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提问关于“牧童词_把李涉写的《牧童词》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语文]”的问题,52IJ师说平台通过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以下关于“牧童词_把李涉写的《牧童词》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语文]”的一些有用参考答案。请注意:文中所谈及的内容不代表本站的真正观点,也请不要相信各种联系方式。下面是本网所整理的“牧童词_把李涉写的《牧童词》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语文]”的相关信息:
把李涉写的《牧童词》改写成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
科目:语文 关键词:牧童词牧童将短笛插在腰间,望着连绵不断的草地.老牛在不远处吃草,牧童忍不住寂寞,将短笛吹起来,徐徐的晚风将笛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牧童心想,在那遥远的地方,会不会有人听到他的笛声呢?夕阳下山,牧童赶着牛回到家中,桌上早有家人准备好的饭菜.牧童赶了一天的牛,肚子已经饿了,就先吃起来.等他吃完,天边还有一摸淡淡的绯红.牧童见爹娘还没有回来,就坐在门口等着.哪知等到月亮出来还是没有看到他们的身影,牧童早已忍不住睡着了.月光撒在他的身上,竟那么的柔和.看,牧童的嘴角露着淡淡的微笑,或许这月光也照亮了他的梦吧!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
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其他回答
《牧童词》作者李涉的介绍、《牧童词》的解释、若加《牧童词》的中心思想(不急) 牧童词 朝牧牛⑴,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追问: 看清楚我问的是神马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牧童词》(李涉)的题目1.诗人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牧童生活?2.你喜欢诗中的牧童吗?为什么?
1.诗人向我们展示了十分有趣愉快的牧童生活.
2.我喜欢诗中的牧童,因为他十分的天真可爱.所以我很喜欢他!
问题2:《牧童词》作者李涉的介绍、《牧童词》的译文、《牧童词》作者李涉的介绍、《牧童词》的解释、若加《牧童词》的中心思想再加5分...若再加《夜书所见》作者叶绍翁的介绍、《夜书所见[语文科目]
牧童词
朝牧牛⑴,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⑵,芦管卧吹莎草绿⑶.
乱插蓬蒿箭满腰⑷,不怕猛虎欺黄犊⑸.[3]
注释译文
【注释】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
⑶莎(suō)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⑸黄犊(dú):小牛.[4]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3]
作品简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读罢这首诗,有过放牛经历的人肯定都会会心一笑.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无论是谁,儿时都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与吴作人、张大千、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3]
作者简介
李涉
(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5]
夜书所见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②.
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
夜深篱落⑤一灯明.
诗词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⑥梧:梧桐树
诗词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是孩子们在斗蟋蟀.
诗词鉴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三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赏析:
一、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二、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 拟人、通感,增辉添彩.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 字斟句酌,“寒”“挑”传神.
“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
⑦ 虚实结合,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写实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问题3:李涉 牧童词 解可就的发个和的是上轨道滴定管豆腐干的单位愤怒感到年就就就可就可就可就可[语文科目]
唐 -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注释】: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在树林里出没,或者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唐 -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注释】:
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在树林里出没,或者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问题4:谁会《牧童词》李涉的解释?
