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秦晋肴之战_秦晋肴之战古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这篇古文真的好难理解!
秦晋崤之战《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问题2:求古文秦晋肴之战的部分句子翻译字的解释能写几个就几个、翻译必须的、别给咱扔一大段全文翻译要我自己找= =麻烦我只要部分句子翻译、谢谢文中词的意思管,潜,诸,辞,与,后,胄,以1.劳师[语文科目]
管:管辖权,此处译为“钥匙”.
潜(师):偷偷地(派兵)
诸:之于
辞:谢绝(蹇叔的劝告)
与:加入
后:国君
胄:在原文中没找着.(皋,是国君的名字)
以:全文共14处出现,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处.
1、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
2、恐怕不可以吧?
3、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4、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
5、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
问题3:在线等~~~急~~ !摆脱了!~~1 描写纷繁复杂的战争事件时,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写的从容自如.涉及哪几组矛盾?作者是通过那些场面将这些矛盾有条不紊的组织起来的?2 列表整理文中秦\晋\郑\周\四[语文科目]
,《左传》以很多篇幅描绘出一幕又一幕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古代战争的活剧.《春晋肴之战》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幕.
秦晋之间的这次战役,涉及的矛盾是极为复杂的,这里有秦与郑、秦与晋、秦与滑、秦与周的矛盾;在秦的一方,有出师和反出师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蹇叔的矛盾),有欲胜反败的矛盾(表现为秦穆公与孟明的矛盾);在晋的一方,有主张伐秦与反对伐秦的矛盾(表现为先轸与栾枝的矛盾),有释放秦囚与反对纵囚的矛盾(表现为文嬴、襄公与先轸的矛盾)等.但是,作者在写这矛盾极为复杂纷纭的历史事件时,却走笔从容,做到了简练清晰,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这并非易事,需要很高的技巧.应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归功于作者严密精巧的布局谋篇.
(一)抓住主线,突出主线
能不能把事件的复杂内容记叙得条理清楚,至关重要的是,认识上要抓住事件的主线,写作上要突出事件的主线.所谓事件的主线,就是事件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过程.毛泽东同志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并且指出:“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08、310页)
《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把错综复杂的战事记述得明了有致的原因正是在这里.它抓住了事件的主要矛盾——秦晋之间的矛盾,写出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的生动过程,以此为线,如长藤牵瓜贯穿于始终,把从属的其他矛盾组织进去,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时间的迁移、地点的变换等等都围绕这条主线来安排,形成以中心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而的纵式结构.短短的一千字左右,就把复杂事件记叙得清清楚楚.
《秦晋肴之战》的结构完整、严谨、巧妙.它可以分为五大部分:
文章一开始的序幕部分就抓住了主线,晋公显灵,卜偃传命,暗示了秦晋矛盾.有的文选在选用这篇文章时删掉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有迷信色彩.这是从思想内容方面考虑的.但是,若从艺术形式篇章结构上看,这一段是不宜删除的.删掉了这一段,就成了一开始出现的是秦郑矛盾,从而使主线模糊不清,容易让人误解为作者在结构上的疏忽.再者,这一段神奇地预示了战事将起,渲染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浓烈的战斗气氛.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的是穆公拒谏,蹇叔哭师,第三部分写的是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这两部分虽说写的是秦伐郑,主要是秦郑矛盾,但是从蹇叔的劝谏中,明确地指出了晋将借此机会攻秦,而秦必败于晋人手中,所以,秦郑矛盾不过是秦晋矛盾的引线,主线仍然是秦晋矛盾.
文章的第四部分,正面揭开了秦晋之间的矛盾,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先轸论战,晋败秦于肴,本来此次战争的记叙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即襄公释囚,穆公自责.这个尾声决非“蛇足”之笔,它表明这次战役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秦晋矛盾的完结,而是它们更加激烈的矛盾的开始,让人如闻天边隐隐滚动的雷声,预报了秦晋间一场新的战争的暴风雨即将到来.
(二)情节错落,故事曲折
主线单一的纵式结构,并不意味着文章僵硬刻板,平铺直叙.恰恰相反,它是富有技巧性的.这种技巧性集中表现在材料的选择截取和排列组合上.《秦晋肴之战》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剪裁材料和组织结构的艺术.
如果说秦晋肴之战是一个大故事,那么这个大故事又是由哭师、观师、犒师、败师、释囚等几个小故事相套合而成的.作者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恰如其分地运用了事件本身所提供的波澜,将泰晋双方的矛盾,多角度地巧妙穿插,使情节错落,曲折多姿.
