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宋濂传_《明史-宋濂传》中的启示[政治]”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宋濂传_《明史-宋濂传》中的启示[政治]”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宋濂传_《明史-宋濂传》中的启示[政治]”的相关信息:
《明史-宋濂传》中的启示
科目:政治 关键词:宋濂传不要存有非分之想,即使没有也要兢兢业业的为一把手勤勉工作,谦冲和睦.
很多厚黑学的东西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明史 宋濂传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写宋濂()的故事[语文科目]
诚实待君
问题2:明史 宋濂传中写了哪几件事
1.宋濂如实回答与朋友饮酒的事情
2.推荐贤能之人
3.宋濂劝阻皇帝不要加醉于进谏者
问题3:英语翻译[语文科目]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太祖御端门,口释黄石公《三略》.濂曰:“《尚书》二《典》、三《谟》,帝王大经大法毕具,愿留意讲明之.”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孝友敬恭、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年八月史成,除翰林院学士.明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采故元元统以后事迹还朝,仍命濂等续修,六越月再成,赐金帛.是月,以失朝参,降编修.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对曰:“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皇从子文正得罪,濂曰:“文正固当死,陛下体亲亲之谊,置诸远地则善矣.”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庑壁.顷之御西庑,诸大臣皆在,帝指《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汉武溺方技谬悠之学,改文、景恭俭之风,民力既敝,然后严刑督之.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问三代历数及封疆广狭,既备陈之,复曰:“三代治天下以仁义,故多历年所.”又问:“三代以上,所读何书?”对曰:“上古载籍未立,人不专讲诵.君人者兼治教之责,率以躬行,则众自化.”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帝忻然曰:“卿可谓善陈矣.”濂之随事纳忠,皆此类也.
六年七月迁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赞善大夫.命与詹同、乐韶凤修日历,又与吴伯宗等修宝训.九月定散官资阶,给濂中顺大夫,欲任以政事.辞曰:“臣无他长,待罪禁近足矣.”帝益重之.八年九月,从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讲武中都.帝得舆图《濠梁古迹》一卷,遣使赐太子,题其外,令濂询访,随处言之.太子以示濂,因历历举陈,随事进说,甚有规益.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御制《楚辞》一章,命词臣赋《醉学士诗》.又尝调甘露于汤,手酌以饮濂曰:“此能愈疾延年,愿与卿共之.”又诏太子赐濂良马,复为制《白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宠待如此.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赞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抚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远戍,幽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仲子璲最知名,字仲珩,善诗,尤工书法.洪武九年,以濂故,召为中书舍人.其兄子慎亦为仪礼序班.帝数试璲与慎,并教诫之.笑语濂曰:“卿为朕教太子诸王,朕亦教卿子孙矣.”濂行步艰,帝必命璲、慎扶掖之.祖孙父子,共官内庭,众以为荣.慎坐罪,璲亦连坐,并死,家属悉徙茂州.建文帝即位,追念濂兴宗旧学,召璲子怿官翰林.永乐十年,濂孙坐奸党郑公智外亲,诏特宥之.(摘自明史)
问题4:《明史·宋濂传》翻译急求![语文科目]
译文如题:
宋濂, 字景濂, 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 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 记忆力强, 就学于闻人梦吉, 精通《五经》, 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 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 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 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 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 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 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十余年后, 朱元璋攻取婺州, 召见宋濂.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 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 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 由于李善长的举荐, 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 授为江南儒学提举, 奉命讲授太子经, 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 两人都起于江南, 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 有奇才之气, 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 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 随侍朱元璋左右, 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 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 如能遵行, 则赏罚公正适中, 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 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 有了《尚书》二《典》、三《谟》, 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 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 得
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 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 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 宋
濂请求返乡探亲, 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 并致信太子, 勉励他要孝友敬恭, 进德修业.太祖
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 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 答复宋濂, 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
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 服丧守制, 守丧期满, 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 1369 ) , 太祖下诏修《元史》, 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 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 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 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 六个多月后完成, 太祖赐以金帛.当月, 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 降为编修.四年, 升为国子司业, 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 被贬为安远知县, 旋即又被召回, 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 太祖很留意文治, 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 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 提升为编修, 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 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 太子的一言一行, 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 使其归于正道; 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 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 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 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 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 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 通宵达旦, 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 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 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 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 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 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 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 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 感到心绪不宁, 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 能够择善而行, 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 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 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 