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剪纸艺术_剪纸艺术说明短文我们练习册上的题目:中国有许多历史...”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剪纸艺术_剪纸艺术说明短文我们练习册上的题目:中国有许多历史...”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剪纸艺术_剪纸艺术说明短文我们练习册上的题目:中国有许多历史...”的相关信息:
剪纸艺术说明短文我们练习册上的题目:中国有许多历史...
科目: 关键词:剪纸艺术我之所以情钟于剪纸,是缘于儿时乡间的生活.在乡间,只要逢年过节,迎亲嫁娶,家家都要贴窗花的.
乡下人是粗朴中藏着灵秀,稚拙中蕴着聪颖,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便会翻飞出万千天地.你剪一对猫,她剪一只虎,……二者相互交换,既满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联络了乡人的感情,把乡下人纯朴、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牵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纸的行家,她虽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纸来的那份儿专注,让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无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轻盈地灵动于她的剪纸中.她的剪纸,幅幅朴实稚重,如道士画符,于随意中见匠心、洒脱.出于耳濡目染的缘故,对剪纸,我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这个人有些怪,一旦认准了死理,就一条胡同走到黑.我当初学剪纸,老祖母是极力反对的.出于纯朴的认识,说是男娃干这活儿没出息,而我却着了魔,总是缠了祖母.祖母拿她这宝贝孙儿没法,只好匀出一些彩纸来.起始当然是需纸样的,这相当于绘画中的临摹、书法中的描红.渐渐地便撇开了纸样,任由了自个儿的性情,这样的兴趣一直延续到我考上县中,因忙于学业,只好忍痛割爱,此后十多年,几乎未曾动过剪.即使动过,也纯属偶然.
工作后,更是没时间.有次参加同事的婚礼,接新娘的轿车将行时,才发现少了大红“喜”字,一时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荐,才算解了围.自此,关于我的剪纸在单位便传扬开了.于是,逢同事办喜事,多找我帮忙.有的拿来彩纸,有的干脆只带了一张嘴,我都乐于从命,这自然与我的好恶有关.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设计,在剪法、字体以及周围的搭配上力求变化:有的龙凤呈祥,有的蜂蝶双飞,有的喜鹊闹梅,有的连理相随……均取材于传统中关于姻缘美满、吉祥如意的内涵.当我欣赏着我的劳作时,那种无从有过的舒心惬意便油然而生,如立于旷远的田垄,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为人古板,这当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与人玩笑之时.我有一友,性格较活跃,素喜捉弄于人,我没有少吃过他的亏.他婚娶之时,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于其中夹了对猫、狗相拥相吻的剪纸.二物憨态可掬,十分逗人.本来只是玩笑,也不知张贴之人有心还是无意,竟将此剪纸贴于洞房的床头柜上.直至闹毕洞房,新郎新娘红晕上飞之时,才始发现,二人实在哭笑不得.此后,每每谈及于此,免不了一番笑骂.
二、剪纸
现在的小女孩,还有多少是喜欢剪纸的,有一次上课时教我的学生们剪纸,他们欢呼雀跃,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贴满了自己的作品,当时看着这变的非常民间的教室,竟然是感动的.
?真的,喜欢的人已经不多了,象过去的女孩子那样,一张红纸,一把剪刀,托寄闲情的实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祸,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种动物贴上,就是一年的风调雨顺,大鬼小鬼不能入门.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传说,伴着白底窗纸上红亮亮的窗花,古中国是纯雅而迷人的.就是被岁月一再冲刷,魂消魄散,一发不可收拾.
?
?其实那实在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铺一张红纸,画喜欢的花样,用剪子铰,剪子尖挑挖,细细的,一花一叶,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长.那些细密的动作,手也是有愉悦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乐.
?而剪成的东西,哪怕是有些细节破损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来,一点也不会显,怎样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莹莹一片喜气,非常的包容.
?而刺绣也是一样,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对面上铺的一个女孩子,人长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着窗外的阳光慵懒的绣一支银色的芦苇,那一幕我记了很久.
?我一直觉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话.?
