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生物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鳇鱼_中华鲟生活在哪个流域?[生物]”,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长江流域_______________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远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华鲟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属硬骨鱼类鲟形目.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一直延续至今,生活于我国长江流域,别处未见,真可谓“活化石”.
中华鲟系我国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吻长,口腹位,歪尾.这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11 月间,由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每年秋季,当中华鲟溯江生殖洄游时,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较大数量的中华鲟,故有“长江鱼王”之称.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公斤,雌的130—250公斤,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 500公斤.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因为长江水流较急,在动荡的水浪中进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这就淘汰了一批鱼卵.受精卵在孵化过程中,或遇上食肉鱼类和其它敌害,或“惊涛拍岸”,又要损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鱼,“大鱼吃小鱼”,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此“三下五去二”,下的鱼籽虽多,能“成鱼长大”而传宗接代的却不多.实际上,这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生殖适应的结果.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子损失大的种类,下子则多;反之,则少.这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那些下子少、损失又大的种类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了.
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但却摄食“斯文”,只以浮游生物、植物碎屑为主食,偶而吞食小鱼、小虾.据统计,长江上游每年可产中华鲟2、3万公斤.但近年来捕捞过多,加之此鱼繁殖率低、成熟期长(10年左右),其种群数量已日趋减少.为使这种我国特产的“活化石”免遭灭顶之灾,有关部门已把中华鲟列为保护对象.但有些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譬如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以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身.如何解决坝区的鱼道问题,已迫在眉睫.可喜的是,据悉,有关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放流工作已试验成功.如若通过具体实践,使中华鲟能在淡水中定居并繁衍后代,那就更有现实意义了.
我国曾在辽宁北票晚侏罗世(距今1亿4千万年前)地层中发现过鲟类化石,名北票鲟.这种鲟只在两体侧有一行侧线鳞,其它体表裸露,与中华鲟体披五行鳞者不同.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鱼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由于举世闻名的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拦断了中华鲟产卵洄游通道.为了不使人类的生产建设影响鱼类的生存,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采纳鱼类专家的建议,指定国家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救护中华鲟的专业机构--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投放中华鲟规格幼鲟30万尾以上.自1984年第一次人工繁殖以来,已累计向长江投入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幼鲟444万尾,放流大规格的胭脂鱼种6500尾.
葛洲坝中华鲟研究所在以保护中华鲟为首要宗旨的同时,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多种经营,1993年正式建立并对外开放了中华鲟园.中华鲟园地处湖北省宜昌县小溪塔集锦路河心岛上,占地面积189亩.鲟园地理位置优越,机场、火车站、港口等近在咫尺.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华鲟在哪个生活地区?[生物科目]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1.4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现在世界上的鲟鱼类共有25种,它们集中分布于北半球.在我国有9种:黑龙江有鳇和施氏鲟,图门江有库页岛鲟,新疆额尔齐斯河有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伊犁河有裸体鲟,而达氏鲟和白鲟定居在长江淡水中,中华鲟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近代分布于近海及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河.目前黄河、钱塘江均已绝迹,闽江口偶尔可见,珠江数量极少,仅长江的现存量较大.国外朝鲜西南部和日本九州西部有记载.
问题2:中华鲟的生活习性
中华鲟是一种非常古老而罕见的鱼类,生活在长江水域,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虽然采取了许多保护措施,但它们的生存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中华鲟的生态习性
1、地理分布
中华鲟是鲟形目中在地球上分布最南端的种类.它主要生活在亚洲东部沿海的大陆架水域,如在辽宁海洋岛、山东石岛、舟山、台湾基隆、海南岛东侧万宁县近海、韩国汉江口及南端丽水附近以及日本九州岛西侧等都曾捕到过中华鲟.产卵洄游期主要进入长江干流,西江、闽江也有进入,但数量较少;溯长江可达金沙江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仅能到达长江中游的宜昌.沿珠江可达广西浔江、柳江等.三四十年代黄河、钱塘江也曾有过报道,但现已多年未见.
2、生活习性
(1)水温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2)含氧量
中华鲟对溶氧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当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时,中华鲟的食欲就下降;当溶氧量继续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时,中华鲟摄食量迅速减少,甚至停止摄食,严重者发生活动迟缓、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变幅大的肥水,不应作为培育中华鲟仔、幼鱼的水源.
(3)pH
中华鲟适宜于在pH为7.0~8.0的弱碱性水中生活.当pH下降时,就意味着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这对于要求较高溶氧量的中华鲟不利;当pH过高时,会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对于养殖中华鲟也不利.
