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的意思_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水调歌头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天地间总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真正能使观者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那么一种和谐之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不是一个能饮很多酒的人,但他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醉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他是他自己,没有比他自己更接近于他自己的了.“问青天”,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幻想的作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这首词也是对青天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当时通行的隶书,最后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不同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疑惑,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样,不知道这个夜晚是那个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因此,东坡以为,天上与人间必然有着不同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人间的光阴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缓慢的,这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可奈何的悲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此句是上面那种悲哀心情的很自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无可奈何的,因此想“乘风归去”.这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地方.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渐渐产生了新的忧虑.“高处不胜寒”是担心自己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纯净的寒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好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寒冷的,因之能够在月中霜里比赛谁更美好.但诗人会怎样呢?他显然是忍耐不了,他的天堂在人间.在这里,苏轼赋予这首词以非常丰富的意义.他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受不了这种寒冷.他就是这样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寒冷,而作者的真正关注的还是自己.“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是作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阴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据古代姮娥奔月的传说,月中还有吴刚,坐在那里斫桂.故毛泽东有《虞美人》“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云云.
转至下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朱阁,慢慢降落,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状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无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玲珑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词人在这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朋友.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青天”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感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他逐渐领悟到了什么,也可以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一句可以看成作者的领悟,也可以看成月亮的回答: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自己固有的悲痛,同人有“悲欢离合”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这个结局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作者最终自然会达到这一高度.但这一高度却并不寒冷,它还是我们常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苏轼的思想境界并不如朱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较地有人情味,他的旷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间,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首词之所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膜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自己的朋友,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适合做朋友的人了.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水调歌头的诗意用一句话概括?可以不用一句话,简短些就行了!
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问题2:苏轼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情感和诗意是啥?
http://baike.baidu.com/view/538467.htm#8
问题3:水调歌头意思[语文科目]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水调歌头.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大曲有散序、中序、入破三部分,“歌头”当为中序的第一章.双调九十四字至九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韵.宋人于前后片中的各两个六字句,多夹叶仄韵.也有平仄互叶几乎句句押韵的,共八体.
问题4:水调歌头的意思[语文科目]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问题5: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什么意思?[语文科目]
婵娟,指代娇好美丽的女子,这里用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的嫦娥来指代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人们生活美好的一种向往和祝福.月亮的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是人为所不可逆转的,而人们悲欢离合不定本应可以避免,但也往往受种种条件限制不能如愿,诚所谓“古难全”.人的寿命和团聚的时间毕竟有限,比不得月亮的长久,但愿所有的离人都珍惜这美好的团聚时刻,少一份离别的痛苦共对明月的千里清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