罐里装着各式的粉末,透明与粘稠的液体——奶白,奶黄,淡淡的粉红与淡淡的蓝,小点心的制作在这里是门艺术,桌子上的原料比画家们使用的色彩更多,却无一例外是柔和的.屋子中间是台巨型搅拌器,巧克力的香味一阵一阵涌出来,教唆得人几乎忘掉原则,有时候不是不想将手伸进去,然后像个孩子一样带着纯粹的表情吮吸食指.
走下楼来,推开咖啡馆的门,另一种最甜蜜的味道会指引你来到另外一座古老的建筑前.几千种糖果在橱窗里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有着胖胖胳膊和腿的孩子们嘴里含着棒棒糖跑来跑去,然后把脸和小手紧紧贴在柜台的玻璃上,鼻子被压成扁扁的一小团,笑容花朵一样绽放.也有大人蹲下来,以孩子的角度看柜台里的糖果——因为他们相信,蹲下来看到的的确是另外一个世界.不管你是否相信,糖果屋就是个这么神奇的地方,无论如何冰冷坚硬的心情都沾上了糖屑,阳光一碰就甜甜地融掉.
距离蓝山不远的地方,天地间掺进了雾一样的紫,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那是一片漫无边际的熏衣草.每一阵清风拂过,就见一片淡紫色的波浪,簌簌地从天边涌过来,又悄无声息地消解在透明的花香里.那花香仿佛少女的发梢或是衣袖,轻轻划过你的脸,扬起一阵温润的香,待你蓦然惊觉返身去嗅,却又无迹可寻——这诱惑的最高境界,是足以叫人魂牵梦、痴而不知所往的.在紫色的花香中散步,眼眸也被染成朦胧的紫,心里仿佛一瞬间泛起所有的前尘旧事,却又仿佛空无一物,那是精灵被唤醒,在身体里舞蹈——此时才真真正正、明明白白地悟了“忘情”二字.
当紫色随着夏天的步子走远,熏衣草的花朵沉淀在漂亮的玻璃瓶子里变成精油,庄园里自制的熏衣草烤饼和饼干开始新鲜出炉,颜色也是淡淡的紫,有着烘烤过的、热热的幽香,支起白色的桌椅,喝着加了奶的咖啡,嘴里咀嚼着春天里的记忆,甜蜜的,青涩的,带点苦,回味却是伤感的,悠悠的香.
收割过的田野适合夜晚散步,也适合煮杯咖啡,静静坐在前廊上等待它变温.远处山的影子隐没在蓝紫色的天幕里,像浸没在苏打水里的冰块.空气清新得让人忽略它的存在,星星近得几乎可以随时掉下来,深深密密的草丛间蒸腾出水汽,让一切光亮都变得像浸没在溪流里一样闪烁流动.有荧荧的淡绿的光芒从树林间亮起来,并且越来越多,渐渐缀满低低的夜空,并且像浮在海面上一样,一点一点地漂移,有时会聚拢在你身边,又倏而散去,这些小小的萤火虫,它们是夏夜里的灯.每年的七八月,雪会如约而至,房顶上厚厚的一层,雪屋檐上有冰挂,会飞的红色果实、紫色的香气、夏天里绿荧荧的灯,仿佛一夜之间,统统消失.
蓝山被冻住了,冻不住的是孩子们叮叮当当的笑声,以及老咖啡馆里咖啡和糖果的芳香.捧住一只滚烫的杯子暖着手,杯子里袅袅的热气融化了记忆,透过挂着白霜的窗子,眼前竟是一派春暖花开.
这让你相信,所有的离开,都是承诺,那些美丽的花与鸟,那些美丽的声音与色彩,如同多年前的记忆,正沉睡在某个你不知道的角落,等待阳光的再一次来临.
问题5:兼词什么意思,求解释!
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 .
常见的兼词有"诸","焉","叵","曷","盍","旃".这种字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如:"旃"是代词"之"和介词"焉"的合音,"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于"古音"wū")的合音,"叵"是否定副词"不"和动词"可"的合音.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另外,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兼词并不是独立的一类词.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