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高考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瀑布联句_瀑布(李忱) 赏析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千岩万壑不...[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历经艰难、气势磅礴
2、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了瀑布历经艰难,溪水留不住他,他只能汇入大海.表明了诗人想一展志向,为国效力,成功前总要经过困难.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瀑布 李忱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有谁会,小女子感激不尽,[语文科目]
李忱《瀑布联句》诗歌鉴赏 --------------------------------------------------------------------------------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5-06-08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瀑布联句 李忱鉴赏】 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闲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问题2:瀑布 石延年赏析[语文科目]
北宋诗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性格豪放,慕古人奇节伟行,好纵酒漫游,吟啸歌呼,是当时众口称誉的“奇才”.他论天下大事,多有真知灼见.仁宗初期,国泰民安,边境和平,他就提醒朝廷要加强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后来发生的西夏侵宋战争证实了他的预见.康定元年(1040),他奉命巡察河东地区,布置防务,筹备粮草,才干精练,令人称奇.早在真宗末年,诗坛上即盛行“西昆体”,以雕章丽句为胜,石延年和穆修以古道自任,提倡古文歌诗,因此受到后来大力发动诗文革新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其战友石介、梅尧臣、苏舜钦的推重.石介与苏舜钦称延年为“诗之豪”(注:参见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全宋诗》卷二六九),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苏舜钦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梅尧臣也把他看作志同道合的亲密诗友(注: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全宋诗》卷二五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7页.).欧阳修更赞扬他“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1](P271)
石延年比欧、梅、苏年长,他于仁宗“天圣宝元间,以歌诗豪于一时”,[2](P439) 其诗作数量丰赡,可惜大量散佚.苏舜钦说:“曼卿资性轩豁,遇者辄咏,前后所为不可胜计,其逸亡而存者才四百余篇.”[3] 后来,这部苏氏作序的诗集亦逸亡不存,今《全宋诗》仅辑录得其诗四十余首.由于存诗甚少,后人论宋诗,对他重视不够.许总先生在《宋诗史》中为石延年专设一节,侧重论述他在宋诗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析较为简略.(注:参见许总《宋诗史》第139~147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一篇专论石延年诗歌的文章.其实,对石延年这硕果仅存的40余首诗歌做深入细致的评析,借一斑以窥全豹,我们仍可发现这位北宋诗豪的杰出才华,领略其诗作的鲜明艺术特色、风格、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既可从中学习借鉴、吸取艺术营养,又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北宋诗坛的创作态势与风貌.这便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动机.
诗歌是诗人心灵体验与感受的自然流露,因此最能映现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才情心态.性格豪迈奇伟的石延年,其诗确有意气标举、雄奇豪放的风格.苏舜钦在为石延年诗集作序时,便指出其诗“振奇发秀”,“劲语蟠泊”,“气横意举,洒落章句之外”.[3] 欧阳修在《哭曼卿》诗中赞颂他:“作诗几百篇,锦组联琼裾.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4](P60) 今存石延年诗中,已看不到“搜怪蟠蛟鱼”的奇险怪诞之作,但在其写景咏物篇中,却不乏气横意举、雄壮遒丽的风格,试看五律《瀑布》: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注:《全宋诗》卷一七六.以下所引石延年诗均同,不再注出.)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颔联“玉虹垂地色”与“银汉落天声”两个喻象,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更是壮丽奇观.颈联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当清爽之气在诗人的胸中涌荡,便自然兴发出就此洗濯俗尘、澡雪精神的隐逸情怀.全篇笔墨淋漓酣畅,而其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此诗明显学习借鉴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其气魄与词采稍逊于李、张二诗,但调动了更丰富细腻的感觉描绘瀑布,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雄丽而清爽的意境.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5](P38—39) 笔者深表赞同.
