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句读_纯粹理性批判的下文是什么?[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句读_纯粹理性批判的下文是什么?[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纯粹理性批判句读_纯粹理性批判的下文是什么?[语文]”的相关信息:
纯粹理性批判的下文是什么?
科目:语文 关键词:纯粹理性批判句读任何一部冠名以《西方哲学史》的作品,都无法对“他”避而不谈:“三大批判”足以让他流传后世,“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的称号亦足以奠定他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但或许这些都并不足以描述他的价值,他,拯救了西方哲学!他,开创了西方哲学的新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说,他,拯救了人类理性,拯救了人类自己——他,伊曼努尔?康德!
开场白略显繁冗,为的是突出康德哲学对西方哲学的意义:当大卫?休谟的“怀疑论”把整个西方哲学逼入穷途末路的境地之时,康德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战争,为的是恢复知识的尊严,恢复理性的尊严(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追求)——至于结果,康德拯救了人类理性,他的后继者黑格尔则登上了人类理性的最高峰.
如果说“独断论”是“理性毫不审查自己的能力”,休谟的“怀疑论”是“理性破坏性地批判自己的能力”,那康德用以拯救理性的哲学就可以概括为是“理性恰当地批判自己的能力”了,而这部分哲学的集中体现,就当是“三大批判”之首的《纯粹理性批判》了.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笔者仅精读了《纯粹理性批判》的“导言”部分;至于此书的其他内容,笔者仅是以自身之前习得之西方哲学史知识对此书目录进行解读并浏览了个别关键章节.基于此,本文主要谈的是此书“导言”中的内容.
在下文中,笔者会梳理出“导言”的关键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字:先天判断、后天判断,分析判断、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
引论 “导言”内容的梳理
“导言”共分七个部分,笔者将依次进行梳理.
Ⅰ、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在这一部分的开始,康德即开门见山地给出了一个与经验主义有微妙区别的观点:“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一般经验论的前提则是“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在进一步的论述中,一个与经验论观点明显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它们(知识)却并不因此就是从经验中发源的”.康德就以“是否在经验中有来源”为标准,为我们区分了纯粹知识(先天的知识,a priori)和经验性的知识(后天的知识,a posteriori).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在这一部分中,康德做了两项工作:第一是通过论述给出了“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即“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从而为区分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提供了标准;第二则是给出了对“先天知识存在性”及“人拥有先天知识”(这里的先天知识或可理解为先天能力)的证明,从而回击了休谟的怀疑论.笔者私以为康德在这里的论证是很称道的.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在这一部分中,康德首先给出了他对那门“离开了一切可能经验的领域”的科学“形而上学”的态度:有那么一点点矛盾,但似乎更多地倾向于否定.接着,康德在探讨“理性构筑思辩大厦”时为我们揭示了“分析的方法”,进而提出了“分析的知识”、“综合的知识”的模糊概念.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在这一部分中,康德以“主词对谓词的关系”为标准,区分了分析判断(谓词在主词之中,亦称说明性的判断)与综合判断(谓词在主词之外,且与主词相联结,亦称扩展性的判断),并分别加以了叙述,其结论或可概括为“分析判断中,主词的概念并未扩大而只是明晰化了;综合判断中,主词的概念有新的谓词附加从而扩大了”.在以上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个术语.
Ⅴ、有理性的一切理论科学中都包含有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原则
在这一部分中,康德主要论证了以下几个论点:1.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真正数学命题总是先天判断;2.自然科学包含先天综合判断作为自身中的原则;3.形而上学中包含先天综合的知识.在这里,康德的论证是很值得探讨的,笔者在下文中将有所论述.
Ⅵ、纯粹理性的总课题
很直接地,康德把纯粹理性的总课题叙述为“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随后,康德极其简单地(笔者认为甚至是有些独断地)论证了“纯粹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与“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两个问题,并花大力气论述了“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并最终得出了一个“暧昧的否定”:“可以而且必须把迄今为止要独断地建立形而上学的一切尝试都看作是不曾发生过的”.值得指出的是,康德给出了“理性的批判”的意义:“理性的批判必然导致科学”;“理性的无批判的独断运用则会……导致怀疑论”.
Ⅶ、在纯粹理性批判名下的一门特殊科学的理念和划分
在这最后一部分里,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认定为一门科学,并给出了这门科学(或《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的目的,笔者概括为通过对理性的批判来获得一种判断知识有无价值与校正知识的工具.此部分的最后,康德勾划了这门科学(或《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基本的结构体系,即“要素论”与“方法论”.
