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师说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天宫课堂_2013年6月天宫太空课堂:为什么在太空中无法做鸡尾酒...[物理]”,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层由于分子引力不均衡而产生的沿表面作用于任一界线上的张力.
因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所以液体是以球状形式存在的
而鸡尾酒不能在这种状态下存在.
希望你满意!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将于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04分至10时55分开课,央视将进行全程直播.刚才我们教师的多媒体出了问题,没看成功,在网上哪找来看啊?
建议你等等,过不了多久各大社交网站就会有视频出来了
问题2:利用弹簧测力计在太空用震动频率测物体质量,2013年6月20号王亚平老师在太空授课讲的如题[物理科目]
我不知道你要我回答什么
那我就把测量的原理讲一讲
当弹簧伸长dx时,可知物块受力kdx k为弹簧劲度系数
所以物块受力与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
所以物块做简谐振动
根据简谐振动的周期公式T=2π(m/k)^0.5 (这个公式的推导要用到很复杂的微积分知识)
可得m=k(T/2π)^2
又T=1/f , f为频率
所以能得出m大小
问题3:2013年6月20日上午.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成功举行.如图6所示是航天员王亚平做实验的一个情景,她面前的小水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里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选填一倍焦距以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如图所示是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中做水球的实验的情景.我们从水球中看到了她倒立、缩小的像.此时的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为实像,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
故答案为:凸透镜;实;大于2倍焦距.
问题4:天宫课堂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 观后感2013年6月20日 也就是今天上午CCTV1演的 请快些啊 8点要 100分 好的可以接着给分[语文科目]
6月20日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当日神舟十号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开展基础物理实验,为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看,下面是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航天员老师真是全才!
太空授课教案组金声老师介绍说,太空授课计划其实在一年前就在筹备了,本想神舟九号的时候就进行,但神九升空时间较短,而且神九的主要任务是对接任务,所以太空授课计划最终在神十实现.
从去年9月开始,太空授课教案组就开始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确定实验计划.今天在天宫一号中呈现的几个实验,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精挑细选的.“实验的选择主要考虑到科普性、可视性、教育性和可实施性四个方面.最终确定演示失重环境中的力学原理和液体表面张力.”
金声老师说,在航天史上,太空授课此前只进行过一次,是2007年美国宇航员芭芭拉·莫根进行的,那是为了完成1986年挑战者号没有完成的计划.此次神十的太空授课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收看人数最多的一次太空授课.
“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记录了.”金声老师说,“太空授课的科普意义非常重大.在神十这样重大的国家项目中,特意安排这样的课程,可见国家对科普教育的重视.大家都知道,要往太空带物品,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克克计较.但是这次为了进行太空教学,带上天宫一号的‘教具’总重量是2.9公斤.航天员的时间是分秒必争的,但太空授课时间用了整整45分钟.‘听说’和‘亲眼看见’是有很大不同的.孩子们看到失重环境中的各种奇妙现象,会对科学产生兴趣,会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所以说,太空授课意义非凡.”金老师用十二个字总结: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感受.
课堂感受:“航天员真是全才”
师大附中高一年级钱学森班的毛思锐得到了珍贵的互动机会,她提出的“太空垃圾”问题得到了航天员的解答.
毛思锐觉得非常幸运,她说自己以前就对太空垃圾问题很关注.她曾经看过一个报道,说一个直径10厘米的太空垃圾就有可能报废一个航天器,有的太空垃圾还有放射性,所以危害很大.这次得到航天员王亚平的回答,毛思锐满脸喜悦.她说,这堂课中奇妙的内容太多,最让她感到神奇的是“水膜变成水球”,“我终于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花几十万美元去太空旅行了,太空真是神奇的地方!”
来自史家小学的四年级学生周不比说:“水膜实验太有趣了!这个实验跟魔术一样,我觉得刘谦也变不出来这样的魔术吧.”
