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政党政治_日本政党政治的特征,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历史]”,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向
随着时代变迁、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日本政党政治当前正处于新的发展变革之中.小泉领导的自民党在此次大选中的胜利,将大大改变日本的政治力量对比,带来日本政党政治的新变化.日本政党政治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与发展趋势.
1.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保守政党对阵的格局在曲折中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构建"竞争型"两大政党政治格局逐渐成为日本政治变革和政党政治重塑的中心目标.在2003年11月所举行的43届众议院大选,以及2004年参议院大选中,日本政局逐渐形成了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政党对阵的格局,两大政党制效应逐渐显现.两大政党不仅在国会中占据绝大多数议席,而且围绕内政外交上的具体议题,了针锋相对的论战,主导着政策制定和舆论走向.与此同时,长期坚持维护和平宪法的日共屡遭重创,社民党也未能摆脱日渐衰退的困境,传统左翼政党的生存空间更为狭窄.这次大选,尽管也算是一个"重大意外"(连小泉跟人也没有估计到的结果),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共得到的议席超过众议院三分之二的席位数.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强行通过遭参议院否决的法案.也就是说,参议院对联合政府的监督功能基本丧失了.随着公明党在联合执政阵营中的影响力下降,自民党有可能走上独立执政的道路,而民主党有可能长期处于在野地位.在未来几年,自民党"一党优位制"可能再次显现.但是,作为最大在野党的民主当依然是一支强有力的制衡自民党的力量,两大政党竞争的总格局将持续存在,如何进一步消除旧体制影响,理顺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的关系,依旧是日本政党政治变革的重点.
2.主流政党的政治保守化、右倾化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国内环境变迁、政治家世代交替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日本政坛"国家主义"重新兴起,"新保守主义"日渐抬头,并成为主要政党的共同政治理念.自民党和民主党作为同样都是保守主义性质的政党,两者的政策差别日渐模糊,在对待修改宪法、自卫队是否是军队以及追求政治、军事大国等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在修宪问题上,两党都主张修改宪法.据日本《每日新闻》2005年9月13日的报道,在新当选的众议院议员中,有402人支持修改宪法,占83.7%;而不主张修改宪法的为36人,仅占7.5%.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两党都打出了回归传统的旗号,强化教育的社会统合功能,推行为实现更高的国家民族发展目标而献身的国家主义.在社会经济方面,都主张推行新保守主义政策,谋求成为"更加纯粹的资本主义".在政治外交方面,都想努力突破禁区,加速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迈进.小泉这次选举胜出,也说明了"国家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在日本民众中有一定的市场,也预示着小泉在未来几年都将左右自民党甚至日本政治的走向.
3.政党日渐主导政治决策.此前,在日本政治决策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政府,而执政党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吸收行政官员参与政策制定与实施.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社会结构的变迁,政府官员在政治决策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体制日益成为政治体制变革的最大结构性障碍.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日本一些政治家试图通过提高国会议员制定政策的能力、加强国会两院对行政机构的监督功能、加强首相官邸对各省厅的领导地位、加强执政党对行政机构的领导作用等多种措施,努力提高政党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党的执政能力.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政党提出和规划政治决策能力,还是有党派归属的国会议员政策制定能力,都有所提高,主导作用在不断增强.
4.政党政治形象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众所周知,自民党是各种派系的联合体,在"五五体制"下,日本政权的更迭不是发生在政党之间,而是在自民党内部的派系之间进行.由于"派阀政治"、"财阀政治"、"金钱政治"的泛滥,长期以来,政党政治在日本民众中的形象与腐败相伴而行,影响了国民对政治的参与热情,严重动摇了各执政党的执政基础.为扭转这一局面,促使政党政治民主化的健康发展,日本政界采取了改革选举制度、打破与消除派阀政治等措施来强化政党政治的竞争性.冷战后,这种情况虽有所变化,但自民党的派系依然存在,"派阀政治"依然左右日本政局.这次大选,随着自民党内部派系势力的重新组合,以小泉为主要代表的森喜郎派将"一派独大",左右自民党的政策及其发展.同时,此次大选自民党煽情的竞选策略又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泡沫政治.日本政治泡沫化的主要特征是:"口号政治"盖过"实干政治";"形象政治"盖过"政绩政治";"大众迎合政治"盖过"国策政治".泡沫政治造就了强势小泉和强势自民党,同时也增加了日本政治大变局中的变数.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分析日本是如何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
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崛起,成为中国从上至下都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不忘历史但更要看重未来,不论接受还是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应当是在使中国在全球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自3月21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公布联合国改革方案之后,中国国内抗议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声渐起,并且迅速升高,有在全国扩展之势.
根据这份名为《更大的自由:为所有人的发展、安全和人权》的报告,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有两种方案选择:第一方案是增加6个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和3个两年期的非常任理事国;第二方案是不增加常任理事国,而增加8个四年期可连任的理事国和一个两年期的非常任理事国.新增加的成员国都没有否决权.根据安南的计划,各成员国需要在今年9月联合国大会前就方案作出选择.