(4)盐度
中华鲟为广盐性鱼类,耐盐度范围较广,在自然条件下,往来于咸水与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里生长.
(5)光照强度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6)底质
仔、幼鲟对底质的要求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无污染;成鲟对底质的要求不很严格,泥沙底质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在仔、幼鲟培育阶段,透明度应控制在40~60厘米为好,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和加强日常管理;在成鲟饲养阶段,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即可满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养殖池中的有机物质分解而来.中华鲟长期生活在氨氮较高的水中,会出现活力减退、生长不良、引起烂鳃等病症,甚至导致大批死亡.对于仔、幼鲟,氨氮最好不超过0.2毫克/L.
(9)水流
中华鲟仔、幼鱼,没有明显的溯水上游的习性,较喜欢集中在流水口.面积为3~10米2的养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为宜.
3、洄游习性
(1)生殖洄游
生殖群体的溯河洄游 生活在海洋中性腺为Ⅲ期初的中华鲟,在夏末秋初进入长江,上溯到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直到第二年的10~11月性腺才发育至Ⅳ期.在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中华鲟的生殖群体,也能在坝下江段发育成熟,并形成新的产卵场.
亲鱼产卵后的降河洄游 产卵后的亲鲟,将很快降河入海,性腺退回到Ⅱ期.
(2)幼鲟的降河洄游
中华鲟属于秋季产卵的鱼类,在葛洲坝下产卵场产卵时间为每年的10—11月,仔鲟大约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开始降河,到第二年的5月中、下旬到达河口,历时180天左右,降河里程为1893公里;幼鲟在6月集中进入河口咸淡水区,以后逐步向深水和高盐度地区过渡,9月以后绝大部分离开河口,进入东海大陆架海域.
4、食性
(1)摄食种类
中华鲟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偏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幼鱼期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为水蚤类,也可摄食小型虾、蟹、蚬类;成鲟在海洋中主要摄食底栖鱼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亲鲟一般停食.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仔鱼在全长3.05±0.07厘米时开始摄食,主要摄食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幼鲟以水生寡毛类(水丝蚓、颤蚓、尾鳃蚓等),枝角类(蚤状溞、隆线溞等),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和虾类等为主食;成鲟则主要摄食各种饲料鱼块(如鲫鱼、罗非鱼、鲢鱼和草鱼等).从1989年起,中华鲟研究所就开展了对中华鲟配合饲料的科学研究工作,为大规模人工养殖中华鲟开辟了广阔的饲料来源.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均能摄食配合饲料.从目前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来看,稚鲟的开口饲料,以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比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培育的效果要好;而对于幼鲟和成鲟采说,以投喂配合饲料比投喂天然饵料(水蚯蚓)养殖的效果更好.
(2)摄食方式
中华鲟身体的形态结构,是属于典型的底栖鱼类.口腹位,觅食时不是直接追捕食物,而是慢慢探索食物,凭借吻端和唇之间的触须感知食物后,再把伸缩度很大的口,伸长呈圆筒状,把食物吸入口中,其捕食方式属吸吮型.但梁旭方(1996)则认为,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是电觉器官,在中华鲟觅食活动中起作用,而中华鲟触须味觉在觅食中作用不大,即中华鲟依靠电觉觅食.
问题3:中华鲟生活在哪[语文科目]
长江里吧,好像是
问题4:我想问一下中华鲟这种鱼生活在什么地方?这是初三上册生物书上的题 不只这一个问题 还有为什么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为什么中华鲟被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以及我国对它采取了哪些保[生物科目]
中华鲟,又称鳇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于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口下位,成一横列,口的前方长有短须.眼细小,眼后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尾鳍歪形,上叶特别发达.中华鲟鱼,属世界27种鲟鱼之冠,它个体硕大,形态威武,长可达4米多,体重逾千斤.
中华鲟生理结构特殊,既有古老软脊鱼的特征,又有现代诸多硬骨鱼的特征.形近鲨鱼,鳞片呈大形骨板状;鱼头为尖状,口在颌下.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长江中的瑰宝!
鲟鱼类的祖先在地球上已有1.4亿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长江葛洲坝水电站的建设,使此鱼在长江失去了产卵繁殖的场所.为使中华鲟鱼保存下来,我国投资兴建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机构,并获得成功.
问题5:中华鲟生活在那?
中华鲟是典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由回来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