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 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 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 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 太祖便说:“ 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 民力既已疲惫, 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 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 祸乱就不会发生, 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 并说:“ 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 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 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 上古时还没有书籍, 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 君主既治理百姓, 也兼教育之责, 自己以身作则, 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 要在七步之内完成, 其诗中有“ 自古戒禽荒”之言, 太祖高兴地说:“ 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 一向忠诚, 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 宋濂升为侍讲学士, 负责起草诰文, 同修国史, 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 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 给散官定官阶职务.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 想让他处理政事, 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 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 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太祖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 派人送给太子, 并在图外题词, 命宋濂访询, 随处讲解.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 宋濂逐一举陈, 随事劝说, 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宫中为官, 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 题名为“温树”, 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 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 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 请了哪几位客人, 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 说得对, 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 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 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 我了解他们, 而对那些不善之人, 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 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 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 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 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 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 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若不是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每当闲暇之时, 宋濂来见, 太祖都要下令设座上茶.每当早晨见宋濂, 总要下令做膳招待, 反复地向宋濂咨询, 常常谈到夜半才作罢.宋濂不会饮酒, 而太祖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 使他醉得行不成步, 太祖见他这样, 十分高兴, 并亲自作《楚辞》一章, 又下令词臣作《醉学士诗》.太祖又有一次将甘露调入汤中, 亲手舀起来给宋濂喝, 并说:“ 这种汤能治病, 还可以益寿延年, 我愿与你共享.”又下诏令太子赏赐宋濂良马, 然后又亲自作《白马歌》一章, 也命侍臣赋诗附和.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九年, 宋濂晋升为学士, 承旨负责起草诰书, 仍兼赞善大夫.第二年, 宋濂担任官职, 太祖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 并问宋濂年纪多大了, 宋濂回答:“六十有八.”太祖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 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了.”宋濂顿首谢恩.又过了一年, 宋濂来朝拜见.洪武十三年, 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 太祖要将宋濂处死, 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 才将他安置到茂州.宋濂相貌丰伟, 满脸美髯, 眼睛近视却很明亮, 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 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 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 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 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 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 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 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 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 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 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 而一代礼乐制作, 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 宋濂逝于夔, 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将其葬于莲花山下, 蜀献王仰慕宋濂大名, 又将宋濂之墓移至华阳城东.弘治九年( 1496 ) , 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 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 又辅佐帝业, 功昭绩著, 却死在远戍之地, 时间已久, 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 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 恢复宋濂原官职, 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 又追封谥号文宪.
在宋濂儿子中, 次子宋王遂最为有名,宋王遂字中珩, 善于作诗, 尤精于书法, 洪武九年(1376) , 因为宋濂的缘故, 被召为中书舍人, 宋濂兄长之子宋慎也为仪礼序班.太祖曾多次测试宋王遂与宋慎, 并教育、告诫他们,并笑着对宋濂说“: 你为
朕教育太子及诸王, 朕也教一教你的子孙吧.”宋濂步行艰难, 太祖总要让宋王遂、宋慎搀扶着他.宋濂一家, 祖孙父子, 同在内廷为官, 众人都觉得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慎获罪, 宋王遂也被牵连, 两人都被处死, 家属也全被迁往茂州.建文帝即位后, 追念宋濂兴宗旧学, 便召宋王遂之子宋怿到翰林院做官.永乐十年(1412 ) ,宋濂之孙因是奸党郑公智的外亲, 被牵连获罪, 永乐帝下诏特赦了他.
问题5:英语翻译我要翻译我不要原文[语文科目]
译文如题:
宋濂, 字景濂, 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 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 记忆力强, 就学于闻人梦吉, 精通《五经》, 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 又在柳贯、黄氵晋门下游学, 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 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 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 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 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十余年后, 朱元璋攻取婺州, 召见宋濂.当时婺州已改为宁越府, 知府王显宗奉命开郡学, 故聘请宋濂及叶仪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 由于李善长的举荐, 宋濂与刘基、章溢、叶琛一起应征来到应天, 授为江南儒学提举, 奉命讲授太子经, 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 两人都起于江南, 皆负重名.刘基雄健豪放, 有奇才之气, 而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刘基在军中出谋划策, 宋濂则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 随侍朱元璋左右, 作为顾问.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 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 如能遵行, 则赏罚公正适中, 天下便可平定!”太祖御临端门, 口释黄石公《三略》.宋濂说:“ 有了《尚书》二《典》、三《谟》, 帝王所需大经大法便已经具备, 但愿能留意而将其讲明.”不久,朝廷论功行赏,宋濂又说“: 得
天下以得人心为本.如果人心不固, 尽管有许多的玉帛财富, 又有什么用呢?”太祖认为他所说的全都有理.三月, 宋
濂请求返乡探亲, 太祖及太子都对他备加慰劳、赏赐.宋濂上书谢恩, 并致信太子, 勉励他要孝友敬恭, 进德修业.太祖
看了这封信后十分高兴, 立即传召太子,将信中内容告诉他.太祖还亲自赐信褒奖, 答复宋濂, 并令太子回信以示回报.
