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路
打工路上总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这不这次打工路上我就对东北和东北人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04年我在大连的报纸上看到辽宁的全国之最,现今还记得的是铁路网的密度,海岸线的长度,大型、重型企业的力度等。由辽宁推至吉林省、黑龙江省,还有很多全国之最,如汽车工业、电影事业等等,光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就有一大批: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 东北还拥有 大庆油田、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大连造船厂、哈尔滨电站设备制造公司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型骨干企业。
另外,东北三省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分别占全国近一半,商品粮、造船量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汽车产量、钢产量分别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我之所以在这里罗列这么多的数字,毫无别意,只想证明东北不仅仅是大气,简直是豪气。这里的人怎么样呢?不了解的人认为东北人好斗,有点霸气,而我却不以为然。他们平时说话语调平和,尾音微微上扬,有点象唱歌,语速不紧不慢,不浮不躁,较为悦耳。就是吵架也不是声嘶力竭,怒目相向式的,一般很少有人围观。他们吵架形体动作很少,脸部表情变化不大,声音拉长,如歌似的,语言也比较温和,比较理性。因为词语不刺激,矛盾就不易激化,闹剧与悲剧极少发生。我来东北两次,大约有一年时间,从未见过在公共场合激烈争吵的现象。
我曾目睹过两次典型的东北式吵架。一次是在人声嘈杂的四平仁兴市场,一位男士与一位女士相隔 10米相争,两人脸不红气不喘,有一句没一句的,不太像吵架。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多大的事呀,让你这样”,最严重的是偶尔夹几句国骂,不温不火的。因为角度的原因我看不见男士,但女士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倚靠在货架上,懒懒散散的,全没有弓张剑拔之势。周围的人自己做自己的事,有的人瞧几眼完事,既不添油加醋,也不围观劝架,气氛是温吞吞地,语言是温吞吞地,矛盾很快在温吞吞中化解了。
另一次是我找甲方的人办事,正赶上他与人通话,我便静候在旁。他们说着说着口气不对了,电话那边说什么我当然不知道,只听到这边的人拉长了声音说:“你这话可说得不好,你怎么这样说呢?你是共产党员吗?你的觉悟可不太高啊。”听得出来这边的人很生气,但却温文尔雅,连责问对方是不是共产党员的语气、语速都是慢悠悠的,而用共产党员、觉悟不高说事,在其他地方更是久违了。由此可见,东北人并不好斗,相反,他们直爽而不失温和。
在我眼里,东北人还有热情好客的一面。有两件事我记忆犹新。一次是在小摊上买一种当地水果,叫什么名字已忘记了。我不会挑选,旁边买水果的顾客便热心地告诉我方法。因为水果所剩不多,挑选余地不大,她看我挑得少,一边把挑好的水果倒给我一边爽快地说:“这种水果很好吃,难得来我们这儿,多吃点。我们经常吃,都给你吧。”
还有一次是下班后回驻地的路上,看到好多人一手拿红绸一手拿扇子在扭秧歌,我喜欢跳舞,也会扭秧歌,便勇敢地跟在队伍后面扭起来。一大嫂看见了,马上跑过来,把手里的绸子扇子塞到我手里,热情地说:“喜欢跳就常来,没关系的。”这是两件很小的事,不过举手之劳,不必挂齿,而我却铭记在心。缘者何?缘于其中包含善小而为之的大道理,缘于平常心自然流露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如果在推崇物欲、淡薄人情的今天,大家都愿做且做好这类不起眼的小事,相信天空会多一片晴朗,人心会少一分浮躁。
由上可见,东北人是文明的,而文明是由文化和经济共同构建的。从春秋战国始,历经秦、汉至元、明、清,在东北大地上曾出现过几次繁荣。魏晋至隋时期的高句丽,唐时期的渤海国,宋时期的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也先后在东北建立过独立政权。尤其是清入关后,有大批“免死减等”的罪犯被流放到东北各地,人数达十几万人,史称流人。他们带来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兴办汉学,结集诗社,慷慨悲怆,壮怀激烈,为东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满汉交融、多姿多彩的文化格局。
清末民初,东北文化又出现了一股新的热潮,如整理国故、修史、兴办教育等。1926年,张作霖与张学良父子创办的东北大学,以重金招揽名流,使学术声望与关内名牌大学并驾齐驱。建国后,东北是建设与开发的重点,在“全国支援东北”的口号下,大量人才集中到东北,形成了东北雄厚的人才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东北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经济、文化与社会文明互为因果,唇齿相依,追源溯流,可诠释东北人较文明的原因。目下,东北因为大型企业多,转型有困难,导致下岗人员多,经济不太景气。但我相信大东北一定能借助国民经济发展的东风,重整雄风,再创辉煌。通过这次打工路上的思考,我发现走在打工路上只要你不断地多方位思考,不管本身整个东西与你打工相不相关,他对你日后的打工生活还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多重视重视打工路。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有个家境不好的男生,很喜欢周杰伦,于是在自己很多书的第一页都写满了周杰伦的名字。一天,他的父亲翻看了他的书,心疼的对儿子说:“儿子啊,你想买书找爹要钱,虽然家里不富裕,你也不用每本书都找别人借吧?”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