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竺可桢简介_竺可桢简介80字[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竺可桢的简介今天学了竺可桢的一篇课文,他的事情和文学作品我都你了解.郁闷![语文科目]
一丝不苟——座右铭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做人原则、求是精神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处世原则
竺可桢(1890—1974),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
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斯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1949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童多个层面.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1959年,竺可桢先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篇是《向沙漠进军》.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据宁夏的同志回忆,1959年六七月间,竺可桢沿包兰铁路,到内蒙古、宁夏、甘肃三省、区视察.宁夏的风沙危害是他的考察重点之一.他到灵武、盐池一线调查,考察了灵武白芨滩防沙林场和沙坡头治沙试验站.沿途所见,流沙覆盖路面,威胁农田、水渠、公路和城镇.黄河沿岸的大沙丘,沙泻入水,增大了黄河的输沙量.竺可桢指出,起沙的人为因素是不合理的砍伐森林,破坏草地,过度开垦、放牧和打柴.治沙,首先要树立信心,保护现有草皮和林带.他说:“干旱地区的雨量虽然少,但是要造林种草是完全可能的,有的地方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可以利用.”沙坡头试验站是在竺可桢的倡导下建立的,3年内引种成功12种植物,固定了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一座7公里长的沙丘,作出了很好的成绩.
1963年,竺可桢上半年到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热带地区进行了考察,下半年又去宁夏中卫沙坡头、营盘水等地视察治沙工作.
1965年8月,竺可桢放弃到北戴河海滨休养的机会,到甘肃河西走廊考察农业区划工作,并进行大黑河荒地资源的调查工作.12日,他在途中看见居民滥伐红柳,很感痛心,与同行人员说,这是造成戈壁的重要因素:割去红柳,沙被吹来,便成了戈壁.当天他就向甘肃省科委提出严禁砍伐红柳的建议.
竺可桢领导了黄河中游地区、黑龙江、新疆、云南热带生物资源,华南热带生物资源,土壤、盐湖、青海甘肃地区治沙,西部地区南水北调等10个考察队,考察地区占全国面积60%以上,所得资料填补了我国许多方面的空白.他的足迹遍及除西藏与台湾之外的全国各省区.
竺可桢强调,对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抱整体观点、全局观点,要认识自然界的统一性,注意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能按照其本身的特点与国家整体的需要,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否则将引起自然条件的退化.如对于东北和内蒙古草原的开发,竺可桢认为,草地只能作为畜牧区,决不能大面积开垦.否则,肥沃的土壤就要被吹蚀,导致土壤肥力的退化,甚至变为沙荒.他的这些意见,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1972年前后,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中断了20多年的两国交往逐渐恢复,而科学家的来往是其中先行的重要方面.1971年8月著名华人学者杨振宁首先回国省亲、访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会见,也见到阔别多年的师辈与同窗,以及中国科学院领导人.由此开始,众多的美籍华人学者不断回国访问,中国科学院的对外交往开始复苏.竺可桢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际上有相当知名度的学者,又是许多著名华人学者的师长或老朋友、老同事,在这种形势下,他担负了许多接待工作.他们中间有李政道、赵元任、陈省身、任之恭以及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霍奇金爵士、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等.竺可桢向他们介绍建国以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中国科学院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向,探讨双边合作的可能与具体内容.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体制很不健全,一些领导人不便对外,竺可桢与吴有训副院长一起,承担了大量其他人无可替代的工作,为发展当时民间外交和沟通对外科技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问题2: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问题3:怎样写竺可桢的赞美词[语文科目]
竺可桢教育名言
论教育目的
1.大学教育之目的,在于养成一国之领导人材,一方提倡人格教育,一方研讨专门智识,而尤重于锻炼人之思想,使之正大精确,独立不阿,遇事不为习俗所囿,不崇拜偶像,不盲从潮流,惟其能运用一已之思想,此所以曾受真正大学教育者之富于常识也.
2.教育的目的,不但是在改进个人,还要能影响于社会.
3.大学的最大目标是在蕲求真理,要蕲求真理,必得锻炼思想,使人人能辨别真伪是非.
4.大学之最大目标是求真理.这可以说是理知的,但亦可以说是道德的,所以道学问,即是尊德性.
5.一般人以为大学之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得专门之智识与技能,以为将来个人到社会中,从事谋生立业之基础,而为国家着想,则系造就领袖人才,领导群众以发展事业.
6.大学毕业生不当以钱为目的,要当以服务为主旨.
* 论大学办学
7.大学是培养未来各界领袖人才的地方.
8.大学因为包涵万流,所以成其为大.
9.大学之使命有三:其一,希望造就完人.完人必具智仁勇三达德,而涵濡于六艺之中.仁者爱人,故其上者必其有所成仁,而忠恕次之.……其二,学有专长,而于大学中植其基.大学学生对各项基本知识,固应多所明了……其三,养成自己能思想之人,而勿蕲教师逐字释义.
10.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
11.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选,图书仪器等设备和校舍建筑.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12.教育的发达,学风的优良,在人不在屋,所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3.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
14.若是一个大学单从事于零星专门知识的传授,既乏学术研究的空气,又无科学方法的训练,则其学生之思想难收到融会贯通之效.
15.要使大学生能担当得起日后建国的重任,单教他们具有专门技术是不够的.
16.以人民为前提原则之下,大学无疑的应具有学术自由的精神.
17.在大学内通才教育与技术教育,理应并重.
* 论大学精神
18.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一)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19.科学的目标是在求真理.真理所在,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所不释.
20.科学家的态度,应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丝毫不能苟且.
21.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的利害,有了这种科学的精神,然后才能够有科学的存在.
22.科学可以左右一个社会的环境,同时一个社会的环境也可以影响科学的存亡盛衰.
23.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
24.研究科学之目的,固在探求真理,并非专重应用.但应用科学方法,利用厚生,至国家之富强之境,固亦不可忽视.
希望你看了之后可以写出对竺可桢先生赞美的话.
问题4:竺可桢简介[短]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问题5:介绍一下竺可桢的生平.150字左右
竺可桢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和物候学的开拓者,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上虞.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入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觉先行者.2008年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评选中,与袁隆平、茅以升等一起获评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