本论 针对诸判断的意见
1、对于“先天判断”与“后天判断”的意见
依据康德自己的观点,“先天判断”当是有“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的,而“后天判断”则无这些特性;简单地说,笔者以为,“先天判断”当是具有绝对真理性的,而“后天判断”则仅是具有相对真理性甚至是不具有真理性的.这是很好理解的(按康德的说法,这当是“分析”出来的吧),而这些亦无太多值得探讨的必要.
笔者以为,有关这两个判断,真正值得深究的是它们所涉及的本体论内容.
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就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我们区分先天判断与后天判断提供了一个依据,以此可得出以下推论:后天判断是发源于经验的,而先天判断则不是发源于经验的.
为了更简单地表述,笔者欲打一个类似于“洞穴之喻”的比方:假设“经验”是一面“镜子”,则“后天的”则当视为本身属于“镜子”的变动不居的影象;至于“先天的”,由于其并不发源于“经验”,则当在“镜子”之外假设一个实体(它是普遍且必然的),“镜子”上亦会有此“实体”的影象;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只能以“镜子”上的影象为基础来获取知识,至于那个“实体”,则是无法直接认识的.
某种程度上,笔者大体勾划了一个简单的轮廓,在此基础上则出现了两个恐怕连康德本人都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1.那个“实体”的“确实存在性”恐怕是很难论证的(此“实体”或者许就是“物自体”吧),怎样来解释这个独断论呢?2.在上面那个比方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光;没有光,实体是无法在镜子上留下影象的.因此,即使假设“实体”确实存在,使“实体”“经验化”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以上,是笔者对“先天判断”与“后天判断”的一些看法.
[以上关于“先天判断”与“后天判断”的文字是第一稿的内容,完稿后才发觉其中的问题.问题主要是针对那个比喻的:所谓的“镜子”,比喻的对象并不当是“经验”,镜子本身是“使经验化的工具”,真正的“经验”,当被喻为“镜子上的影象”,此影象既有先天的,亦有后天的——但无论如何,“经验”是无法脱离“经验化工具”的,且此“经验化工具”与“认识的主体”当是二分的(当然,在康德的体系中当是二分的),这是康德无法解决的问题,当然,笔者并未细读《纯粹理性批判》全书,只能妄下此语.]
2、对于“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意见
关于这两个判断,笔者并没有太多的看法;笔者私以为,康德关于这两个判断的论述某种程度上无懈可击的.当然,这或许也是由“分析”、“综合”这两个方法本身决定的:它们更多地是作为方法、工具或说是“形式”而存在的,其本身与“知识”之价值的关联并不大——用笔者自己的话说,这两个方法是具有“形而上性”的.
当然,针对“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笔者个人持有与康德并不相一致的看法,个人以为:“分析判断”的主词若确是开始于“经验”的,那这个“判断”的真值是可以确认的,因为谓词可在经验中找到依据;至于“综合判断”,即使其主词确实开始于经验,这个判断的真值仍是难以保证的,因为谓词未必能在经验中找到依据——以上看法某种程度上已涉及了一些先天综合判断的内容,这个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加以阐释.
3、对于“先天综合判断”的意见
“先天综合判断”恐怕是导言中最重要的一个术语了,依康德的观点,“先天综合判断”不但可以扩展我们的知识,而且能保证这些扩展知识的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在下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康德所举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例子.
最经典的例子恐怕就是“7+5=12”这个命题了.
在具体看康德的论述之前,笔者是这么理解这个命题的:这个命题实际所综合出的是“7+5”与“12”之间的“=”(相等关系、同一性,或可进一步理解为“因果必然性”),假设先天的“7+5”与“12”在经验中表现为“7个人与5个人走到一起”与“12个人”,则我们是无法经验“7个人与5个人走到一起”与“12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这个关系是在经验之外的,因此可认定这个关系是综合的结果——笔者当时还以为,某种程度上康德的这个例子是对休谟问题的回答,因为休谟是否定这种因果必然性的(最经典的就是那个“太阳晒—石头热”命题),而这个例子恰是对因果必然性的重建——不过,康德的论述与笔者的理解不同,康德的观点是“12”是“7与5之和”综合的结果.
康德的解释笔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个解释更抽象表述或许是“从‘先天知识’中综合出‘先天知识’”,这是符合康德整个“导言”之逻辑的(在此,笔者不得不承认,笔者对“导言”的整体逻辑之把握是不足的).但一如笔者之前的看法,即使“综合”的对象是“先天知识”,其结果是否为真亦是很难确定的——在这里,“经验”对康德的束缚是很大的,“7+5=12”中涉及的概念是极易经验的,但那些更抽象的数学命题的经验依据实在太难找了,以至于或可认定在经验中根本找不到;这对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影响实在是破坏性的.
