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新版红楼梦评价_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大意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归纳的意思就是:文章开头引用老子的话“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他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谈论人类欲望与解脱的巨著.它不仅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也实现了美学与伦理学价值的统一.
厌倦固然可以视为痛苦的一种,谁能没有厌倦和痛苦,我们就称之为快乐.而追求快乐的时候,在现有的痛苦之外,又必须加以努力,而努力又是一种新的痛苦.快乐之后,痛苦又加深了.因此有痛苦之后不再快乐的人,没有先痛苦后快乐或先快乐后痛苦的人.痛苦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一起增加,不会因文化的发展而减少.为什么呢?文化越高,知识就越多,需求欲望就越多,感到的痛苦就越多.然而,人生的欲望不外乎就是生活那点事,而生活的性质不外乎就是痛苦,所以欲望、生活和痛苦,三者是同样一回事而已.总结:
欲望才是生活的本质和痛苦的根源.只有明确了生活的欲求和痛感本质,并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到生命的困境,才能将这种外在困境转化为内在灵魂的突破和本能的抗争.从而转投到艺术创作当中.由此提出了"美术之务,在描 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 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评价是什么?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一书共分五章: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概观》,没有直接评论作品,而是详细地阐述作者关于人生与艺术的基本观点,并将它作为评论《红楼梦》的理论框架和出发点.王国维借用叔本华对人生与欲问题的分析,认为人生的苦痛来自生活之欲,又借用了康德“美”的看法,认为“美之快乐为不关利害之快乐”,因而可以使人除利害之念的只有美.
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中心是分析《红楼梦》的解脱之道.王国维从摘引德国诗人裒伽尔的诗(此诗原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男女之爱的形而上学”一章开头所引)人手,指出:男女之爱“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人人所有”而又“人人未解决”的人生大问题.王国维说,从哲学上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叔本华;从文学上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的,是《红楼梦》.《红楼梦》的价值,就在于描写人生之痛苦及其解脱之道.王国维分析说,男女之欲强于饮食之欲,因为前者无尽,后者有限.人要从男女之欲中解脱出来,有两种途径:自杀或者出家.自杀是“求偿其欲而不得者”,出家则是拒绝一切生活之欲.《红楼梦》的解脱之道不是自杀而是出家,所以《红楼梦》的解脱之道具有普遍的哲学价值.
第三章分析《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提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之悲剧”说.贾母爱宝钗之婉嫣,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厌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组织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之合、木石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问哉?贾母、王夫人和宝玉,都是黛玉最亲近之人,也都无意置黛玉于死地.但造成黛玉之死的,又恰巧是他们!王国维在这里深刻地指出,造成黛玉悲惨命运的原因,“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不具有“蛇蝎之性质”的普通人,在那种普通的境遇中,都会那样做,从而客观上成为悲剧的制造者.王国维是要强调,《红楼梦》让人们看到了制造悲剧的、又被人们习而不见的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的不合理.
第四章谈《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是要回答:极具美学价值的解脱(出家)是否背离伦理?《红楼梦》在美学的价值之外,是否还具有伦理学的价值?王国维的回答是肯定的.从普通人来看,宝玉出世乃是绝父子、弃人伦,有不忠不孝之嫌;但是从“天眼”来看,宝玉出世又能掩饰父母祖辈的过失,不失为孝子.这个过失就是“原罪”:“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实由吾人类之祖先一时之误谬.”因此,从叔本华哲学的先天意志来说,正是补救人生的过失,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第五章《余论》,对《红楼梦》评论中的索引、考证方法进行质疑,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具有典型化的特点,指出作者不等于虚构人物,作者的性格与人物性格完全不同,也是可以将人物写得极富艺术魅力的.
参见:《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 -赖力行著 2008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问题2: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中心思想我要写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我想要王国维的《红楼梦的评论》中的中心思想,最好要其中的原文.[语文科目]
曾有一个时期,王国维推崇叔本华,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是康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红楼梦评论》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篇论文的第一章泛论美学,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的美学纲领,这部纲领是在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提出的.《人间词话》是他第二次提出的美学纲领. 王国维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他说:“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他接着又说:“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痛相关系.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惧,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而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 他又接着说:“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这几段话说出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作用,这是王国维的第一个美学纲领的要点
这篇论文的第二章转入了《红楼梦》的本题.王国维指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他引《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七回贾宝玉经和尚的“点化”而放弃了他的宝玉,这个宝玉就是他的生活之欲.王国维认为,贾宝玉放弃了他的生活之欲,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他一生中所有的问题,解脱了他一生中所受的束缚.这是人生的惟一的解脱之道.出家和自杀都不能使人生得到解脱.但是,贾宝玉实际上是怎样从生活之欲解脱出来的呢?还是出家.