唐- 李涉 - 牧童词 【年代】:唐 【作者】:李涉 【题目】:牧童词 【内容】: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 李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后应陈许辟.宪宗时, 为太子通事舍人,寻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 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集二卷,今编诗一卷. 转: 李涉:遇到了有文化的好贼 (代表作)听歌 飒飒先飞梁上尘,朱唇不动翠眉颦. 愿得春风吹更远,直教愁杀满城人. 今天要介绍的李涉, 在唐代数以千计的诗人中实在属于寂寂无名之辈, 尽管他身后留有一百多首诗.不过,蛀书初读他的《牧童词》, 勾起了对自己以前放牛生涯的回忆,所以还是写一下吧.《牧童词》 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 不怕猛虎欺黄犊.”读罢这首诗, 有过放牛经历的同志肯定都会会心一笑. 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 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是啊, 有谁儿时没有做过这样稚气的侠客梦呢?与吴作人、张大千、 李可染和黄永玉等老先生的《牧牛图》中的主人公相比, 这个傻乎乎的小家伙似乎更逗人喜爱. 李涉,洛阳人,生平不详.李涉家兄弟五个,全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年轻的时候,李涉与弟弟李渤一同在庐山五老峰南麓隐居读书, 哥俩养了一头白鹿做宠物,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巨威风. 鹿这东东本来就非凡品,何况还是一头基因变异的白鹿呢? 相传很多神仙都以鹿作坐骑,比如南极仙翁;李太白学仙, 也曾经起过“且放白鹿青崖间”的念头, 不过估计他老人家最后连白鹿长啥样都没见过.您想想, 哥俩领着头白鹿东逛西逛的,能不引人注目么? 贵妇人喜欢抱条京叭,因为温驯;泰森同志则喜欢牵着老虎溜弯, 那叫一个猛呀.但是,跟李涉兄弟比起来, 贵妇人和泰森都显得俗不可耐.至于养蛇养蜥蜴养……算了, 俺都不稀说你.却说这头白鹿极其乖巧,哥俩在深山里苦读, 没有时间去超市购物,什么时候缺纸缺笔缺食物了, 便在白鹿的角上挂上一个袋子,将钱与购物清单放在里面, 让白鹿跑到星子镇替他们买回来.因了这头标志性的白鹿, 人们便把哥俩称作“白鹿先生”,他们也把自己读书的地方取名“ 白鹿洞”.后人在这儿正式建起一个书院, 这便是驰名天下的白鹿洞书院.蛀书上次独游庐山,因为行色匆匆, 跑了西边的东林寺,南边的白鹿洞书院就只好割爱了,郁闷至今啊. 跟李涉兄弟在一起读书的还有崔膺兄弟.这崔膺不是什么好鸟, 虽然出身于博陵崔家,却从小就爹不疼、娘不爱的, 扔在外公家里养着,跟现在的留守儿童差不多.偏偏这娃儿不听话, 外公家的人也不待见,所以就养成了孤僻乖戾的脾性. 都是缺乏父爱母爱惹的祸呀.崔膺长大后学到了写文章的本事, 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道旁孤儿歌》,骂他外公、外婆、舅舅、 舅妈的.就这样一个人, 著名美女关盼盼的老公张建封同志还把他当成宝, 恭恭敬敬地请到自己统率的军队中做参谋.崔膺在夜里一惊一乍, 几声大喊差点把张建封的军队搞崩溃,您想想他的嗓门会有多吓人. 将军们气愤至极,要把他抓起来,割他的肉吃, 幸亏张司令将他藏起来了.第二天,将军们摆了一桌酒席, 席间监军大人操着鸭嗓子对张司令说:“老夫有个不情之请, 请你把崔膺那王八羔子交出来治罪.”张建封笑着说:“好的, 好的.”过了一会儿,张建封对着监军举杯道:“公公, 我也有个请求,请求大家放崔膺一马.”众人大笑, 这事儿才不了了之,要不然狂放不羁的小崔还真得光着PP下油锅. 有崔膺这样的品行不端的狂人做同学, 您想李涉哥俩能学到啥好东西?日后李涉犯下不少错误, 俺觉得跟崔膺这个不良少年的影响大有关系.史载李涉“性狂险, 宰臣恶其为人,久不得用”,真是近墨者黑呀.