?现在这童话大家都已经不爱做了,而老公作为我的忠实观众也热爱起来,他心血来潮的时候陪我一起做,埋头苦挖,手居然比我还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样,闲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卖剪纸的,非常复杂而漂亮的花样,一个才可以卖10块钱.他的童话感立时受到了打击,垂头丧气,替中国古老的手工艺术鸣了一路的不平.
?其实有什么不平,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维持一个古老民间的传统,我们为自己做的,也不过是打发日月的游戏,再假装深刻一点,也不过是寻找一些现实生活之外的宁静和心情.
?但我有时候真的会想,如果再过几代人,我们再想见到这些手工制作,古朴美丽的剪纸,会不会要去博物馆.
?那该多么可惜.
三、庭院深深梦剪纸
从云的婚礼上回来,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里的剪纸和窗玻璃上贴着的各色窗花,那是我们同行到平遥时收获的最好礼物.
一个夏日的黄昏,沐浴着夕阳的余辉,我们相约到了平遥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驳的城墙上透着沧桑,写着苍凉,甚至断砖残墙内还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但我却喜欢空气中弥散着的淡淡醋香,尘土味,还有剪纸艺术里浓浓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栈”后,我在迷宫般的深深庭院里寻找自己的房间,穿越几曲回廊,路经“花好月圆”、“别有洞天”、“天光云影”、“宁静致远”等小屋,在挂着红灯笼、贴着窗花的卷帘门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样,这是我今夜的归宿,也是我一生向往的归宿.放下行李,来不及多想,就和云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许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喜洋洋笑迎南来北往客,贴着窗花的玻璃被室内灯光点亮,朦胧间就有了许多温暖的怀想,而我和云则一头扎进剪纸世家李秀英的店铺,消费掉了大半晚上的时光.
云在剪纸店里挑选着自己结婚用的款式各异的喜字,而我则是毫无知觉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纸艺术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圆或方、或单一或重叠的剪纸图案,线条明快、流畅,内容丰富、凝练,寓意灵悟、深远,使人恍如走进了红尘之外的伊甸园,是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淡之后的一种对灵魂的洗礼.诸如“千手观音”、“百蝶图”、“八节康宁”、“五毒协和”、“四合如意”、“双喜临门”等,把中国的吉祥数字与一年的节气联系起来,使人更多了几分对宇宙内、天地间万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向往;那些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则栩栩如生,应有尽有,使人陶醉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与生灵们息息相关的人间乐园;一些代表人物如“圣人孔子”、“红楼梦”、“水浒”、戏剧人物脸谱等,惟妙惟肖,神态逼真,不仅使人在欣赏剪纸的同时品味艺术作品间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纸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民间艺人那一双巧手,是如何将大千世界的万物生灵、民间传说汇集于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叹为观止.剪纸和邮票、火花一样都有观赏价值,却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价值.逢年过节,娶妻嫁女,寿诞之期,红、黄等色剪窗花贴在门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气盈盈,生机盎然.云在温馨的剪纸家园里,为自己挑选了许多精美的剪纸,想像和她的“百子图”绸缎被褥辉映在一起,一定是别具风格,时尚中透着传统.而自己在十余年前走进婚姻的殿堂时,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门楣上、床头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只不过那时是请身旁的朋友剪的,没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样.至今还保留着一张特大号“心心相印”的花鸟双喜图,它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传统婚礼的古典情结.
店铺要打烊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客栈.其实,在剪纸之乡的平遥,剪纸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饭店,还是客栈,抑或是农家小院,几乎有窗子的地方都会贴上几张剪纸,单色的剪纸粗犷、质朴,彩色剪纸则婉约柔丽,剪纸的图案往往往寓示着吉祥的祝福.如鸡和如意图案表示吉祥如意;莲和鱼图案表示连年有余;“八节康宁”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兰菊竹则表示君子的气节.