《送人游杭》是石延年借送别题材描写杭州胜景的佳作,诗云: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前半幅以怀古慨今之笔,表现行人与送者诗酒风流、豪放飘逸之气度情怀.颈联写眼前所见水荇江云之光色意态,明暗映照,清新妍丽.尾联写他欲追随友人共看钱塘八月狂潮,用虚笔展现出壮阔景象,令人神往.读此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倍楚桥”三字,意思含糊,有凑韵之迹.但全篇意横气举,洒脱自如,颇有盛唐诗的气象风神,在当时的诗中应是不同凡响之作.
石延年描绘园林景色的名篇《金乡张氏园亭》,则在细致的观察、新鲜的感受和工致的表现中,显示出宋诗有别于唐诗的意新语工,表现细致,平淡中深蕴理趣的格调: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家.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这首七律在写景中含蓄表现园主人的豪情雅量,构思巧妙.诗人运用白描、拟人、比喻、用典等手法写景抒情.诗中景物意象丰富,章法严谨,对仗工稳,句法多变,炼字精警.从全篇看,语言质朴而意境清远有味.“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一联,是宋人激赏的名句.晁补之说:“尤为佳句.”(注:晁补之《鸡肋集》,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刘克庄说:“为伊洛中人所称.”[6](P88) 朱熹也赞叹“极佳”(注:朱熹《文公语录》,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今人赖汉屏先生指出,其好处在于用移情手法写出一个物物情意交融的境界.[7](P68) 梅尧臣《东溪》中的“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最先表达出宋人喜爱老境的审美情趣,也被方回称为“当世名句,众所脍炙”.[8](P1410) 但与石延年这一联相比较,梅诗的“有闲意”与“无丑枝”是诗人的理性判断,略显直露,“野凫”句又是从杜甫“沙上凫雏傍母眠”(《漫兴》)化出,而石诗所写的物物相乐之景,虽极平常,却是前人诗中所未有过的,情、景、意融为一体,更富生机新趣.石诗总的成就不如梅诗,但此联写景却比梅诗细腻含蓄.
以上几首皆是律诗.石延年也有写景的绝句佳作,例如七绝《秋夕北楼》:
秋霁露华清带水,月明天色白连河.夜阑澄影星微动,瑟瑟层飔上下波.
诗写秋夜水月交辉景色,境界澄澈空阔.后两句写由星影微动到风疾波涌的态势,奇丽变幻,略带神秘.再看五绝《春日楼上》:
水树春烟重,庭花午影圆.人边无限地,鸟外有余天.
前两句近景,水树朦胧,庭花明艳.以“重”形容春烟之浓湿,用“圆”描摹正午花影之圆转,缘情体物,逼肖生动.后两句是想像之境,表现诗人对天地宇宙无限遥远浩渺的哲思,而用具体、微小的“人”、“鸟”来衬托,颇为巧妙.钱钟书先生指出:唐代郎士元的“河阳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番》)、僧无可的“卷经归鸟外,转雪过山椒”(《送僧归中条》),“都是想象地方遥远,不是描写眼前的景物”.[9](P95) 石延年此联,是学习这种写法的佳句.
石延年也擅长咏物,尤善咏花,今存咏花诗竟有12首之多,其中,“姑射真人冰作体,广寒仙女月为容”(《咏梅》),把梅花比拟为有冰肌月貌的姑射真人和广寒仙女,幻想瑰奇;“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榴花》),“二乔二赵俱倾国,女弟娇强意自先”(《咏小桃》),以历史上的美人小乔和小赵(昭仪)性格娇强,与其姊大乔大赵(飞燕)争先,赞美小桃早春盛开,更是奇趣盎然.咏物诗贵在不即不离、不黏不滞,以形传神,以人拟物,使物象活起来.石延年上述咏花诗句,颇能见出诗人的灵心妙思.石延年还在咏物诗中比兴寄托,借物抒怀言志,例如:
风劲香愈远,天寒色更鲜.秋天买不断,无意学金钱.——《丛菊》
在人格化性灵化的丛菊形象中,寄寓着诗人不畏强暴不图富贵的坚贞高洁品格,缺点是稍露圭角.我们再看他的咏物名篇《古松》: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绿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座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诗的首句即写古松直气森森,耻于屈盘,有劲语盘空之势.次句以“铁衣”、“紫鳞”喻状松皮的坚硬、粗涩及其形色,显示其饱历霜雪磨难而有苍老遒劲之气骨.颔联极力描绘古松如龙蛇飞动,影摇千尺,其声势似狂风骤雨,震撼半空,又凛凛生寒,真是惊心动魄!颈联以苍藓、丝萝附托攀缘的卑微之态,反衬出古松的刚直伟岸.尾联托物言志,以木材喻人才,呼吁当权者起用隐埋山林的良材,作为建造明堂的顶梁大柱.全篇刻画古松的形象气势不凡,雄伟壮美.结尾稍显直露,但仍是从古松的形象自然生发而出.石介评石延年诗如“秋风有怒涛”(注:(宋)石介《读石安仁学士诗》,参见《全宋诗》卷二七二.),范仲淹赞石延年诗“破坚发奇,高凌虹霓,清出金石,有以见诗力之雄”(注:参见(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古松》当之无愧.
