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竺可桢_一篇关于竺可桢的作文[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别以为人才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
睁开眼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白云飘得高高,
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
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如蚂蚁忙着搬家,
出门就要带好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
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写着:
春天已到人间.
大雁集队南飞,
不就“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写着:
秋天已在眼前.
如果你砍倒大树,
就会把“车轮”发现;
一年只长一圈,
计算起来方便.
如果你捕到大鱼,
鱼鳞上也有圈圈,
一圈就是一岁,
从不把人欺骗.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在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巨大的“漂砾”,
搁在温暖的庐山,
那又在告诉人们,
这儿曾有寒冷的冰川……
可是你别以为,
大自然的语言很难,
也许有时过于平凡,
人们才视而不见——
行星亿万年运转,
多么平平淡淡,
直到哥白尼眼里,
才把“太阳中心说”创建.
阿基米德洗澡的时侯,
学会了计算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
为什么不会计算?
大自然的语言呵,
真是妙不可言:
懒汉永远看不懂,
粗心人怎么能发现.
《大自然的语言》
其他回答
《大自然的语言》。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竺可桢的文章有什么?
20世纪中国气象事业的史册上,镌刻着这样一个名字——竺可帧.这位早年留美的气象学博士,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中国自己的气象学研究和应用的宏伟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严谨的学风、坚韧的毅力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楷模.
生 平
1928年,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他任浙大校长时,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他决定不去台湾而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建国后出任中科院副院长,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竺可桢,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粮商之家.他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15岁时进入上诲澄衷学堂.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适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成绩取得赴美留学生资格后,认为中国万事以农为本,便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农学院.1913年他毕业后,又到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其幼时即喜爱的气象学.其间,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竺可桢克服经济困难坚持学习,直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回国.他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等地教授气象学和地理学,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理和气象工作者,所编写的《地学通论》是中国第一本现代地理学著作.1920年,他与当时中国第一个乘飞机上天的女性张侠魂结婚.1928年,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并于当年在南京建立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
1936年,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任13年间,他为浙大建设倾注了全部心血,提出“求是”二字为校训.抗战期间,浙大为避免陷入日寇铁蹄之下而向山区搬迁.竺可帧为选校址在外奔波,妻子张恢魂与次于竺衡先后病逝,浙大师生闻讯后均为之感动不已.抗战胜利后,竺可帧对浙大师生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爱国运动给予支持,所以在校内科学、民主和进步思想始终占上风,以致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竺可桢拒绝国民党要他去台湾的要求,前往上海等待解放.
1949年7月,竺可帧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在随后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郭沫若任院长).他首先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又主持完成了划分中国自然区划、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他还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综合考察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1962年6月,他以7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50年定居北京后,竺可桢开始着手研究物候学,于1963年出版《物候学》一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晚年,他又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世界轰动.1974年2月7日,竺可桢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问题2:竺可桢《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写作背景
沙漠在人们眼中是非常可怕的,那里狂风不息,飞沙走石,烈日炎炎,寸草不生,简直是一个荒凉的恐怖世界.而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保证对)
问题3:竺可桢 《大自然的语言》写作背景[语文科目]
写作背景:
1963年,竺可桢的《物候学》一书出版在即,为了迅速普及这门学科知识,作者写了一部以介绍物候学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同年,《科学大众》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文章,署名即为竺可桢、宛敏渭.篇尾编者注明:“本刊根据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识丛书》之一‘物候学’摘编.”原文约4900字,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原文的第一个小标题.
问题4:竺可桢的作品越多越好哦!明天就要交滴!
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1922年,他撰写了《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1973年6月19日,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还在《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中发表文章《大自然的语言》,现被编入中学教学范文中.
竺可桢其他主要论著包括:《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问题5:竺可桢的作品有哪些?在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著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竺可桢文集》,《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竺可桢日记》等.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