论文的第三章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他说:“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若《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所以“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红楼梦》一书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其所写的是悲剧中的悲剧. 王国维自述说,他作《红楼梦评论》,“其立论虽全在叔(本华)氏之立脚地,然于第四章内已提出绝大之疑问,旋悟叔氏之说半出于其主观的气质,而无关于客观的知识”.因此他又“复返而读康德之书”.(《静安文集·自序》)
这个大疑问是什么呢?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根源是由于“生活之意志”,人生的主要内容是“苦痛”,是忧患.人类对于忧患尤为敏感,所以人类对于解脱的要求也最为迫切.忧患和解脱是互相对待的,天堂和地狱也是互相对待的.王国维说:“今使人日日居忧患,言忧患,而无希求解脱之勇气,则天国与地狱彼两失之.” 怎样解脱呢?王国维说:“由叔氏之哲学说,则一切人类及万物之根本一也.故充叔氏拒绝意志之说,非一切人类及万物各拒绝其生活之意志,则一人之意志亦不可得而拒绝.何则?生活之意志之存于我者,不过其一最小部分,而其大部分之存于一切人类及万物者,皆与我之意志同.而此物我之差别,仅由于吾人知力之形式.故离此知力之形式而反其根本而观之,则一切人类及万物之意志皆我之意志也.然则拒绝吾一人之意志,而妹姝自悦曰解脱,是何异于决蹄涔之水而注之沟壑,而曰天下皆得平土而居之哉?佛之言曰,若不度尽众生,誓不成佛.其言犹若有能之而不欲之意.然自吾人观之,此岂徒能之而不欲哉?将毋欲之而不能也.故如叔本华之言一人之解脱,而未言世界之解脱,实与其意志同一之说不能两立者也.叔氏于无意识中亦触此疑问.”
这就是说,人类和一切其它生物是一个总的“生活之意志”的表现,一个人拒绝其“生活之意志”,并不等于一切生物都拒绝其“生活之意志”,而且后者是不可能的. 这是第一个疑问,还有第二个疑问.王国维说:“夫世界有限而生人无穷,以无穷之人生有限之世界,必有不得遂其生者矣.世界之内有一人不得遂其生者,固生生主义之理想之所不许也,故由生生主义之理想,则欲使世界生活之量达于极大限,则人人生活之度不得不达于极小限.盖度与量二者,实为一精密之反比例,所谓最大多数之最大福祉者,亦仅归于伦理学者之梦想而已.”这是说人类的数量的增多,和生活资料的增长是不相适应的,所谓人人各得其所也是不可能的.
回到《红楼梦》本书,王国维说:“吾人之畏无也,与小儿之畏暗黑何以异?自已解脱者观之,安知解脱之后,山川之美,日月之华,不有过于今日之世界者乎?读‘飞鸟各投林’之曲,所谓‘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者,有欤?无欤?吾人且勿问,但立乎今日之人生而观之,彼诚有味乎其言之也”. 为什么“有味”呢?王国维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红楼梦》对于现在这样的人类才有意义.他说:“美术之价值,对现在之世界人生而起者,非有绝对的价值也.其材料取诸人生,其理想亦视人生之缺陷逼仄而趋于其反对之方面.如此之美术,惟于如此之世界、如此之人生中,始有价值耳.今设有人焉,自无始以来,无生死,无苦乐,无人世之窒碍,而唯有永远之知识,则吾人所宝为无上之美术,自彼视之,不过蛩鸣蝉噪而已.何则?美术上之理想,固彼之所自有,而其材料,又彼所未尝经验故也.又设有人焉,备尝人世之苦痛,而已入于解脱之域,则美术之于彼也,亦无价值.何则?美术之价值,存于使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彼既无生活之欲矣,而复进之以美术,是犹馈壮夫以药石,多见其不知量而已矣.然而超今日之世界人生以外者,于美术之存亡,固自可不必问也.”
这是说王国维对于叔本华的哲学虽然有很大的疑问,但对《红楼梦》没有疑问.也可以说,他对于《红楼梦》做了更高的评价,因为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创作,它对于像现在这样的人类最有意义. 王国维在这篇论文的第一章提出了一个以叔本华哲学为基础的美学纲领.他既然对于叔本华哲学有了很大的疑问,这个美学纲领就不适用了,所以他又提出了第二个美学纲领,那就是《人间词话》.这是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线索可寻?有什么转折点可见?王国维的这篇论文中还有第五章,题为《余论》.虽然说是余论,但实际上是一段很重要的正文,因为他回答了上面所说的问题. 这个余论提出了两个重大美学原则.王国维说:“夫美术之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于是举人类全体之性质置诸个人之名字之下.譬诸副墨之子,洛诵之孙,亦随吾人之所好,名之而已.善于观物者,能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今对人类之全体而必规规焉求个人以实之,人之知力相越,岂不远哉?”有些红学家推测贾宝玉本人是谁,有人说是曹雪芹本人,有人说是纳兰性德,王国维认为这都是毫无意义的争论.