从现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改革方案的接受程度来看,在亚洲的印度和日本两个潜在选择上,美、英、法都支持日本,而印度获得俄、英、法三国的支持.中国尚未表态.不过,日本已经在大规模的说服和拉票工作,以求获得大部分联合国成员国的支持.正在日本召开的爱知世博会也成为日本进行公关的好机会,有60多个国家的首脑将前往出席.据日本媒体称,日本已经获得超过100个国家的支持.
如果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毫无疑问这将是日本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或可与1980年代日本企业收购美国纽约帝国大厦相比.如果说后者标志着自二战以来日本经济的崛起,那么成为常任理事国则标志着日本真正在政治上的崛起.这不但将改变联合国安理会的现状,也将深刻改变亚洲大国的格局,中日两国将同时作为政治与经济大国出现.这对亚洲将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看待日本的政治崛起,成为中国从上至下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倡的看法是,不忘历史但更要看重未来,不论接受还是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都应当是在使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考虑.
长期以来,经济与政治之间的不匹配性,容易遮蔽两国民众对于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看法.自二战结束,中国一直被作为政治大国看待,但却并非经济强国,因此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一直受到现实的制约;日本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却一直未被承认为政治大国,而是被视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被保护国.而即使是经历了1990年代漫长的“失去的十年”,不可忽视的是,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在海外扩张之后,必然需要有一个保护其利益的政治屋顶.这正是日本所积极谋求想得到的.
在进入新世纪之前,中日两国还维持着比较紧密的政治关系,但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年里跃升为世界性经济力量,中国已迫切需要重新确立在世界事务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此时,中日两国不可避免在争夺亚洲甚至国际社会的领导地位上产生一定的竞争和矛盾,正如两国在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上所展现的.而美国在其中的动向颇值得玩味.
要阻碍两国间为了竞争进而诉诸武力的可能,一种选择是结成伙伴关系,另一种选择就是贸易.短期来看,中日两国要达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不太可能.但是,在推进经贸往来方面,两国虽不喧哗,却有着共同的默契.如果看一下数字,我们可能会对中日两国在经贸上联系的紧密程度感到惊讶.
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04年贸易统计快报(以通关为基准),包括对中国香港的贸易额在内,日本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2.2005兆日元,自二战以后首次超过了日美贸易额20.4795兆日元.而据中国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1月公布的数字,2004年来中国的外籍人士(香港、澳门、台湾居民除外)约为1693万人,其中人数最多的为日本人.
但是,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一个始终没有消除的阴影.据报道,在网络上签名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人数已经超过一千万,不可谓声势不浩大.
正如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李培林所说的,(中日间)是一种相互依赖又难以深交的“正常的关系”,反映了中日两国的利益均衡,中日两国应当把具有深层心理情感因素的、已经过去60多年的历史问题与国家战略选择中显而易见的现实利益问题具体区分.
从全球国际格局来看,日本在政治上的“成长”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和中国力量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相应产生的,日本“入常”不只是中日之间的问题.
在这场国际政治博弈中,如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应该是中国的最根本出发点.目前,中日两国的现实利益问题主要集中于:钓鱼岛归属争端,东海石油开发争端,台湾问题和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等等.日本要想使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接受其政治大国的角色,就应当承担起作为大国的责任,拿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来解决与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的问题.
安南的改革方案尚未付诸表决,中日间就“入常”问题的折冲樽俎才刚刚开始.中国要仔细衡量自己的国家根本利益,利用身居现任“五常”的地位,视具体形势变化,下好对日本的这步棋.
问题2:日本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情况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政府,并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政府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政府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97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97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福利.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政府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政府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问题3:1、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这对日本的经济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2、中东地区成为长期政治热带地区的原因有
1弊:抗风险能力差,一旦他的能源供给国,停止能源的输送,他的生产很容易瘫痪;
经济缺乏独立性,在国际交往中将失去很多主动权;
国际不安全因素增加;
生产成本相对能源国要高.
利:日本注重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建立循环经济;节能技术领先世界
2 1.地理位置特殊
2.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3.水资源匮乏
4.文化上有差异检举
问题4:十九世纪末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有何特点?这些特点与日本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有无必然联系?[历史科目]
带军事封建性特征
因为日本地域狭小,国内市场小,不能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天皇的军队崇尚侵略~所以要扩张`~是有必然联系的
问题5:联系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阐述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地理导读与训练!快...联系日本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规律,阐述如何因地制宜地中国发展经济?九点前一定要
1东部沿海利用港口优势发展进出口和加工贸易,利用先进人才发展高科技
2中部利用多劳动力和丰富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
3西部地区利用长长的边界线发展贸易利用丰富资源发展矿藏产业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