结论 不算结论的结尾
不得不承认,康德的学术体系是伟大的,但问题却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对《纯粹理性批判》“导言”的分析中,笔者所得,并不仅是康德体系中的一个个问题,更多的则是对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的思考,就个人觉得,其实康德做的已经够好了,导致康德体系中问题的根源,恐怕在于康德工作本身的艰巨性:独断论与怀疑论,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它们各自并不完美,但要综合它们各自之优点创造一个新的理论,这个工作是困难的,理论间的不和谐实在太多了;但即使这样,康德还是完成了自己伟大的工作——谨在康德逝世202年之际,向康德及他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批判"简单来说是什么意思
不对 是“划清范围”的意思,划清理性的界限
问题2:《纯粹理性批判》的版本此书各个汉译本本的评价和阅读指南[语文科目]
就我所知,纯批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中译本有如下五个:蓝公武译本、牟宗三译本、韦卓民译本、李秋零译本与邓晓芒(杨祖陶校)译本.当然,除此之外,在20世纪20、30年代有另外一个学者(忘记了他的姓名)推出过一个译本,但是只翻译了纯批第二版,而且译文非常粗糙,再说了,在市面上也找不到了.
不推荐阅读牟译本或韦译本.牟宗三先生借助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在翻译、研究康德的时候,可能过于急切地想推广他的中国哲学,赋予康德过多的“微言大义”,所以他的译本并不值得作为学习康德哲学的工具;韦先生虽然也很受尊敬,但是他不懂德文,只能根据英译本进行翻译,译文也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
我最欣赏的译本是李译与邓译.李秋零教授长期研究康德哲学,并且他的德语水平之高在学术界是有名的,他的译文流畅、准确,让人叹服;邓教授的译本是他与杨祖陶先生合作的成果,虽然他的德文水准可能不如李教授,但是他们也是花了几十年苦功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知名学者,功力不凡.我曾经对照德文以及一些西方学者的专著,认真比较过两人的译文一些比较重要的部分,比如《先验感性论》、《范畴的先验演绎》,如果从准确度上来说,李译或许略胜一筹;而邓译则或许更方便于初学者阅读.
此外,蓝公武译本其实也不错.尽管因为蓝先生译文是在建国前推出的,所以有点半文不白,因而不少哲学爱好者对此感到苦恼,而且译文是根据Smith的英译本转译,未免“走味”,但是个人最早接触纯批靠的就是这个中译本(那时候李译与邓译尚未面世).感觉上,文字虽然难了点,但是倘若有初中文言文水平或者读得了早期白话小说,还是不难接受的;而且译文也没有大的偏差或错译.当然,这或许是因为我对这个译本的特殊的“感情”吧.
对于初涉康德哲学、又无法阅读德文原著的朋友,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同时买下李译、邓译、蓝译,如果英文水平过关,再加上Smith与Meiklejohn的英译,对照着阅读.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康德的思想艰深晦涩,而且行文怪异、句子很长,利用西语处理尚且可以使用从句之类西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处理容易读点,但是尚且有人感叹“十个指头不够用”;翻译到中文就经常让读者云里雾里.如果你读的时候借助多几个译本,那理解起来可以省去许多力气.
问题3:纯粹理性批判怎么样
这个版本是公认的最亲民的一版.邓晓芒教授翻译的很人性化,当然,价钱也很人性化.适合各种对此书有喜爱的读.其实,我更喜欢人大李秋零那版的,因为排版好,个人原.
问题4:纯粹理性批判的内涵
总之,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提出实践理性概念并主张实践理性优于理论理性.由于他的前人都偏重于理论理性,并把上帝(即道德、理想、信仰)与自然(包括人的肉体、情欲)挂起钩来,他的首要任务便是搞清楚理性的理论使用应有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要给理论理性划一条界限;要区分出一个不同于自然的领域,并从哲学上证明,上帝应该住在这个领域──自由领域.
我想,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要完成的任务.
摘自:谢遐龄 著的《砍去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
问题5:纯粹理性批判哪个版本好一点现在若干个纯粹理性批判的翻译版本它们是由不同的人翻译的但是,里面的用词以及语言差别比较大请问哪一个版本好一点
目前有5个版本
蓝公武译本语言晦涩,不推荐
牟宗三译本译者自己的概念太多,而且似乎没在大陆出版,不推荐
韦卓民译本文字流畅通顺,但为了通顺,有些地方歪曲了作者原意,半推荐
李秋零译本刚出,不知道如何,但应该比上面三个都要好
杨祖陶、邓晓芒译本不错,推荐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