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52ij作业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国地理杂志_谁有“中国地理”或者关于地理杂志的摘抄呀?要500字以上”,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水 土 忧 思 录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努力,中国已经成功进入小康社会,告别了一穷二白的日子,我们沉浸在经济发展的喜悦之中,但有多少人知道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而且在范围上由早先的局部问题越来越变成了一个全国性问题? 早在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大会的基调报告即《只有一个地球》,将全人类共同拯救地球生态系统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而我们远还没意识到环境问题对我们的威胁.
我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大西北开发战略的时候,沙漠化的黄龙正以惊人的速度掠食着大西北,我们却对此束手无策.君不见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已被黄沙吞没了;一千多年前丰美无比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不见了;曾经是中亚地区最大水域之一的罗布泊,在20 世纪还是一个大湖,现在已经可怜地干涸了;新疆的博斯腾湖原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吞吐淡水湖,但因水源枯竭,现在已逐渐变成了咸水湖;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由于每年有2000多万吨的泥沙流入,湖底逐年增高,面积已逐渐缩小;这几年来,北方的地区已多次受到严重的“沙尘暴”的袭击,损失惨重……….让大家看看我搜集的有关数据:
1、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可做耕地的并不多,有约三分之一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属无法利用的土地.
2、降水分布不均,我国西北部地区,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国土面积55%的东南部降水则在400-1600毫米;耕地占38%的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占径流量82%,而占耕地40% 的黄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径流量只占6.6%.
3、草原严重退化,1982年统计,各种草地面积为55.5亿亩.草场面积退化率70年 代为15%,80年代中期为30%;草原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50%,有的下降达70%.
4、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总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总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流失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占79% ;黄每年通过三门峡的泥沙量,解放初为13亿吨,现在为16亿吨.长江每年通过宜昌下泄的泥沙量已达6亿吨.内河航运里程由于泥沙淤积,由60年代初的17.2万公里减到10万公里.由于水土流失,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00多万吨 化肥.
5、土地沙漠化.目前沙化土地面积达33.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荒 漠),近一个世纪形成的约5.6万平方公 里,占16.7%;潜在沙化的约5.8万平方公里,占47.4%.
6、耕地资源减少,1957至1980年间,由于基本建设、农房建设等原因,共占用耕地333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47万公顷,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福建省的总耕地面积.23年间开荒增补2133万公顷,净减1200万公顷.1978-1985年,耕地面积减少168.5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24万公顷,85年以后耕地面积加速减少,每年平均达30万公顷.此外耕地退化严重,北方约有盐碱地1亿亩,南方水田盐碱化面 积占水田总面积的20-40%;遭受工业污染的土地已超过800万公顷.
7、水资源短缺.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属缺水地区,中国属贫水国,人均占有水资源约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4位.另一方面,水污染相当严重.全国1992年统计每年排污水量达366亿吨,工业废水234亿吨,占65%;预计到2000年, 污水排放量将达800亿立方米,污染物质由1985年的9万吨将增加到25万吨.
8、森林面积减少.根据近20年的统计,全国国有森林面积减少了23.1%,森林蓄积量下降22%,可采伐蓄积量减少一半.……每年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基本建设、开采矿山等被侵 占的森林面积近50万公顷.被称为我国第二大林区的西南金沙江流域,由于30多年来过度砍伐、破坏以及森林自然灾害,森林覆盖率已由40%下降到14%,个别支流下降至9%.目前四川省森林覆盖率在10%以下的县有77个,在5%以下的有58个;云南省华坪县由于过度砍伐,忽视育林,已出现2万多公顷光山秃岭,毁林开荒导致省会昆明森林植被大面积消失,覆盖率由解放初的50%下降到现在的24%.看了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痛心疾首.
黄河,见证了传统中国的生态衰落.文明均生长于大河流域,哪里有水,文明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黄河流域,远古时期原来是林木茂密,周代时,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3%,水草丰富,气候温湿,土地肥沃.但历经几千年的农业开垦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坏之后,直接的后果是水土流失.大雨冲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贫瘠; 大雨接着将泥沙冲进江河,使江河湖泊发生淤积.淤积了的江河在暴雨季节不能畅通,于是引起水灾.水灾毁坏更多的良田,终于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气候干燥,土地贫脊的现状.于是该地域文明,开始衰落,发源于尼罗河的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均由于在母亲河的上游滥砍滥伐森林、无休止的垦耕、过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沦为今日的贫瘠之地.两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没在漫漫黄沙之中,黄河文明也不例外.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 成为悬河.黄河泛滥成为历朝历代头痛的大事,黄河真正成为一条害河.而长江目前每年向东海输入的泥沙已达5亿吨,输沙量相当于黄河的1/3,有人预言,长江将成为第而条黄河,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一个生态过于脆弱的国度,中国实在是经不起严重破坏水土的折腾.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国 土,正是传统中国遗留下来的.尽管中国政府下了很大的决心搞环保,环保部门十分努力的工作,但总的环境状况依然是:“局部有所控制,总体还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 比较其他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对环境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表现得极为开明和积极.但是,各级政府的执行情况却远不是那么理想,这是导致上述环境状 况不断恶化的根本原因.这个情况不独对于环保如此,有许多法律、法规、政策、条令的实施都有打折扣的问题.令不行,禁不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需要进一步问的是,地方领导为什么会出现对环保法规执行不力的现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对环境破坏的危害认识不足、环境法制观念不强.但在许多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对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也并不是不懂环境法规,而是知法 犯法,何以故?利益二字在作怪.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经济短期行为),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地方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公共利益,只管经济增长,不管环境污染,将生态恶化的后果转嫁给社会和后代.比如在一些林业管理 部门艰难地用新植的小树完全森林覆盖率增长指标的同时,另一些单位却组织砍伐 生态意义重大的原始森林以完成“创收”任务!这种令人困惑的“一手保护,另一 只手破坏”的宏观“分工”格局正是我国生态与资源形势在不断治理中不断恶化的原因.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搞的依然是“ 先发展后环保,先污染后治理”.