随后宋濂便因父亲去世, 服丧守制, 守丧期满, 即奉诏返京.
洪武二年( 1369 ) , 太祖下诏修《元史》, 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当年八月书成, 宋濂被授为翰林院学士.第二年二月, 儒士欧阳佑等收集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回京, 太祖仍命宋濂等续修《元史》, 六个多月后完成, 太祖赐以金帛.当月, 宋濂因上朝有误被参劾, 降为编修.四年, 升为国子司业, 因考证孔子礼奏不及时而获罪, 被贬为安远知县, 旋即又被召回, 任礼部主事.第二年升为赞善大夫.这时, 太祖很留意文治, 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 选择其中一些年轻有才者, 提升为编修, 让他们进入宫中文华堂学习, 以宋濂为老师.宋濂担任太子之师十余年, 太子的一言一行, 宋濂都要以礼法来劝导, 使其归于正道; 而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之事, 宋濂必定会拱手说:“应当是这样, 而不应当是那样.”每当这时, 皇太子都非常严肃虚心地接受, 而且对宋濂言必称师父.
当太祖剖符封功臣时, 召宋濂前来商议怎样封五等爵位.宋濂住在大本堂, 通宵达旦, 引鉴汉、唐前例, 择其适用部分奏报皇上.后来当上天屡降甘露时, 太祖又问其中是否意味着有灾异或祥瑞, 宋濂回答说:“天子不是受命于天,而是受命于人, 美德的基础并不是祥瑞,而是仁义.《春秋》只记灾异, 不书祥瑞,就是这个道理.”太祖的堂侄朱文正被定罪, 宋濂说:“文正固然罪当死, 但请陛下体谅他是你的亲人, 还是把他发配到远方为好.”太祖到方丘祭祀, 感到心绪不宁, 宋濂从容说道:“养心莫过于寡欲, 能够择善而行, 那么便可以心境清静, 身体平安.”太祖听后连连称赞有道理.太祖也常向宋濂询问帝王之学, 并问哪些书最值得看, 宋濂推荐《大学衍义》一书, 太祖于是下令把这本书的内容用大字刻在大殿两边廊壁上.不久太祖亲临西廊,众大臣也都在场, 太祖挑出《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之学中的一段, 让宋濂讲析.待宋濂讲完, 太祖便说:“ 汉武帝沉溺于方技荒谬之说, 一改汉文帝、景帝节俭之风, 民力既已疲惫, 而汉武帝还要用严刑来加以监督.如果为人之主能以仁义来治理民心, 那么异端邪说就不会传播, 而以学校来治理百姓的话, 祸乱就不会发生, 所以刑罚并不是要优先考虑使用的.”太祖又问三代国运及封疆大小,宋濂都详细作答, 并说:“ 三代都是以仁义治天下的, 故能国运长久.”朱元璋又问“: 三代以前,人们读什么书呢?”宋濂回答说“: 上古时还没有书籍, 也没有人专门讲习学问, 君主既治理百姓, 也兼教育之责, 自己以身作则, 百姓自然就已接受了教育.”宋濂曾奉命作诗咏鹰, 要在七步之内完成, 其诗中有“ 自古戒禽荒”之言, 太祖高兴地说:“ 这可是很好的进言啊!”宋濂随事朱元璋, 一向忠诚, 这些都是例子.
