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沮授字什么_...这句话是三国演义里第三十回官渡之战里沮授观完天...[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太白是金星.牛、斗都是星宿,相当于现在的星座.由于地球自转关系.所有恒星都像太阳一样东升西落,由东向西“运行”.但行星由于自己的公转关系,在我们看去有时会由西向东运行.这就叫“逆行”.行星逆行在古代被认为是“凶”的天象.如秦始皇死前出现的“荧惑守心”就是火星于心宿逆行现象.你说的现象就是金星逆行于牛、斗之间.
其他回答
你提问的版块不大合适吧,去娱乐星座运势之类的地方问问看吧,精通天文学的牛人应该不大了解这个的。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古时候太白经天是什么意思....不要连接![语文科目]
“太白”,指太白星,也就是金星.“经天”,是古天文学术语,换成一般的说法,就是“昼见”.再说白些,就是“天亮了还看得见”的意思.
问题2:简述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什么说“天文考古在中国”?[历史科目]
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有:
第一,我国具有最长的天文学观测历史.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国天文学已很发达,我并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第二,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如圭表、浑天仪、高表等.
第三,我国拥有最久远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这对世界历史年表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四,我国天文历法的回归年推导早于其他国家并有极高的精度.
第五,由天文学衍生出的发明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着极大贡献,如牵星术等.
第六,我国太阳黑子记录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七,其他一些具体观测研究在世界天文学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流星雨观测、超新星观测等.
之所以说“天文考古再中国”,是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学研究记录,而且其精密程度完全可以直接运用于现代天文学研究,拥有历史和现实双重意义,这是中国以外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天文考古”特指在中国进行的天文史料研究,所以说,“天文考古在中国”.
我也在写同样题目的作业,估计跟你一个老师吧……所以最好修改下在用哦
问题3: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求中国历代重要的天文学书籍,最好也介绍一下当代介绍或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书籍和画册.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名著简介
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孕育了丰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学家以他们饱蘸知识的笔墨写下了许多著名的篇章,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天文学遗产.
历法著作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包括年、月、日、时、节气的安排,还包括日、月、行星运动,交食,晷影,漏刻,恒星出没,天空分区,等等.因此,中国古代历法有现今天文年历的性质.
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其中记载有人们由观察天象和物候决定农时季节的知识.它原是《大戴礼记》中的一篇,后来单独成册流传.据考证,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识来说,它按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黄昏出现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银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阳到了恒星间什么地方等.此外还有每月的气象、物候以及应该做的农事和政治活动.例如:“正月,启蛰,……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这里“鞠”和“参”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组成勺子形的把子.这部书是否夏代的历书,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但它至迟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经成书,而且根据书中反映的天象等情况,说明确有更早时代的资料.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现择要略作介绍.
《三统历》,西汉刘歆(?-23)作,一般认为是根据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邓平、落下闳等人创作的《太初历》稍加修改而成.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历法,后世历法的基本内容这时大体都已具备.《三统历》共有七节:统母,纪母,五步,统术,纪术,岁术,世经.统母和统术讲日月运动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回归年、朔望月长度、一年的月数、交食周期、计算朔日和节气的方法等;纪母、纪术和五步讲行星的基本常数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运行动态、出没规律、预告行星位置等;岁术讲星岁纪年的推算方法;世经讲考古年代学.《三统历》还明确规定,以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并选取一个“上元”作为历法的起算点.《三统历》的这些内容,对后代历法影响极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学者钱大昕(1728—1804)、李锐(1773—1817)、董佑诚(1791—1823)等人都曾对《三统历》做过详细研究,日本、法国学者还把它译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历》,汉献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刘洪(约135—210)作.它对月亮运动的研究有了新进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点的移动(过周分),从而算出近点月长度,并在一近点月里逐日编出月离表,又首次提出黄白交角是六度(兼数),首次提出交食计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这些都对后代历法影响很大.
《皇极历》,隋文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刘焯(544—610)作,未颁行.《皇极历》考虑太阳和月亮视运动不均匀来计算日月合朔的3 时刻,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①.为了求得任意时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创立了任意间隔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这在中国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后代历法计算日月五星运动使用的内插法多继承《皇极历》的方法并继续发展.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传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历》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共有历术七篇,讲具体计算方法.另有历议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讲历法的理论问题,是一行为《大衍历》写的论文,通称《大衍历议》.《大衍历》的制定是从制造仪器开始的,经过实际观测确定基本天文数据,这是科学的方法.经过《大衍历》的制定,对太阳月亮运动不均匀现象有了正确全面的了解.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在计算方法上,《大衍历》创不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极历》来又是一个进步.
《授时历》,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颁行.明代《大统历》继续用它的方法,前后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历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数据、计算方法各方面发展到高峰的一种历法.中国古典系统的历法到此为止,以后就有西方天文知识传入并影响到历法的编算.现存《元史·历志》里的《授时历经》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础上重新编定的.当时《授时历》虽已颁行,但各种数据用表、推步算法没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类编次,整齐分秒,裁为二卷”.《授时历》共有七部分,内容相似于《大衍历》;但采用等间距三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圆术和类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据太阳黄经求它的赤经赤纬,这两种方法在天文学史和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许多中外学者在对《授时历》进行研究.
《崇祯历书》,明末徐光启(1562—1633)主编,李天经(1579—1659)续成,从崇祯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后共用五年时间完成.它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知识,内容包括天文学基本理论,三角学,几何学,天文仪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运动、交食,全天星图,中西单位换算等,共四十六种,一百三十七卷,采用第谷(1546—1601)的太阳系结构系统,计算方法中翻译了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行论》中的许多章节,还有开普勒(1571—1630)《论火星的运动》一书中的材料,历法计算中不用中国传统的代数学方法而改成几何学方法,这是中国天文学史和历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开始向近代天文学转变.