第二个原则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出于先天.他说:“夫美术之源,出于先天,抑由于经验,此西洋美学上至大之问题.”然后他引叔本华的话回答这个问题:“美之知识,断非自经验的得之,即非后天的,而常为先天的.即不然,亦必其一部分常为先天的也.……真正之美术家,其认识之也,极其明速之度,而其表出之也,胜乎自然之为.此由吾人之自身,即意志,而于此所判断及发见者,乃意志于最高级之完全之客观化也.唯如是,吾人斯得有美之预想.而在真正之天才,于美之预想外,更伴以非常之巧力.彼于特别之物中,认全体之理念,遂解自然之嗫嚅之言语而代言之,即以自然所百计而不能产出之美,现之于绘画及雕刻中,而若语自然曰:此即汝之所欲言而不得者也.苟有判断之能力者,必将应之曰:是.……此美之预想,乃自先天中所知者,即理想的也.比其现于美术也,则为实际的.”这就是说,最高的艺术作品能写出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概括地说,最高的艺术作品是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王国维的两个美学纲领是相衔接的,他在上面的引文中提到理念,这是柏拉图哲学中的一个中心思想.照这段引文看起来,王国维是从叔本华上接柏拉图. 王国维自己说,他在对于叔本华哲学有重大疑问之后,又回到了康德,他在回到康德之后有什么哲学研究的成果,他没有写出来.在《人间词话》中,他从叔本华上窥柏拉图,倒是相当明显的.这是他的两个美学纲领的转折点,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发展线索.
问题3:求新版红楼梦评论啊最近看了很多关于新版红楼梦的评论啊,给我的感觉貌似批评大于赞赏太多.我想听听看新版红楼梦到底是怎么样的,不要去复制啦~大多我都看过了,不求多求精啊.希望大家
新版红楼梦在雄厚的资金保障和优越的技术支持下,确实拍出了很多美丽的镜头,场景呀,服饰呀,装扮呀都很创新,在演员上也采取了分年龄段的做法.并且使用了大量旁白使该剧在叙事上更具连贯性和完整性.音乐方面,揉入了些昆曲元素,也和场景上一样,追求的是一种空灵的意境,也许是想表达人生如梦如戏的思想(戏曲化的人物造型处理噱头也许也想表达这层意思).
但是由于太过空灵就给人一种阴森鬼魅的感觉,不是有些人说它像鬼片吗?还 有,太新就反而有可能违背著作原意,如服饰就完全没按书上写的.其最致命的缺陷是:该剧一字不差照搬了高鹗续的本子还把这叫忠实于原著,孰不知这本子却是违背了作者原意的,大悲剧的结局没有,只有那么个似悲似喜的草草收场;而且可能导演和演员对红楼梦理解不够,在拍摄和表演上都舍本逐末,没有体现出自己对红楼梦的见解,所以显得有形而无神.
相比之下,87版红楼梦,有许多红学家参与到了其制作中,其中有周汝昌老先生,王蒙先生,周岭先生,曹禺先生等人的支持.本片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七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而且演员们更是塑造了一个个荧屏经典形象.
说句公道话,新红还远没达到87版的高度,更别谈什么超越了.
问题4:王国维说的“红楼梦是第三种悲剧”在他的哪本著作里啊?书上看到的这个说法,同楼下,也很想知道,至少在人间词话里没有这句[语文科目]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问题5:红楼梦的评价
《中国大百科全书》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大英百科》评价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有评论家这样说,几千年中国文学史,假如我们只有一部《红楼梦》,它的光辉也足以照亮古今中外.《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它言男女之情,以言情而至伟大,必须有一个条件:起于言情,终于言情,但不止于言情.通常的言情之作常常易于流于浅薄,而伟大的言情则有一个不言情的底子,这样才能衬出情的深度.《红楼梦》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在结构的伟大上.在如此精妙的布局和秩序下,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的娓娓道来.
一、毛泽东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2、中国有四部经典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谁不看完这四部小说,不算中国人!
3、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
4、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是系在颈上的一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是它的军队,怎么好说不“保障”,或者虽有“保障”而不“确实”呢?
5、《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他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他的书中写了几百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只有三十三人是统治阶级,约占十分之一,其余都是被压迫的.牺牲的、死的很多,如鸳鸯、尤二姐、尤三姐、司棋、金钏、晴雯、秦可卿和她的一个丫环.秦可卿实际是自杀的,书上看不出来.贾宝玉对这些人都是同情的.你们看过《金瓶梅》没有?这部书写了宋朝的真正社会历史,暴露了封建统治,揭露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也有一部分写得很细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但是,《金瓶梅》的作者不尊重女性,《红楼梦》、《聊斋志异》是尊重女性的.
二、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与看法:
1、《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惟憎人者,幸灾乐祸,于一生中,得小欢喜少有罣碍.然而憎人却不过是爱人者的败亡的逃路,与宝玉之终于出家,同一小器.
2、“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