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生物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_请历史高手说一下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以下七道题目![生物]”,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1933年山顶洞遗址发掘现场 贾兰坡摄
洞穴和年代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体质特征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
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象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于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
其他回答
1.从猿到人的过渡。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的明显进步是已掌握石器的磨光和钻孔技术
3.D
4.C
5..《韩非子》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主要说明了人民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查了很多地方都是这样说的,题目是不是有问题啊)
6.??题目不全
7.年代为...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请历史高手说一下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以下七道题目!1.从古猿到人的转度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的是?2.与北京人相比,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的明显进步是?3.下列哪顶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生物科目]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
山顶洞人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1930年发现,1933~1934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进行发掘.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饰物,并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距今18865±420年.
1933年山顶洞遗址发掘现场 贾兰坡摄
洞穴和年代 山顶洞分为洞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部分.洞口向北,高约4米,下宽约5米.上室在洞穴的东半部,南北宽约8米,东西长约14米.在地面的中间发现一堆灰烬,底部的石钟乳层面和洞壁的一部分被烧炙,说明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在上室文化层中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在洞穴的西半部稍低处,深约8米.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下窨在下室深处,是一条南北长3米、东西宽约1米的裂隙.发现了许多完整的动物骨架,推测它们是在人类入居以前,偶然坠入这个天然“陷阱”之中的.
在山顶洞堆积中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共54种,其中哺乳动物有48种,大多数属华东、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现生种,绝灭动物只有洞熊、最后斑鬣狗和鸵鸟3种,仅占动物总数的12.1%.由此表明山顶洞是晚更新世末的洞穴遗址.
体质特征和种族 山顶洞的人类化石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由头骨缝的愈合程度和牙齿的生长情况看,其中5个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壮年和超过60岁的老人,1个是少年,1个是5岁的小孩,1个为婴儿.
山顶洞人的体质已很进步.头骨的最宽处在顶结节附近,牙齿较小,齿冠较高,下颌前内曲极为明显,下颏突出,脑量已达1300~1500毫升.这些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
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德国体质人类学家魏敦瑞曾认为老年男性头骨的测量指数很象西欧的化石智人,如克罗马农人,但根据形态观察,又可确定是原始的蒙古人种.女性头骨之一属于美拉尼西亚人类型;另一具则属于爱斯基摩人类型.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组成了一个家庭.中国古人类学者的研究认为,老年男性头骨几乎所有的面骨测量指数都和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相近,而远于西欧的化石智人.从形态方面观察,头骨的许多特征,如鼻骨较窄,有鼻前窝、颧骨突出并且较直,以及有下颌圆枕等,都属于蒙古人种的特征.女性头骨之一,由于人工变形,不能作分析种族的正常依据.但其面骨部分的主要测量数值和指数,都接近现代的或化石的蒙古人种,其相似程度大于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相似的程度.所有的形态特征也都更接近于蒙古人种.另一具女性头骨的测量结果表明,她是与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和中国人有密切联系的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她比以上两具头骨具有更为显著的蒙古人种的典型形态特征.
山顶洞人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但个体之间尚有一些差别,表明当时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一些形态细节尚未充分形成.但有的学者认为,种族形成的时代比山顶洞人要早得多
问题2:中国历史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史实有哪些?为什么土地问题如此重要?[历史科目]
中国古代的土地问题
1.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有:
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
③王莽实行王田制;
④曹魏实行屯田制;
⑤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⑥清实行更名田.
2.古代重农抑商政策
3.古代的赋税制度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如西汉的编户制度、北魏的租调制、隋唐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以货币为征收方式的赋税制度,如募役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4.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依据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社会矛盾的变化,制定了符合当时实际的土地政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①1931年,中共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路线.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何保证农民利益,是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而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解决好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
问题3: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史科目]
一、奴隶社会
土地公有制为原始社会,周王土地公有制即井田制→国君交纳贡赋制、派兵打仗.
二、封建社会
1.战国
确立土地私有→奖励军功,促进新兴地主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变法.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如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cui)征”和鲁国的“初税亩”,都属于这一情况.
2.秦朝
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税(地租)、按户籍征发赋、役(兵役和杂役)
3.汉朝
确立土地私有→按亩纳租税(少)、按人丁负担赋、役(重),基本上是以税人为主,人身控制严格. 其间有一次不成功的王莽改制,他仿照古代井田制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4.北魏到隋唐时期(孝文帝改革——780年)
封建土地国有制→以人丁为主负担均田制、租庸调制(庸在隋出现,唐朝取消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府兵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是三位一体. 由于土地私有制→地主追求土地的欲望增强,地主进行土地兼并→国有土地大量流失造成土地地主私有的既成事实(均田制彻底崩溃,租庸调制无法实施)→780年实行两税法(户税和地税、时间固定、人身控制松弛).→法律上推动封建的土地私有大量出现,地主在大规模的庄园中实行分工合作的劳动,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两税法实际上是在国家承认地主土地兼并的前提下,依据土地资产向地主征税,性质上属于地主利益的再分配,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北宋王安石变法之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是对“庸”的继承和发展,即使地主和官僚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是对两税法税地的继承.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贫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些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6.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将田赋、徭役、杂役分摊在田亩上,即役归于地、量地计丁、计亩征收、折银征收.说明了封建国家重视土地的程度已经大大超过了重视人口.而折银征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7.清朝的摊丁入亩
雍正帝在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为固定丁数的基础上,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彻底解决就丁、田并征的双轨制征税形式,从而完成了自唐代两税法以来我国封建赋役制改革——并役于赋、人头税归于土地税的历史进程.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阶级矛盾暂时得到了缓和,促进康乾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促进了我国人口增长.
