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吴敬梓简介_吴敬梓心中的读书人形象是什么样的?在《儒林外史》之...[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应该是宋朝的文士.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求文档: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 ,同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语文科目]
孔已己
下面简要分析下范进与孔乙己的形象:
两位作家分别给他们笔下的人物以不同的归宿,各有其用意所在:吴敬梓以范进中举的丑态和其它众人的狂迷,来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鲁迅之所以让孔乙己拖着断腿走向坟墓,而不让他中举,不让他变为丁举人之流的吃人者,为的是无情揭露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度,“爬上去的吃人(如丁举人),爬不上去的被人吃(如孔乙己)”,或者说,要么在福禄中生,要么在困顿中死,孔乙己的死是一个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怒斥整个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这一主题,在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已经有过深刻的反映.
范进和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的性格之中兼有清高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而范进显得猥琐懦弱兼具圆滑世故.在范进的脸谱上,可贴一“丑”字;孔乙己的灵魂深处,渗透出几缕“悲”.两位作家,都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的笔触鞭挞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则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吴敬梓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假丑恶,读来酣畅淋漓;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手法,对病态社会的根源,作了毫不留情的解剖,读来沉郁含蓄.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但作为两个形象,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清高和自卑的比较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高官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2、迂腐和圆滑的对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与之相对的范进却表现出了圆滑的性格,范进的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当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范进明智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这正是范进世故圆滑的表现.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现,也是自抬身份的行为.而从范进的圆滑中可见他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
3、善良和虚伪的对比
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范进的表现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这一性格仍然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元仁子送到嘴里.这恰恰说明他是虚伪的.
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而范进的虚伪则招来了指责.
4、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经的对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这一事实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当下意识的痛苦一旦解脱,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会出现那种疯癫的状态.这说明范进的神经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这与两个人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2: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和鲁迅笔下的什么,同为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急.
孔乙己
问题3:吴敬梓简介急需![语文科目]
中文名称:吴敬梓
又名:字敏轩
性别:男
所属年代:清代
民族:汉族
生卒年:1701—1754
生平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扛衡.
问题4:吴敬梓的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五十四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在吴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长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时间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在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愤慨地看到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加上他个人生活由富而贫,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就很容易察觉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对这种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循形”(旅云《钵山志》卷四).更由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雍正帝、乾隆帝帝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就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30岁移居南京秦淮,直至1754年54岁客死扬州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扛衡.
吴敬梓纪念馆座落在全椒县城以北,原北极阁地址附近,一条宽阔而漂亮的新襄河横卧在面前,一孔大桥跨河跃过,直达纪念馆大门正前方.
吴敬梓纪念馆兴建于1985年10月,1986年底建成.正面有三进仿古建筑,二到三进之间,两边各有两阶厢房,别具一格的走廊使相互之间委曲相连.馆内树秀竹翠,花开四季.整个馆园既有南方园林之秀,又有北方古建之雄.馆里收藏有各种吴敬梓研究资料.
吴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为界可分前后两段.前期,他与小山一样,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买肢塘》)“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减字木兰花》)吴敬梓不像小山一样真正沉醉到情爱之中,而更多地标榜一
种不见容于俗世的生活姿态.不是为游冶而游冶,而是在游冶中体验自由.胡适说,吴氏的家产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觉得,“泥沙一掷金一担”是他有意为之.只有丧失了财产,挣脱了宗族的约束后,他才能以纯粹的心境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棒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45]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华横溢的畸人.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陔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里.”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王冕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头.他处茅屋之远而怀天下苍生,一语道出入股取仕的实质:“这法子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凤四老爹在小说中看似可有可元,实则为一大关键.据考证,凤四老爹的原型为侠客甘凤池.[46]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奏折中这样描述甘凤池:“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谕旨》)对于这样一个叛逆者,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懦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会写字的季遇年,“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去”.“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这样迎着施御史的脸痛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卜独立人格,意气风发.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吴敬梓已悄悄换了一套崭新的价值标准.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
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朋友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与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脸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厂这席话真石破天惊.吴敬梓认识到,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被权力网络所覆盖的儒林中,只有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视的职业,他们却在这职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经济独立.好一个“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辅这样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吴敬梓突破传统的道德评判,揭示出产生“奇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此前无人认识到.
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正如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然而,这种社会心理终究很难养成.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是寂寞的,他笔下的奇人们也是寂寞的.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弹了一会,忽作变徽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读者读到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泪下”了!
【宇慧编后按:此文章原载于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2月版余杰文集《说还是不说》第六辑下篇之《畸人群像》.
问题5:吴敬梓的简介是写的那个吴敬梓,有急用[语文科目]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中功名富贵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作品有《儒林外史》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