明末未能根据《崇祯历书》来编算民用历书,清代开始使用根据《崇祯历书》编算的历书——《时宪历》,直到清末.在《四库全书》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书》是传教士汤若望(1591—1666)根据《崇祯历书》删改而成的.
天文星占著作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星占术曾超过它独有的作用.正是因为星占术的需要,古代许多星占家大量观测记录天空现象,编写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许多天文知识.所以中国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术结合在一起.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书的原名叫《天文》,内容涉及太阳、月亮、行星、交食、恒星、古代天文名词、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更高.①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份帛书,专讲五大行星运动和一些天文知识,共有九部分,八千字.书大约写于汉文帝前元年间(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书中对五大行星运动有详细的描述,成为后代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驱.书中对金星、土星的会合周期定得比较准确,对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间木、土、金三星的动态有逐年的记载,这是研究古代行星问题的一份重要资料,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汉代还有两本重要的天文著作应该提到,这就是《天官书》和《周髀算经》.《天官书》是《史记》中的一篇,公元前一世纪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当时有关天文知识的总结.尤其是恒星部分记录了当时所认识到的全天恒星,共九十多组名称,五百多颗星,是关于全天恒星的最早一篇完整文献.后来许多恒星的命名都受它影响.《天官书》内容除恒星外,还有行星、分野、日月占候、奇异天象、云气、岁星纪年、天象记录和占验等,是研究秦汉天文学乃至先秦天文学的一篇权威性文献.《史记·天官书》开创了后代史书中撰写天文志的传统.《二十四史》中有十几篇天文志,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资料.其中李淳风(602—670)所撰《晋书·天文志》,内容丰富全面,已被翻译成英文,在巴黎出版.
《周髀算经》,成书于西汉后期公元前一世纪,作者不可考,是《算经十书》中的一部,名曰算书,实际上主要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书有上下两卷,重点讲述当时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盖天说,详细阐述盖天说计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还有圆形盖天式星图的制作等等,是有关盖天说的一本系统详尽的典籍.
《步天歌》是一本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恒星名称、数目、位置的天文学著作,相传是唐代王希明撰,丹元子是他的号,所以有时也称《丹元子步天歌》①.诗文七字一句,有韵,把全天恒星按三垣二十八宿的分区法编在诗句中,读着诗句就好像漫步在点点繁星之间.“句中有图,言下见象”,便于辨认和记忆全天恒星,是古人学习天文学的必读书.在宋代重修的《灵台秘苑》一书中又把步天歌配上星图,星空景象更加清晰明了.
《灵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据《隋书·经籍志》载,共有一百二十卷,现在见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礼等人重修.书中有三百四十五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值,是我国现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观测年代是北宋仁宗皇佑年间(公元1049年到1053年),这对研究宋代的恒星观测很有帮助.
《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唐代瞿昙悉达撰,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六年到十四年(公元718年到726年),所以又称《大唐开元占经》.唐以后失传,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安徽歙县人程明善在古佛像腹中偶然发现,始得再次流传至今.它是一本唐以前天文星占著作大全,把当时能见到的古代七十多种天文星占书按内容分别摘录编撰,内容涉及天文星象、气候、奇异现象等各方面.天文方面有名词解释,宇宙理论,日月行星运动,二十八宿距度,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对全天恒星名称、星数、位置的描述和占验,包括有石氏的恒星星表.此外还有当时使用的《麟德历》、作者翻译的印度《九执历》和其他十六种古代著名历法的基本数据.这一著作为我们提供了唐代以前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由于《开元占经》的辑录,许多古代失传了的天文星占著作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就凭这一点,《开元占经》也是一本极有价值的书.
唐代另一本天文星占著作《乙巳占》是李淳风所著,也摘编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星占著作的片断,包括天文、气象、星占,内容也很广泛.明代还有一本《观象玩占》,作者不可考,也是天文星占书中一本有价值的著作.
天文星占著作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夹杂在中间,作为糟粕固然应当扬弃,但透过大量的天文现象和奇异天象的记载,使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天文事件,如新星超新星的爆发,彗星的出现和分裂,流星雨的变迁,变星的光变,日食景象,黑子日珥日冕在历史年代中的变化,行星运动,地月系的变迁等,这对现代天文学的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在《二十四史》天文志和其他天文星占书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天象记录,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古代信息,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非常珍视它,由于这些古代资料的现代利用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天文学分支——历史天文学.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现在特别受到全世界科学界重视的原因之一.
问题4:谁知道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啊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学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大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西汉武帝时,司马还参与改定的《太初历)_ 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祖冲之在刘家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卜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 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 13 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要知道,欧洲直到1609年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卜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种.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士又督造了六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 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欧洲在 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问题5:古代中国天文立法方面的重大成就是什么?[历史科目]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成就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夏历,廿四节气,十二气历,授时历等.
天文气象的成就:
中国古代最早的较为科学的天文知识,可能当属《夏小正》中所描述的天象春秋战国时期,关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的知识大量出现
汉代,盖天,宣夜,浑天三种论天学说已成形.
张衡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
汉代已用多种风信器观测风向.最简单的一种,叫做“视”
对于湿度的观测也较早.据《史记 天官书》和《淮南子 天文训》记载,是用"悬土炭"的方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