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了,我们当然应该想一想,曾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不是能够在环境方面对世界和全人类有更大的贡献?在现今工业化目标不变的情况下,究竟能否走出水土破坏的阴影?有绿色意识的各界人士实际上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决不能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然而问题在于,新的有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老路的道路应如何走,现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算得上是一条新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意思就是说,发展还是要发展,但别没有后劲,从现在开始就要维护将来发展的可能性,不要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别让我们的后代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关注环境,大力恢复我国的生态稳定,绿色中国的道路,需要我们起步探索.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大声呼吁:让我们共同关注环境,保护好水土,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国地理》的摘录怎么写呀!还是三篇
在《地理中国》的视频中,一边看视频便可以进行记录,开篇记录题目,后在视频中记录知识点即可,最后总结感想,一般感想都可以采用主持人的结语.
问题2:地理中国的摘录[语文科目]
对于“天府”这个概念,有些含义是我们知道的,并能意识到;有些是知道但意识不到,经过分析,是可以浮现出来的.推而广之,就我们头脑中的知识而言,我们知道的比意识到的多得多.没意识到的更深刻,因为它可能反映了我们所属文化的一些深层次东西.
人们把“天府”与“物华天宝、安居乐业”联系起来.叫做 “天府”的地方应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这些都是我们能意识到的.
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常识,但是只要查找一些书籍辞典也能掌握,这也不是我所说的我们意识不到的那部分“天府”的含义.比如:一般人都以为“天府之国”是专指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其实不然.在历史上,所谓“天府之国”或“天府”这样的称号,在中国的版图上曾经赋予至少7个地方.比如:最早是西安所在的关中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而后太原所在的汾河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太湖平原在唐以后被称为“天府之国”;北京所处的河北北部也曾戴上“天府”的桂冠.宋以后,福建的福州地区所在地闽中丘陵地区亦获得了“天府”的称号.清以后,满族人的发祥龙兴之地沈阳地区也被赋予了“天府”的称号.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历史上的天府,就会发现天府并不仅仅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的富饶之地,那些大平原,譬如东北大平原、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虽然都是沃野粮仓,但我们的先人并不把这些地方称之为“天府”.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把“天府”的称号送给这些大平原?回答这个问题,就开始接触到了“天府”这个概念中难以被清晰地意识到的那部分含义.
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天府原来是中国人心里的秘密它隐含了中国人关于风水的理念,是中国人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把天府看作是中国人关于风水宝地的放大版.中国人的风水宝地是这样一种模式:依山面水,俯临平原,左右护山怀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简单地说,中国人的所谓风水宝地,不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也不是凸起的高地,而是三面围合的山间盆地.
而且据俞先生分析,中国人风水这种模式的形成,深受“关中盆地”地形的影响,因为我们汉民族的文化成型期周、秦、汉、唐的核心区就在关中盆地.而更有意思的是“关中盆地”又是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这是“天府”这个概念的滥觞.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将这种三面围合、一面开阔的地方作为理想的居住之地?主要原因还是认为这样的环境有安全感.三面环山,一面开阔,就意味着三面已经有山作为屏障来拱卫,只有一面临敌,这对于防守而言,的确是一种理想的地形.将这种观念扩展,将这种地形扩大,风水就变成了天府.
说到这里,我们又引出了“天府”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含义:天府是安全之地.
关中盆地、四川盆地之所以被称之为天府,很重要的是先人认识到这里是安全的.
像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的诸多大平原和东北大平原,古时候往往是群雄逐鹿之地,不是天府.
如果我们找来一张地势图察看,我们就会发现古时候被称为天府的7个地方都不是大平原,都有山可依傍.
安全不仅仅是指能承受攻击,抵抗入侵.安全也有无危险,安然、安定、安详之意.
