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时间_请你根据所学判断,郑和下西洋的出发时间大多选择在什...”,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一、秋冬季节,我国沿岸吹偏北风,洋流为从北向南的沿岸流,此时出发顺风顺流,印度洋环冬天受大陆高压的影响,逆时针方向流动,选择秋冬出发是出于季风的洋流方面的考虑.
二、原因
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明太袓全力支持
3当时造纸,罗盘针的出现,航海技术进步
4当时明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友好往来
5郑和个人的领导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时间?虽然没有什么奖励啦,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和时间,地址.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贸易,
向各地国王和酋长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下西洋总共有7次,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问题2:郑和下西洋为什么都选择秋冬出发,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印度洋环冬天受大陆高压的影响,逆时针方向流动,选择秋冬出发是出于季风的洋流方面的考虑.
二、原因
1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2明太袓全力支持
3当时造纸,罗盘针的出现,航海技术进步
4当时明与南亚、东南亚各国交往频繁,友好往来
5郑和个人的领导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问题3:郑和下西洋的出发时间大多选择在
每年春天
上半年吧
问题4: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时间,路线,意义
背景1.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发达的造船技术;
2.明帝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3.有永乐帝朱棣这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和郑和这样出色的航海家,外交家.
另外还有目的:
1.宣扬明朝国威(政治目的);
2.扩展海外贸易(经济目的);
3.还有一说法是,明成祖为了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军事目的);
4.赴麦加朝觐(个人目的);
时间和线路:是1405年农历6月,第一次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 1405年7月11日 ,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 今越南归仁 ,然后到爪哇 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 、满刺加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 、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 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 然后到达小葛兰 今印度奎隆 、柯枝 今印度科钦 、古里 今印度卡利卡特 .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 1407年10月2日 回国.(雕像位于福建永乐郑和广场)
意义: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西洋,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问题5:郑和下西洋时间[历史科目]
郑和七次下西洋
时间为 1405-1433
1405年7月11日,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1407年秋,郑和带回了爪哇等国的朝贡使节和数十船商贸换回的异域珍品,完成首次航行.
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此次航行路线同前一次差不多,也是历时两年.
1409年夏,郑和第三次统领船队出国.此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在从古里回航途中,郑和还在锡兰跟亚烈苦奈尔国王打了一仗,凯旋归来.
1412年11月,明成祖下达第四次航海命令.这一次,郑和船队继续往西,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此次航海时间较长,郑和于1415年回国,分遣船队一年后返回.
1417年5月,郑和船队第五次出海远航,这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到了东非沿海最南的地区.
1421年7月,郑和船队六下西洋,护送16国使臣回国.郑和亲率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竹步(今索马里)等国,并在宝船上设宴招待各国宾朋,代表明成祖赐以丝、瓷、铁器等物品,1423年返航时带回香料等珍品.
1431年初,明宣宗继承祖父明成祖伟业和雄心,再次诏令郑和出海.第七次下西洋历时3年多,郑和船队走访了近20个国家,还派出随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