人大附中一名高二女生问了水的回收利用问题,她说,自己一直很关注环保,所以对水的循环利用很关心.“今天太空授课的很多原理以前也学过,但没有见过这么生动的实验.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太空授课地面课堂的主持教师,101中学的史艺老师介绍说,自己春节前就得到消息,知道有可能跟航天员合作讲课.“心情特别激动,毕竟航天员对我们来说是既神秘又神圣的.”史老师专门为授课准备了红色的正装,她七岁的儿子不太明白什么是太空授课,一直兴奋地说:“妈妈要给航天员讲课啦!”
史老师说,与航天员的接触从3月份就开始了,老师们向航天员们介绍了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情况,但并没有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看到王亚平讲课那么有条理,实验安排得那么丰富,演示得那么清楚,我觉得航天员真是全才!”
问题5:数学课堂应为孩子创设什么样的空间?[语文科目]
首先,从问题质量的角度看,高质量的问题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低劣的问题则是浪费时间.如:“对不对?”“是不是?”等等,如此的问题纯粹是一种语言浪费,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惯,也容易滋生惰性.其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的是“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或“连环炮”式的提问.通过现象看本质,其共同点在于:教师“边问边答”或“问”得过多,且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完美,突出的是对知识的灌输,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不发问,但并不是问得越多越好.日本的一些教育家就曾将课堂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重要的提问”是必须的,因为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我们需要减少的是“徒劳的提问”,直至没有.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设“多问”的空间.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开门见山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关于圆,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学生一听,于是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已经知道了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 .”有的说:“我想知道圆还有哪些特点和特性,它的面积怎么求?”还有的说:“我想知道我们的车轮为什么要用圆,生活中圆有哪些应用?”……让学生把想问的问题都提出来,无疑比教师自己设计许多问题牵者学生的“鼻子”走效果要好的多.又如,在上“利息”这一课时,我也先让学生自学,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就有学生提出了“老师,书上讲存款既利国又利民,我认为只利民不利国,因为国家派专人替我们保管钱,不但没有收保管费,反而贴利息给我们,这哪儿是利国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与这节课要学习的利息的计算没有多大联系,但是我不讲,学生会疑云重重.我先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提问的精神,接着就拿这个问题反过来问学生:“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大家不得其解时,我适时的补充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最后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这就是我给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的功劳.
三、为学生创设“书写”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板书的重要性,但这种板书应该既有教师的,又有学生的,不能使黑板仅成为展示教师“教路”的“屏幕”,也应让学生在其上展示“学路”.很多情况下,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并学会尊重学生的板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一盒教学录象带中看到过名师吴正宪老师的一堂课:学习分数时,吴老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黑板来表示1/2,学生中有用线段图的、有画各种实物图的,等等,直观上,板书乱七八糟,打乱甚至挤掉了老师的板书设计,可吴老师并没有擦掉这些,而是很欣赏的用红笔把学生们的“杰作”圈起来.这种做法无疑比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要好得多,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创意的一种保护,对学生的一份真诚,表明她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是从心底里做起的,而这一切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在课堂教学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同样一个思考题,在不同的班级用相同的时间,由我和一个优秀学生分别讲和书写步骤,到单元考试时这道题的正确率是学生讲的班级比我讲的班级高,这说明了学生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讲的,而我是从成人认知角度出发,讲的重点不一样(或许还有学生对学生讲的新鲜感吧)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学生自己概括结论,并提供黑板由他们去书写,有时甚至课题也让学生去书写.虽然他们的字迹不如教师的美观规范,语句也不够通顺,但那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感兴趣的东西.对于学生板演结果的对错,由其他学生去判断,这比教师自己操办所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为学生创设“操作”的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一次讲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把圆片剪成无数个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边讲边演示.一节课下来浑身汗水,可是反馈作业发现错误很多.后来我再讲圆面积公式推导时,我一改自己演示实验变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亲自动手后,公式理解了,作业正确的多.后来我在讲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自己带上各种底面积相同和不同的,高相同和不同的圆柱和圆锥,到学校沙坑里去进行测量,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后,感受很深,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实验操作让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远比让学生观看教师的演示好的多.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为学生创设“说理”“提问”“书写”“操作”的空间,是为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好的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我忘记了,我看见了,就忘记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动口说理提问,动手书写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要引导他们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在“做数学”当中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