文章一开始,镜头对着晋国.这是晋国的大丧之日,臣民哀痛.但忽然文公显灵,风云突变,显示了一场战争的先兆.然后,镜头转向了西边的秦国,杞子密报,穆公拒谏,秦师浩荡东征伐郑,照应了前文.进军途中,秦师遇到郑商人弦高,镜头转而对着郑国.郑穆公使视客馆,皇武子下逐客令,使孟明只好灭滑而还.然后镜头一跳,又对着晋国,先轸论战,晋君发命,终于败秦于肴.最后镜头又回到矛盾的主要方面秦国,戏剧性地结束了故事.这种时间、空间的转换、跳跃,不仅使故事省略了大量的一般过程的记叙,突出了矛盾主线,而且使文章正反、扬抑、张弛、开合变换自如,形成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之势,获得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重点鲜明,反复照应
在全文的若干小故事中,作者不肯分散地平均地使用笔墨.事件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总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文章的布局上也要根据需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重点事例,它是表现作者思想的核心材料、骨干材料.突出重点的方法,一个是详写,一个是反复照应.
在《秦晋肴之战》中,重点材料显然是蹇叔哭师,作者集中笔墨,写得淋漓尽致,十分精彩.历代许多文选,如《古文观止》,就只选了这个片断.蹇叔反对伐郑,这是秦国内部矛盾的主要之点.他透彻地分析了秦师必败的原因,而这分析就成为后文的伏笔,秦师东出后处处回应上文.如王孙满观师说的一番话,就从秦师“轻而无礼”的角度对蹇叔观点的补充和肯定.又如弦高密报郑国,郑国下逐客令,就应验了蹇叔的“远主备之”、“郑必知之”的分析;而晋先轸论战伐秦的第一句就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再如晋终于打败秦师,活捉三将,又验证了蹇叔“晋人御师必于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预见;最后秦穆公悔过的第一句话也是“孤违蹇叔”.这样,对蹇叔哭师的反复照应,不仅使文章重点鲜明,首尾贯通,结构严密,而且更重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作者从政治上对秦师不义之战的谴责,从军事上对不可“劳师袭远”,“骄纵轻敌”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总结.
再看写人方面的特点
《左传》善于写人,如果说《左传》的叙事艺术较之它以前的史书有一个飞跃,那么,可以说它在写人方面又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左传》中所写的人物,不是叙述事件当中陪衬的、被动的角色,而是影响着事件进程的一系列血肉丰满的生动形象.《左传》的善于写人,还尤其表现在善于写处在战争各个方面、各个部位上的人物,善于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通过典型事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乃至细节,刻划出人物活生生的个性.春秋时代,与频繁的军事斗争紧密配合的频繁的外交斗争,对于矛盾斗争中人物外交辞令的成功描写,是《左传》刻划人物的又一重要手段和特色.
《秦晋肴之战》和《左传》中的其他篇章一样,是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本来,以记叙事件为主的文章不同于以写人为主、为人作传的文章,它不着重于哪一个人物的深入刻划,而只是对事件所涉及的人物作必要的较为简略的交代.但是《秦晋肴之战》却用简炼的笔法,生动地勾勒出如秦穆公、蹇叔、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先轸、晋襄公、孟明、文嬴、阳处父等人物群象.虽然每个人都着墨不多,有的只是寥寥一两笔,但是却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奥妙是什么呢?这就是文章通对人物的具体的语言、行动和细节的描写,刻划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如王孙满的年幼而聪明敏锐,弦高的爱国和机警应变,文嬴的人在晋而心在秦的特殊地位,阳处父的解下左骖以诱捕孟明等,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里,拟特别地剖析一下文中对两个国君——秦穆公和晋襄公,两个大臣——蹇叔和先轸的对比鲜明的个性描写,以及对弦高、皇武子、孟明的富有个性特点的外交辞令的描写.
(一)对两个国君的刻划
秦作为西边的一个小国,是在秦穆公当政时才逐渐强大起来的.秦穆公广集人才,重用贤能,雄心勃勃地要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因此,在当时的霸主晋文公刚死而又得到杞子从郑送来的密报时,他认为时机成熟,便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了.他原以为会得到重臣的支持,所以他去询问蹇叔,但是蹇叔却劝阻他伐郑.他当时称霸心切,拒不纳谏.这边大军整装待发,那里蹇叔却在痛哭失败,穆公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从牙缝中迸出刻毒的诅咒:“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固然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奴隶主的刚愎自用、凶狠狰狞的面目,但却也表现出他争霸中原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后来,果然应了蹇叔的预言,在全军覆没的惨重失败面前,穆公才清醒过来.他素服郊次,乡师而哭,引咎自责,悔恨不已;他依旧重用孟明,又显示了一个能逐鹿中原的国君的明智和气度.虽然作者在文中对秦的不义之战持否定态度,但他仍能忠于历史,写出了人物的多重性,秦穆公毕竟是春秋时期一个比较杰出的国君,他终于成为霸主,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晋襄公则不然.襄公的父亲晋文公是春秋时继齐桓公之后的一个威名赫赫的霸主,但他的儿子却不象父亲了.对于是否伐秦他没有主见,后来同意了先轸伐秦的主张.但是当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力俘获了秦的三员大将时,他却又听从了文嬴的请求,糊里糊涂地放虎归山,后来经不住先轸的责骂,又派阳处父去追赶,可是已经晚了,以至造成了“一日纵敌,数世为患”的恶果.文章中仅用“公许之”,“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公使阳处父追之”三笔,就活画出了一个优柔寡断、无智无谋的窝囊国君的形象.晋国就是在他手中开始衰弱下去的,三年之后终于被秦打败,逐渐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二)对两个大臣的刻划
秦的蹇叔和晋的先轸,都是本国的元老重臣,他们都忠于各自的国家,都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但是两个人的个性却大相径庭.