宪宗元和六年, 李涉被任命为试太子通事舍人,“试”的意思是说他本来不够格, 先干着,干得好再转正.这年十月, 宦官刘希光接受将军孙璹二十万贯钱的贿赂,答应替他向皇帝说情, 谋求一个节度使当当.事情被他们的政敌揭发后,刘希光被迫自杀. 跟刘希光过从甚密的另一个宦官吐突承璀也被怀疑与刘希光有染, 所以各位言官联手上书,参了他一本,将吐突承璀逐出长安, 撵到淮南做监军.前面不是说李涉“性狂险”么?现在体现出来了. 他想搞一场政治投机.李涉觉得吐突承璀仍然深受皇帝宠信, 只是迫于舆论压力才被外放. 如果他能通过上书将吐突承璀留在皇帝身边, 皇帝与吐突都会对他感激不尽的.于是他赶紧写好奏折, 投送到匦院. 现在的党政机关门口大多挂着一个用来接受群众意见的小匣子, 这个东西搁在唐代就叫做“匦”.匦院, 是朝廷为了方便吏民上书而设的机构,由匦使(玄宗时一度改名“ 献纳使”)负责管理,跟现在的信访部门差不多. 当时主管匦院的官员是李太白的老友孔巢父的侄儿孔戣, 孔戣很讲原则,看了李涉的上书后,拒不接受.李涉无奈, 只好贿赂宦官,直接将上书交到皇帝的手里. 孔戣一怒之下参了他一本,说李涉不但居心险恶,而且还越级上访. 这个罪名可就大了,于是李涉被放逐到峡州(今湖北宜昌) 做司仓参军,这场政治赌博以搭上自己的政治前途而告失败. 做逐臣的日子那是相当不舒服呀,若干年后他遇赦归来,写了一首《 峡石遇赦》:“天网初开释楚囚,残骸已废自知羞. 荷蓑不是人间事,归去沧江有钓舟.”诗中表现出悔意, 似乎要改改过去的脾气了.可是不久以后, 他又被贬到峡州夷陵县任县令,原因不明.这次他写了一首《 再谪夷陵题长乐寺》:“当时谪宦向夷陵,愿得身闲便作僧. 谁知渐渐因缘重,羞见长燃一盏灯.” 比上一首诗流露出更多的出世之意.也难怪,被流放到南方做官, 滋味确实不怎么好受.《岳阳别张祜》诗云:“十年蹭蹬为逐臣, 鬓毛白尽巴江春.”又曰:“山疟困中闻有赦,死灰不望光阴借.” 满纸血泪,觉得生活一点希望都没了, 真可谓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大约在这时候开始, 李涉沉迷于宗教,前面两首谪诗里已经流露出了这个苗头. 他不但自己信佛,跟着和尚讲经论道,还把夫人送进庵里做尼姑.《 送妻入道》诗曰:“人无回意似波澜,琴有离声为一弹. 纵使空门再相见,还如秋月水中看.”唉,闹到这般田地, 早知如此,当初为何不走正道呢? 可是李涉仍不悔改,他要一条路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李逢吉入相,推荐他为太学博士.国立大学的教授当得好好的, 他却偏偏要跟着李逢吉冲锋陷阵.当宰相的有几个能全身而退、 不被政敌扳倒的?所以李逢吉一倒台,他也跟着倒霉了, 被流放到康州(即今广东德庆), 不知道有没有揣上两方上好的端砚回家. 憋到最后,蛀书再给大家讲一个好玩的故事.据晚唐范摅《 云溪友议》记载,长庆二年,正做太学博士的李涉前往九江, 看望自己做江州刺史的弟弟李渤.船行至浣口, 忽然遇到一群打家劫舍的盗贼.数十名贼人手执刀枪, 喝令他们停船.船停下后,劫匪问:“船上何人?”船夫答道:“ 是李涉博士.”匪首听说后,命令部下停止抢劫,说:“ 如果真是李博士,我们就不劫他的财了. 不过我辈早就听说他的诗名,希望他能给我们写一首诗.” 李涉听罢,铺开宣纸,写了一首绝句:“暮雨萧萧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世上如今半是君”,看来唐代还远远没有达到和谐社会的标准呀. 匪首得诗大喜,不但不抢李涉的钱财, 反而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他不少.当然,李涉也不好意思拒绝—— 人家手里拿着明晃晃的刀呢,可不敢惹大王生气.再则,肥猪拱门, 居然把它往门外撵,这不有病么? 这位山大王要诗不要钱,真是个有文化、爱学习的好贼. 想想当今社会,著名作家戴厚英好心帮助一个小同乡, 最后却惨遭这个烂人的毒手.呜呼,人心之不古,观贼之行可知矣! 参考资料: http://www.ziwi.cn/ redirect.php?tid=1013&goto= lastpost
问题5:李涉 牧童词 诗意求
牧童晚归,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