宋人《王直方诗话》有一段关于《古松》颔联的评论说:“或有称咏松句云:‘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空风雨寒’者,一僧在坐曰:‘未若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或以语圣俞,圣俞曰:‘言简而意不遗,当以僧语为优.’”[10](P221) 笔者以为,从“言简而意不遗”乃至表现手法的巧妙来看,“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确实为优,然而舍去了“龙蛇动”与“风雨寒”这两个意象,也就失去了古松雄壮奇伟的形象特征与其震撼人心的气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僧人的诗联就不及石延年的原句了.
颇有意思的是,在石延年这首诗问世多年以后,王安石也写了一首《古松》诗云: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11](P830)
王安石这首诗也是托物寓意,希望朝廷要重用爱惜人才,承袭了石延年诗的主旨.首句“森森直干”取自石诗,其前四句刻画古松形象不如石诗生动鲜明,气势也有所不及,后四句纯是议论,比石诗更直露.王安石是北宋的七律高手,其诗的成就远胜于石延年,但这一首仿效石诗之作却逊于石诗.不过,我们由此可见石延年诗歌对王安石的影响.
宋人魏泰评曰:“石延年长韵律诗善叙事……《筹笔驿》、《铜雀台》、《留侯庙》诗为一集之冠.”[12](P327) 被他誉为“一集之冠”的长韵律诗中,《铜雀台》与《留侯庙》已佚.今存石延年长韵律诗五首,只有《筹笔驿》与《曹太尉西征》二首是叙事诗,其余三首都是咏物写景之作.《筹笔驿》诗云:
汉室亏皇象,乾坤未即宁.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权表分江域,曹袁斗夏坰.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惟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管乐韬方略,关徐驻观听.一言俄遇主,三顾已忘形.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廷.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历劫兵如水,临秦策若瓴.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
筹笔驿在蜀中绵州(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为诸葛亮出师运筹处.此诗咏诸葛亮.诗人仅以十八韵一百八十字,便描述了汉末群雄逐鹿到刘备三顾茅庐,再从诸葛亮出师北伐到病逝于五丈原那么繁富复杂的历史故事,显示出诗人善于筛选、提炼历史素材的高超本领.诗中叙事简练、生动,运笔跳脱灵活,可谓“惜墨如金”,而抒情则淋漓酣畅,用墨如泼.诗人热烈颂扬诸葛亮忠心赤胆辅助刘备父子复兴汉室的煌煌功业,深沉慨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收到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刘克庄也评赞此诗:“词翰俱妙,人所传诵.”[6](P88) 另一首《曹太尉西征》诗云:“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独乘金厩马,都领铁林兵.肃气关河暮,屯烟部落晴.旗光秋烧合,甲色夜江横.士喜击中鼓,虏疑闻后钲.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濯濯前谁拒,堂堂彼自倾.寒逾博望塞,春宴隗嚣城.外使戎心伏,旁资帝道平.公还如画像,为赞学班生.”这首诗叙曹太尉西征事.曹太尉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之子曹玮,沉勇多谋.真宗朝曾知泰州,兼缘边安抚使,大破唐吐蕃赞普后代唃厮啰的入侵.(注:关于曹玮生平事迹,参见《宋史》卷二五八,(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第7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此诗同《筹笔驿》一样,未受排律体讲求严格的对仗和平仄的束缚,叙事毫不板滞,且能把叙事与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出曹太尉的大将风度、宋军的昂扬斗志、敌寇的疑惧溃败以及战地的肃杀气氛.此诗所叙之事较单纯,故而更多战地情景细节鲜活生动的描绘与渲染;诗的主旨是讴歌宋军大捷,因此情调乐观开朗,议论堂堂,辞气豪迈,有高屋建瓴之势.朱熹评赞说:“石曼卿诗,极有好处,如‘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长篇.旧见石曼卿大书此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颜筋柳骨也.”(注:参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他的赞语同魏泰、刘克庄的评论可谓桴鼓相应.