蹇叔在穆公不听劝告孤意伐郑时,他一哭再哭,发自肺腑,哀切动人,表现出他对秦国的一片忠心和一片深情.而先轸在襄公放走秦囚时,却是盛怒之下,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在朝廷上公然直呼文公夫人为“妇人”,而且“不顾而唾”,表达了对文嬴、襄公纵敌的鄙视和愤怒.他对晋国的至诚,是通过他粗豪刚烈的个性表现出来的.
作者对这两个元老重臣的对比式的刻划,符合二人的阅历身份,是很真实的.蹇叔原是宋国人,他是百里奚推荐来到穆公身边的,因此,他虽然忠心耿耿,却总还是小心谨慎,除了直言相谏之外,只能是以痛哭倾吐忠心.而先轸是晋文公重耳得国之前在外逃亡十九年中一直跟在身边的五贤士之一,在文公争霸的决定性的一战——晋楚城濮之战中,曾出谋定策,并身任中军主将立了大功,他是和晋国长期休戚与共的老臣宿将,所以他才敢在新君襄公面前大发雷霆.蹇叔的“哭”,先轸的“呼”和“唾”,这几个细节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感情、内心活动的个性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三)外交辞令的描写
善于写外交辞令是《左传》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刘知几《史通·言语》称之为“语委婉而多切”.《秦晋肴之战》中有三段外交辞令,因为人物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处境不同,各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实在是非常出色.
弦高是郑国的一个爱国商人,他在“将市”的途中遇到伐郑的秦师,急中生智,一番犒师的辞令,说得是那谦恭有礼,热情周到,同时柔中有刚,明确暗示出郑国早有准备,决心迎战.弦高意在言外的话语,使孟明逡行不进,领师而回.
皇武子是郑国的大夫,他奉郑君之命,告诉戍郑的秦大夫离境.皇武子的话,说得是那么抱歉客气,但又代表了国家,严峻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下了冷冷的“逐客令”.皇武子辞杞子的一段话,是旁敲侧击,使杞子等人感到无形的威压,只好仓惶出逃.
孟明是秦国的猛将,他被晋俘获又被释还,死里逃生,复仇心切.所以当阳处父追来时,他在舟中讲的话,表面看来是“君惠”不离口,那样感恩戴德,但是内中却隐伏着报仇雪恨的切齿誓言,嘲笑了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企图,流露出侥幸生还的得意心情.孟明拜赐的一段话是绵里藏针.果然,三年后,秦穆公用孟明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宫及郊,晋人不出,遂至茅津济,封肴尸而还”(《左传》鲁文公三年),验证了孟明三年报仇的誓言.可见,孟明拜赐这段外交辞令对刻划人物性格,表现秦晋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的作用.
可以说,构成人物形象的生命在于人物的个性.如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人物也有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的关系问题.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造成了个性.这种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到文学与写作上,用到描绘人物形象上,则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所说:“最要紧的是写出这个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描写出那人的个性.”而后人的这些真知灼见,正是从包括《左传》在内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的写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秦晋肴之战》所以能活灵活现地描绘众多人物,正是因为作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个性,而且通过行为、语言和细节准确地表现了此人物区别于彼人物的特殊之点.当然,这些个性和特殊之点,又包含着那个时代的共性和普遍性,因而作品也就成了当之无愧的灿烂的历史画卷.
《秦晋肴之战》确实不愧为《左传》艺术的“微雕”.“见微而知著”,通过对于它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认识到《左传》作为历史名著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问题4:英语翻译求文言文《秦晋肴之战》翻译 要有原文哦
秦晋崤之战《左传》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肴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问题5:古文中“右”有什么意思?例如《崤之战》中的“莱驹为右”.先谢了[语文科目]
古文中“右”字意思很多.其实中国字无论古今几乎都是“一字多义”的吧……
一般“右”古文中的常用意思表示“左右之方位”;还有“尊崇;崇尚”的意思,比如说古代一段时期“以右为尊”;通假“佑”字,表达“辅佐”的含义;通假“祐”字,表达“保佑”的含义.等等.
《崤之战》中的“莱驹为右”是指“车右”这一古代战争专有名词.古代在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借鉴北方民族单人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之前(史称“胡服骑射”),中原地区的人打仗运用的都是战车作战.战车是当时国家军事实力的象征.就好像现在说哪个国家有几艘航母一样.
古代车战时,标准乘坐三人.中间驾驶员,左边主帅.而车右一般选择强壮勇敢之人,作战时保护车左之主帅;行车遇到障碍时则下车助推.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