我的住处窗子上则贴了一幅书童嬉戏图,正应了“淡泊明志”的主题,屋内墙上的一首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则多了几分雅致,也仿佛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遥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过屋顶天窗,便可欣赏到夏日夜晚满天星光了.一种感觉油然而起,一个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诉任何人,今夜身在何处,又有谁会在意一个人的来处和去向呢?即使告诉了亲朋好友在平遥古城,在这个庭院深深的一个角落、一个小屋里,有又谁会找得到呢?想想还有那些剪纸,那些飞鸟、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许多人的梦里绽放,心里就踏实了许多,安静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梦里不知身是客”,今夜我一定会梦了、醉了,梦见自己成了平遥的一夜新娘,醉成了剪纸红红的脸庞.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国彩色剪纸艺术介绍彩色剪纸的分布地区,特点,及意义,两三百来字就可,急用!我要的是有关彩色剪纸的啊,不能光是剪纸艺术,太广泛了![语文科目]
剪纸的表现方法很多,重点归纳为单色和彩色两种
单色剪纸又分:
1.阳刻剪纸,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 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复色剪纸,又称为彩色剪纸.是以数张彩纸分剪后剪拼贴成图;或以白纸依稿剪成,再染填上各种颜色;或先剪成主版,衬以白纸后再染填上各种颜色.细分可为:
(1)衬色类,先用单色剪纸的方法剪做成图,再以彩纸为衬
(2)套色类,以单色剪纸的方法剪成主版和次版的形象,再另剪色纸贴裱在主版需要的部位上换蚪逅璧母魃剑氐谝黄鸲だ危傺馗逑咭源渭舫桑袢∫徽盼靼妫言诔牡咨希俳溆嗟牟糠痔硖谥靼嬷稀?
(3)拼色类,即分别用色纸剪成各部分形象,再依图样贴裱在衬纸上;或见各色纸重叠在一起钉牢,再依稿剪成,吻拼于衬纸上.
(4)染色类,即用易于浸渍的白纸或浅色纸剪成各种形象,再逐次染成所需的颜色;或先将纸染色,再剪成形象.
山西剪纸 已在山西广泛流传了1000多年的传统民间工艺,主要分剪裁与刀裁两种制作方法.北以广灵彩色剪纸为代表,南以浮山单色剪纸为代表.多以当地风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象征人民康乐致富吉祥长寿等方面作为剪纸内容,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问题2:剪纸艺术的诞生作文要好[语文科目]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我国的剪纸艺术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在发明初期的“珍贵”,剪纸艺术最早开始流传于宫廷及士大夫宅邸,成为仕女的“最爱”.传至唐、宋之际,已大为盛行于民间的各种节庆场合;至元代,相继流传至中东及欧洲;以致明清,其艺术作品已与人们日常生活节庆相结合.当然在我国较早的记载见诸《吕氏春秋》:“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于是遂封叔虞于晋.”《史记·晋世家》亦记此事.这件事广传后世,屡被征引,最终竟以“剪桐”作为分封的代称.成王即周成王,叔虞是武王之子.叔虞受封乃西周事.将树叶仿圭成形的行为,已是近乎剪纸的造型艺术.至今,民间仍有手工“撕纸”一项作为剪纸的品种而存在.因此,若说西周时已经出现了剪纸的雏形,也不为无据.近世纪以来,古老的中国,内忧外患,历经战祸,剪纸艺术已濒临绝迹,一般人们在生活多变中,多已无暇从事剪纸艺术的研究
问题3:根据提示语,完成初一英语作文,剪纸艺术,假设你是joyce,你现在向你在英国的笔友ken介绍中国的剪纸文化.给ken写一封信来介绍80词左右,根据下面提示,给KEN写一封信作介绍long history :over 2,000 year[英语科目]
?Paper cutting is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folk arts.Chinese paper cutting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500 years.It was widesprea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Ming andQing Dynasties.People
often beautify their homes with paper cutting.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Wedding celebrations,in particular,paper cuttings are
used to decorate doors,
windows and roo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joyous atmosphere.?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which symbolizes health and prosperity.Chinese paper cutting is verypopular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is often given as a present to foreign friends.
问题4:苏教版六年级习作4的500多字作文关于剪纸艺术是艺术仔细观察加以想象写作文啊,三点半之前给不准转载[语文科目]
说的什么啊?就一楼靠谱
问题5:剪纸艺术作文[语文科目]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纪,但人们认为它的实际开始时间比这还要早几百年.剪纸常用于宗教仪式,装饰和造型艺术等方面.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也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和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在农村,剪纸通常是由妇女、姑娘们来做.在过去,这可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并且还被人们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而职业的剪纸艺人则常常是男人,因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劳作并挣工钱.