石延年的咏史、怀古七绝也有传世佳作,如《南朝》:
南朝人物尽清贤,不事风流即放言.三百年间却堪笑,绝无人可定中原.
诗人直吐胸臆:南朝的士大夫个个号称清高贤良,但不是追求名士风度就是说大话不务实际,在三百年时间里竟无一人出来收复中原,足以令后人耻笑.诗人怀有英雄气性和报国抱负,对赵宋王朝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耿耿于怀,因此借古讽今,以咏史表达对士人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忧虑.通篇叙事议论,快人快语,直指要害,一针见血,既有现实针对性,又颇具历史预见性.正如晚唐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嘲笑周瑜侥幸得东风之便偶然大败曹操,借以倾吐其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石延年对南朝人物的针砭,显露出诗人洞察形势的卓识与睥睨前贤的豪情.刘克庄称此诗“清拔有气骨”[6](P89),是中肯的.
再读一首《真定怀古》: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东汉光武帝刘秀大业未兴时,自称天子的王郎曾一度兵强马壮,气焰嚣张.诗人嘲讽刘秀的开国功臣,说他们还不及滹沱河上那看似坚硬其实薄脆易融的一片冰.一片“滹沱冰”,意象新奇,使讽刺的意蕴,得到了生动有力的表现,显得辛辣、冷隽.后来,黄庭坚有一首《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云:
平生只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
诗中说,能使汉朝天下重如九鼎的,就是严光垂放在桐江波上被风吹动的那一条钓丝啊!黄诗颂扬严光的高风亮节,有别于石诗讽刺后汉功臣的庸碌无能,但细加品味,“滹沱一片冰”与“桐江波上一丝风”,何其相似!很明显,是黄庭坚仿效石延年诗才创造出这个新奇、突兀的意象的.可见,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宋诗大家黄庭坚,也曾从石延年诗中汲取过艺术营养.
石延年不仅擅长近体律绝,而且能作古体.他的杂言体古诗《赠别》云:
春老有时回,人老不再少.草白有时荣,发白不再好.人生不如春,发生不如草.可堪送别春草前,青春未老人先老.
诗人在春草萌生前送别友人,兴发春天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诗中连续用“春老”与“人老”,“草白”与“发白”,“人生”与“发生”的对比,最后以“青春未老人先老”的警句收束.诗的构思独创,对比鲜明,层层铺排,语言晓畅,形成抑扬起伏、波澜迭起又回环照应的旋律节奏,使抒发的人生悲慨委婉深沉,令人警省并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此诗与初唐刘希夷的名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异曲同工,也可见石延年善于融会吸收乐府民歌及初唐七言歌行的艺术营养.