问题4: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遗址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古人类的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1929年我国在周口店首次发现北京猿人,1950年后,重要的直立人化石有1963年发现的距今65万年或110-115万年的蓝田猿人和1980年发现的距今19-15万年的和县人.1965年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的两枚牙齿化石,元谋猿人被认为是我过最早的直立人(但也有认为50-60万年).中国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1954年在山西丁村发现的三枚牙齿.之后有1978年陕西发现的比较完整的大荔人和1984年在辽宁发现的金牛山人.晚期智人比较重要的有1958年广西发现的柳江人,1951年四川发现的资阳人等等.它们已经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和美洲等地的早期人类可能有联系,柳江人与东南亚的一些晚期智人接近.
问题5:中国历史上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有哪些?
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细项如下:
【置制三司条例司】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是王安石推动变法第一个设立之机构,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
理财(富国)之法:
【方田均税法】
熙宁四年(1071年)八月由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均输法】
均输法此法已久,早在西汉桑弘羊时试行,唐代以后各郡置均输官,达到“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熙宁二年七月,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的消费,又要避免商人屯积,在淮、浙、江、湖六路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待上令”的原则,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意在省劳费、去重敛,减少人民的负担.
【青苗法】
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 (青苗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农田水利法】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用工的材料由当地居民照每户等高下分派.只要是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如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
【市易法】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
【募役法】
又称“免役法”,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
强兵之法:
【保甲法】
熙宁三年(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军费.
【裁兵法】
整顿厢军及禁军: 一、 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 二、 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将兵法】
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以提高军队素质.
【保马法】
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政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
【军器监法】
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八月广设军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取士之法:
【太学三舍法】
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
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据说,李悝是孔子弟子卜子夏的学生.李悝在任相期间,得到国君的信任和同僚的支持,在政治、经济各个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
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一,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对于那些国家没有贡献,完全依靠父祖辈的爵禄享有特权的人,剥夺其官职和俸禄,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因此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确实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提倡在一块土地上杂种各种粮食作物,要求农户在住宅周围栽树种桑,充分利用空闲地扩大农户农副业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第四,实行“平籴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食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出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第五,任用吴起改革军制,精选武士.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李悝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变法同时开起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又名维新变法,其高潮则为百日维新, 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主张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近代化道路.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变法内容
1.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3.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4.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商鞅变法
【变法主要内容】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王莽改制
王莽当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王莽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公元9) ,针对当时的土地和奴婢问题 ,诏令宣布:天下的土地 ,一律改称王田 ;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男口不足8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亩)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有敢违抗者 ,流放四夷.由于地主官僚的反对,四年,王莽不得不取消这一诏令,宣布王田皆可买卖;犯买卖奴婢罪者也不予处治.这一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尝试失败.王莽要推行的所谓“井田圣法”,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不仅没有解放奴婢,而且把占有奴婢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实质上是复古倒退的改革.
始建国二年,王莽下诏实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 、邯郸 、临淄 、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5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 ;同时控制名山大泽,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然而,王莽无力控制用来推行五均六筦的大商贾,这些人乘传巡行 ,与郡县通同作弊 ,盘剥人民 ,损公肥私,与王莽的初衷背道而驰.
王莽实行了多次币制改革,居摄二年(公元7),王莽曾加铸错刀 、契刀 、大钱等3种钱币 ,与原有的五铢钱同时流通.始建国元年 ,王莽废错刀 、契刀与五铢钱,另作小钱 ,与大钱一值五十者并行,并且颁令禁挟制铜炭,以防盗铸 .二年 ,王莽改作金、银、龟、贝、钱、布,名曰宝货,凡五物(钱、布皆用铜,共为一物)、六名、二十八品.地皇元年(公元20),又尽废旧币,改行货布、货泉二品.货币不合理的变革,引起了经济混乱,加速了王莽政权财政的崩溃和人民的破产,此项法令民愤最大.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还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如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太守为大尹,县令长为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他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竞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这些改革不仅不能解决社会矛盾,反而使社会矛盾加剧.贫苦农民一旦触犯了“新法”,就要被罚为官奴婢.因犯禁被捕,押解长安去服劳役的人一次竟达10万之多.在王莽当政期间,还挑起了对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大量征发徭役和物资,使人民更陷入悲惨境地.王莽却用搜刮来的民财肆意挥霍,大兴土木,修建庙宇.他还托言古时皇帝纳120女致神仙,将民间女子大批选入宫中,供其淫乐.
王莽改制引起社会混乱,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更始元年(公元23),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统治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进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后执政和孝文帝执政两个时期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北魏的统治权,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北魏政权摆脱危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