历史: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用纸剪成美丽的图案花纹,目前最早发现而且有据可查的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团花剪纸:对马团花;对猴团花;金银花团花;菊花团花;八用形团花.
唐代已将剪纸图案应用于其它工艺方面.自汉至唐出现了一种金银镶嵌技术工艺,是将刻镂的金银箔粘贴在漆器或铜镜的背面,经填漆磨干,在漆地上显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唐宋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东方朔传·岁时节》: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
唐代大诗人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也作有《人日》诗,诗中说:“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件唐代的人胜剪纸,七个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胜用于围饰发髻.
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闰八月二十四日献物”,日本天平宝字元年即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颂吉语:“令节佳辰,福庆惟新,曼和万载,寿保千春.”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并饰以红绿罗的花叶,中心是一儿童在竹林下戏犬.
当时,还流行着一种用双丝绢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称幡胜、春胜,在立春那天,作为节日礼物,或簪于头上,或挂在柳枝上,亦或贴于屏风.崔道融所留传的诗中,有这样的词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这里所讲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剪纸艺术作品”.李商隐在《骄儿诗》中写:“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意为骄儿衮师请父亲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写“宜春”二字.因为立春之日为春天的首日,象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所以唐宋时期,人日剪彩这一民俗活动渐渐集中到立春这天,人们剪制各种幡胜、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为节日礼物.皇帝在这一天也接见群臣,并分别赐以金银幡胜或者罗幡胜.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周密《志雅堂杂钞》载:当时京城沛梁“向旧天都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随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诸家书字皆专门.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更精于二人,于是独擅一时之誉.”即是“开封”府,“剪花样”指的自然是“剪纸”.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有一种鸟,因头项长有金黄色大羽冠很像插着一枝幡胜,而被命名为戴胜鸟,韦应物《听莺曲》中“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胜成为春归大地的象征.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媚.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
现代民间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笔记和地方志中也有记载剪纸名家的.如《苏州府志》载:“赵萼,嘉靖中制夹纱灯,以料纸刻成花竹禽鸟之状,随轻浓晕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芬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 明代的夹纱灯是很有名的.它是将剪纸夹在纱中.用烛光映出花纹,这是剪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应用,现在人们叫它“走马灯”.
《严州建德县志》载:“林文耀,字纲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璜成轴,……人称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载:“名女,张蔡公之女也.有巧思,与人接谈,袖中细剪春花秋菊、细草垂杨.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区),绝巧夺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陈云伯《画林新咏》说:“剪画,南宋时有人能于袖中剪字,与古人名迹无异.近年扬州包钧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入妙.”并有诗曰:“剪画聪明胜剪书,飞翔花鸟泳濒鱼;任他二月春风好,剪出垂杨恐不如.”清康熙时,有位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风俗画《岁朝图轴》画的上端绘有垂挂着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笼”.门笺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变而来.
在清代,因满族人有剪纸的习俗,致使剪纸进入宫廷.在故宫,历代皇帝举行婚礼作洞房的神宁宫,墙壁按满族习俗裱纸,四角贴着黑色的双喜字剪纸角花,顶棚中心贴着龙凤团花的黑色剪纸;在宫殿两旁的过道壁上也贴有角花.据说有人用纸剪成有鹿、鹤、松的“六合春”图案,加以彩绘,贴于朝服上,连西太后都以为是绣出来的.
可以说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就没有中断过.她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基础之深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加突出.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她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附丽于生活,充实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对国富民康的企盼;她将人们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如此瑰丽多姿,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为满足人们更高的社会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壮成长.
如今,剪纸的天地更为广阔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户人的小院,走入现代设计的广阔天地,在产品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室内装演、服装设计、书籍装帧、邮票设计、报刊题花、连环画、舞台美术、动画、影视等各个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扬四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与艺术瑰宝.随着历史的进程,许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渐渐淡化、湮没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标志应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共同发展.愿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绿常新.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