《代意寄师鲁》更是石延年的一首流传极广的七古杰作:
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山河损桃李.雁声北去燕西飞,高楼日日春风里.眉黛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据《诗话总龟》卷三三引《古今诗话》说,这首诗作于宋平阳府,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当时石延年奉命前往河东征调民兵备边,友人尹洙(师鲁)正在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诗是代人而作,故题为“代意”.诗中抒写一位闺中女子对尹洙的思念.诗人先用“花空委”、“损桃李”的兴象表现她与尹洙分别十年,青春虚度,山河未改,容颜已衰;又写她迎着春风登临远望,但闻雁声北去,见燕子西飞而情人无踪;再以石州的山峰比喻女子的双眉,写她整日面对远山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弄湿了粉妆.最后以汾河南流不断、天色冷淡无情含蓄表达她无尽的愁怨.诗人以健笔写柔情,比喻自然贴切,句调爽朗,境界阔大,表现闺妇心态却细微深婉.北宋王辟之激赏此诗“词意深美”,并说诗人死后,曾托梦给友人,自谓此乃平生“最为得意”之作(注:参见(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宋诗中爱情诗、闺思诗寥寥无几,石延年此诗作为闺情诗看,是难得的佳作,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的朋友关咏曾把它改写成词,谱入《迷仙引》调,“人争歌之”.词云:“春阴霁.岸柳参差,袅袅金丝细.画阁昼眠莺唤起.烟光媚.燕燕双高,引愁人如醉.慵缓步,眉敛金铺倚.嘉景易失,懊恼韶光改.花空委,忍厌厌地.施朱粉,临鸾镜,腻香销减摧桃李.独自个凝睇.暮云暗,遥山翠.天色无情,四远低垂淡如水.离恨托,征雁寄.旋娇波,暗落相思泪.妆如洗.向高楼,日日春风里.悔凭栏,芳草人千里.”(注:参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五引《古今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词对诗意作了增衍,多些秾丽和脂粉气,少了开阔疏朗的气韵,却表明石延年诗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石延年喜作集句诗.《下第集句》云:“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云未有因.圣主不劳千里召,嫦娥何惜一枝春.凤凰诏下虽沾命,豺虎丛中也立身.啼得血流无用处,朱衣骑马是何人.”抒写他的壮志抱负和下第后的牢骚怨愤.诗中所集是何人之句,难以一一细考,但将他人之句集为一首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通篇浑成的七律诗,可见石延年读诗多,记忆牢,才思敏捷.另一首集句诗《偶成》云:
年来年去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首句用唐人郑谷《燕》诗句,次句用唐人秦韬玉《贫女》诗句,三句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句.集前人之句,如同己出,一气呵成,在自嘲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潇洒的个性.宋人蔡绦《西清诗话》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王直方谓始于荆公,非也.”(注:参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指出石延年好作集句对于王安石的影响,这一点也不应忽略.
刘克庄说石延年“集中……警句尚多”(注:参见(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石延年在创作中精心锤炼警句,这从上文所举的作品中皆可看出.《筹笔驿》中的“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一联,与《金乡张氏园亭》中的“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之句,正如张鸣先生所评:妙在把“对可观物态的观照和主观心态的体验,都纳入看上去很自然平常的句子中”.[14](P59) 此外,在石延年的数十个断句中,还有不少很精警的.如“天寒河影淡,山冻瀑声微”(《山寺》)、“平芜远更绿,斜日寒无辉”(失题)、“海云含雨重,江树带蝉疏”(失题),用动词和形容词细致精妙地表现出景物之间的关系;“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高楼》),钱钟书先生指出这一联与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高楼》),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和“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千秋岁》)“词意相类”,都用了“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的写法[9](P38).还有“月中欲与人争瘦,雪后偷凭笛诉寒”(《梅花》),以拟人化手法活现梅花清瘦苦寒的意态.至于“月如无恨月长圆”一句,司马光说:“李长吉(贺)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云云,人以为勍敌.”[15] 这些警句,表明石延年作为宋诗变革派的一员大将,在运思造境、炼字琢句上已力图克服宋初白体的率易平熟、晚唐体的冷寂狭小及西昆体的藻饰雕琢之弊,着意追求一种清奇生新,深隽瘦劲的崭新风格.