更深层的安全,是粮食或食品的安全.一切荣华富贵,一切高楼大厦,一切现代化的工业产品,皆可舍弃,唯独吃的,不可舍弃.所以说“无粮不稳”,一个没有天府的国家,是不稳的.
如果我们对“天府”这个词,进行一番词源探索,或许更能帮助我们寻找出天府的隐含之义.
“天”,会意字.一个人头上顶着一片东西天空,引申义为天然而非人工.
“府”,形声字.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付声.广既然表意,府的含义应在广中.“广”,原读yǎn ,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很像房墙和屋顶,其含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引申义:宽大的房屋.《说文》段玉裁注:无四壁而上有大覆盖,其所通者宏远矣,是曰广.
天府,意为天然的府库.从词源来看,所谓天府者,天地似屋也.
安全的“安”字,是一个会意字.“女”在屋宇下,就意味着安全无危险.天地似屋,首先给人的就是安全感.从这个角度,也验证了天府是给人以安全感的地方.
天府,天地似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天府虽是天然府库,但并不排斥人的作为.人的作为只是弥补天的不尽人意处.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旱涝之灾.但人的作为并不想控制天.比如最早的天府关中盆地,如果没有人的作为,也难以成为丰衣足食、生活无忧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在关中修建的郑国渠,就是选取泾河流经的地势高亢处,开渠引水,通过网状的渠道系统,让部分泾河水自流灌溉关中大地的.
成都平原在都江堰未修之前,还不是天府.都江堰建成之后,《华阳国志》卷三《蜀志》称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郑国渠、都江堰都是让河水自由地流淌,浇灌田地似乎是河水在流淌之时顺便而为.而现在建在泾河和岷江之上的一座座水电站是强迫河水进入它们的囊中.
天府还是以天为主.它主要的产品是粮食、瓜果菜蔬及其他农副产品.今日太湖平原、闽中一带这些昔日的天府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已经工厂林立,成为了世界的加工厂,还能称它们为天府吗?
天府,天地似屋.意为我们的先人把大地当席,以天空为屋顶,天地之间皆是我家也.但是今天,那些为了所谓的财富和发达,为了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为了少数人当官或者成为亿万富翁的美梦,不惜把蓝天染黑,把空气变浊;那些向蓝盈盈的河水、湖水中排放废水、污水,让水中的鱼虾绝迹;那些用黑水、化学水、重金属含量很高的水,浇灌万顷良田,把土地也污染了的地方,即使过去号为天府,今天它们还能保持天府的桂冠吗?
天府最深层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层含义是简单的生活,内心的愉悦.
昔日的东方天府,今日变成了西方的工厂,“桃花源”成了“专业镇”发达了,富裕了,但代价呢?
今天我们的版图上还有多少地方能够让我们以“天地为屋”呢?
问题3:求中国国家地理摘录
你是指中国国家地理中的优秀文章吧.恰好我这里有好多,我也是国家地理的忠实读者,平时也有及时摘录优秀文章的习惯,现把我摘录的向你呈上.内容挺大,以附件呈上.
问题4:摘录3条与地理有关的新闻
1、2013年初,中国各地雾霭天气,Pm2.5
北京大雾污染重
根据北京市气象台的实况监测,10日8时许,北京市大部分地区雾气弥漫,能见度较差,其中,东部和南部地区出现大雾,局地能见度不足200米.气象专家表示,10日上午大雾天气将持续,截至10时,北京的风力只有1级,天气静稳,只有待预报中的3、4级北风入境发挥作用后,北京地区能见度才能明显好转.北京市环保局“北京环境监测”认证微博10日8时发布消息称,受大雾影响,10日凌晨开始城六区、东南和西南部地区各站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快速增长,单站最高小时浓度在每立方米300微克到560微克之间;此次过程东北和西北地区各站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可吸入颗粒物最高小时浓度在每立方米30微克到80微克之间.预计随着新一股冷空气到来,空气质量将明显转好.
2、
内蒙呼伦贝尔极端严寒天气将持续到2012年,受贝加尔湖强冷空气的影响,极度极端严寒天气.
3、
塔里木盆地出现罕见雾凇”景观
在新疆南部的阿拉尔市至沙雅县长达200多公里的地域内都看到,塔里木河两岸的雾凇已形成一条白色的长带,在沙漠中向远处延伸.遍地黄色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几天一下子像戴上了白色“围巾”,尽显沙漠植被的“雾凇”奇观.塔河两岸的胡杨、红柳凝霜挂雪,如白菊怒放,沿塔里木河两岸的各县市区内也是玉树琼枝,美不胜收,给冬日的小城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雾凇美景.
问题5:摘录5调地理新闻,形成5篇地理评论…快上学了…
现在的题目怎么这么变态啊.随便找了一个:
新闻:芝加哥大学的遗传学家安娜·迪里恩佐今天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称,在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生活的人更可能有一种汗腺基因变体,帮助他们更有效地降低体温.
理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基因,再自己编一下.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