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学习资料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事事有迷_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的处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明了这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x0d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是谁写的[历史科目]
《旧唐书·元行冲传》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旧唐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五代
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赵莹立即组成修纂班子,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问题2:当事者迷,旁观者清.是苏轼()中的诗句()[语文科目]
4、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 , ”,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是说,庐山横看就成了岭,从侧面看又成了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各呈现不同的姿态.人们之所以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自己就处在庐山之中.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态,气象万千;后两句包含着“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前后自然联系,浑然一体,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我们都可以从这首诗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如观察事物,既要深入其内,又要出于其外,这样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简明文学知识辞典》354至355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版
问题3:旁观者清,当事者迷是哪个诗人在哪首诗中说明了这个道理[语文科目]
当事者往往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看总是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总代表客观,却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问题4:''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诗名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词目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发音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释义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示例 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问题5:什么句子说明了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句[语文科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