毋庸讳言,石延年的诗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调二举子》诗云:“司空怜汝汝须知,月下敲门更有谁.叵耐一双穷相眼,得便宜是落便宜.”还有《登第后被黜戏作》,皆为游戏笔墨,失于油滑.又如《偶成》:“力振前文觉道孤,耻同流辈论荣枯.动非仁义何如静,得见机关不似无.孔孟也宜轻管晏,皋夔未必先唐虞.侯门重问吾何有,且自低心混世儒.”通篇议论,枯燥乏味,已暴露出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再如他的《红梅》诗中,竟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如此粗浅呆板之句描状红梅,被苏轼讥为“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注:参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0页.).近年有论者评石延年诗“豪纵浮嚣”[16](P69),“豪纵”二字中肯,“浮嚣”便言过其实了.
总之,石延年的诗具有意气标举、雄奇豪纵的鲜明艺术风格.他同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一起努力出新求变,为开创宋诗风调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欧、苏、梅,但在多种题材和体裁上都有足以传世的佳篇警句,对于欧、苏、梅、王(安石)、黄(庭坚)的诗歌乃至宋词的创作都有影响.他无愧于北宋诗文革新的前驱者和“诗豪”的美誉.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A].[清]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宋]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A].苏舜钦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陈新,杜维沫选注.欧阳修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范宁,华岩.宋辽金诗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8]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0]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A].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 张鸣选注.宋诗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15]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A].[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问题3:请就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写一段赏析文字 李忱的《瀑布》 这是本人的作业 答案一定要短一些 我在百度搜的都很长 1[语文科目]
李忱《瀑布联句》诗歌鉴赏 作者:瀑布联句 香严閒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素娴诗文,曾书瀑布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云云,以赋壮怀.他的诗就是由这一首唐诗改易数字而成.此诗中瀑布形 象充分人格化,写得有气魄,为冯云山激赏不是偶然的.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近看巨大的瀑布,砅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此诗的作者是一位皇帝和一位僧侣.据《庚溪诗话》,“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按:据《佛祖统纪》应为香严閒禅师.因宣宗上庐山时黄檗在海昌,不可能联句)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以下联句从略)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可见,禅师作前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用意;宣宗续后两句,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受到鼓舞,故也竟能为农民革命领袖冯云山所喜爱.艺术形象往往大于作者思想,这也是一个显例.
问题4:请就唐朝李枕的瀑布诗中塑造的“瀑布”众人以艺术形象写一段赏析文字[语文科目]
溪涧岂能留的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泉水在岩壑中奔流,会遇到重重阻挠,山石、枯枝等仿佛都在劝它留步.然而,在小小溪涧中回旋,并非它的终极目标,它的心向往着波涛澎湃的大海.于是,瀑布继续开辟前程,一路高歌,直奔心中的目标——浩瀚的海洋.“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十分形象,富有激情,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一个“归”字,则描绘出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读来令人激奋.
问题5:卢梭《瀑布》这幅画,为什么叫“瀑布”呢?还有帮忙赏析、分析一下画.[语文科目]
卢梭喜欢描绘异国风情的热带丛林,画面的色调明快,有奇特的形与色的秩序,光线神秘宁静,包容有抽像时空的过去丶现在和未来,画面的构成具有一种梦幻的气息,有一种完整的旋律感.它所描绘的情景使人觉得既异样又自然.
卢梭《瀑布》这幅画的远方有一个小喷泉或瀑布所以得名!
《瀑布》这幅画画风朴实自然,坦率真诚丶天真温和丶童心未泯.卢梭是用心灵在作画的,他的画不是视觉的意象,不属於真实的物质世界,而是他在头脑中重新建构的私密场景.
在丛林中,树木丶花朵丶叶子丶果实各自具有特色,人和动物隐约其中,动物看上去有人的灵性,人看上去又像动物,植物也富有生命力,像活的似的自然存在.
这幅画充满了生机,
小喷泉丶茂密的丶占满了画面的森林,奇异的花果,富有灵性的可爱动物,神秘的人,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丛林奇景,深深地吸引着观者的目光,引起人们对热带丛林的无限遐想.
这像梦想一样愉快丶透明丶虚幻的热带丛林涉及了人类的存在丶自然的奥秘丶人与自然的关系.
卢梭展示了生命中最神奇丶最隐秘丶最难以捉摸的梦幻般的东西.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