六年七月, 宋濂升为侍讲学士, 负责起草诰文, 同修国史, 兼赞善大夫.受命与詹同、乐韶凤修订日历, 又与吴伯宗等编修宝训.九月, 给散官定官阶职务.太祖任命宋濂为中顺大夫, 想让他处理政事, 宋濂推辞道:“臣无他长, 只要能就近侍奉皇上就已经很满足了.”太祖对他愈加看重.洪武八年九月, 宋濂跟随太子及秦、晋、楚、靖江四王到中都讲武.太祖获得地图《濠梁古迹》一卷, 派人送给太子, 并在图外题词, 命宋濂访询, 随处讲解.太子将地图拿给宋濂看, 宋濂逐一举陈, 随事劝说, 对太子很有规劝告诫作用.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 长期在宫中为官, 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住室, 题名为“温树”, 如果有客人问起宫中情况,宋濂便将“温树”两字指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在家中与宾客一起饮酒, 太祖派人暗中观察.第二天, 太祖便问宋濂昨天喝酒没有, 请了哪几位客人, 吃些什么.宋濂一一如实回答.太祖笑道:“ 说得对, 你没有欺骗我.”太祖闲时召宋濂询问群臣的善恶优劣, 宋濂只是列举表现优良的大臣, 并说:“ 善良的人与我交朋友, 我了解他们, 而对那些不善之人, 我不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 以此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上书说:“ 这是不敬, 是诽谤,是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 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敞开言路, 怎么能给他定以大罪呢?”不久, 太祖翻阅茹太素的上书,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 于是便将廷臣全部召来责问, 并直呼宋濂的字说道:“ 若不是景濂, 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上书言事的人了.”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 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 其次是贤人, 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 从未说过一句假话, 也从未讥讽别人的短处, 始终如一, 他岂只是君子, 还真可以说是贤人了.”每当闲暇之时, 宋濂来见, 太祖都要下令设座上茶.每当早晨见宋濂, 总要下令做膳招待, 反复地向宋濂咨询, 常常谈到夜半才作罢.宋濂不会饮酒, 而太祖有一次硬让他喝了三觞, 使他醉得行不成步, 太祖见他这样, 十分高兴, 并亲自作《楚辞》一章, 又下令词臣作《醉学士诗》.太祖又有一次将甘露调入汤中, 亲手舀起来给宋濂喝, 并说:“ 这种汤能治病, 还可以益寿延年, 我愿与你共享.”又下诏令太子赏赐宋濂良马, 然后又亲自作《白马歌》一章, 也命侍臣赋诗附和.宋濂所受恩宠便是如此.九年, 宋濂晋升为学士, 承旨负责起草诰书, 仍兼赞善大夫.第二年, 宋濂担任官职, 太祖赐给他《御制文集》及绮帛, 并问宋濂年纪多大了, 宋濂回答:“六十有八.”太祖便说:“你若将此绮收藏三十二年, 你就可以拿它来做一百岁时的衣服了.”宋濂顿首谢恩.又过了一年, 宋濂来朝拜见.洪武十三年, 宋濂的长孙宋慎因胡惟庸案获罪, 太祖要将宋濂处死, 由于皇后和太子全力相救, 才将他安置到茂州.宋濂相貌丰伟, 满脸美髯, 眼睛近视却很明亮, 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 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 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 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时, 凡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 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 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 都委托给宋濂负责.宋濂屡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者, 接踵而至.甚至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的名声, 多次问起宋先生日常起居及身体安康否.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四方学者都称宋濂为“ 太史公”, 而不称其姓氏.宋濂虽以白发老者随侍朱元璋, 其功业、爵位却比不上刘基, 而一代礼乐制作, 宋濂所裁定的居多.
第二年, 宋濂逝于夔, 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将其葬于莲花山下, 蜀献王仰慕宋濂大名, 又将宋濂之墓移至华阳城东.弘治九年( 1496 ) , 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 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述作可师, 又辅佐帝业, 功昭绩著, 却死在远戍之地, 时间已久, 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 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 恢复宋濂原官职, 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 又追封谥号文宪.
在宋濂儿子中, 次子宋王遂最为有名,宋王遂字中珩, 善于作诗, 尤精于书法, 洪武九年(1376) , 因为宋濂的缘故, 被召为中书舍人, 宋濂兄长之子宋慎也为仪礼序班.太祖曾多次测试宋王遂与宋慎, 并教育、告诫他们,并笑着对宋濂说“: 你为
朕教育太子及诸王, 朕也教一教你的子孙吧.”宋濂步行艰难, 太祖总要让宋王遂、宋慎搀扶着他.宋濂一家, 祖孙父子, 同在内廷为官, 众人都觉得这是很荣耀的事.宋慎获罪, 宋王遂也被牵连, 两人都被处死, 家属也全被迁往茂州.建文帝即位后, 追念宋濂兴宗旧学, 便召宋王遂之子宋怿到翰林院做官.永乐十年(1412 ) ,宋濂之孙因是奸党郑公智的外亲, 被牵连获罪, 永乐帝下诏特赦了他.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