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培根随笔在线阅读_培根随笔的片段点评不要把全文弄下来,要摘抄,点评!要...[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
体会:读书贵在运用.应该记一些东西,应精确些,以助谈兴谈资,这是运用;但更重要的运用却是内化,溶进自己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成为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哲学”,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如果光是为了猎奇与装饰,读书实在是没什么用;如果读成了书呆子,书不读也罢!
摘抄2:世间少有真正的友谊,而在势均力敌者之间这种友谊更是罕见.惺惺惜惺惺不过是世人惯常的夸张.真正的友谊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这种朋友才可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体会:不求任何回报的帮助与付出有吗?如果有,或者只说明施与者的善心,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友谊的存在.真正的友谊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接纳,价值观的认同,兴趣爱好的相投,总之,是两情相悦.这种接纳与欣赏发生在同性之间的概率并非没有,但极低且很可能“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而发生在异性之间未免有带有爱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
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体会:美貌如同双刃剑,但无论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赐.但过多地依赖于美貌必然会使人浅薄而成为夏日的鲜果.
摘抄5:年轻人出错往往会使事情毁于一旦,年长者出错则只是使本来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点慢点.
体会:宁可错过,不可出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不要做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掷的事.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余地.
摘抄6:赞誉乃德行之反映,但它亦是令人反思的镜鉴.
对人对事的赞扬过分夸张只会招人反感,并且会招来嫉妒和嘲笑,除个别情况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显得合宜得体.但一个人若是赞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显得非常体面,甚至显出一种崇高.
体会:真的不能过分地吹捧别人,尤其是经常地这样做,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让被吹捧者看不起.如果对方真的有特别的优点,赞美时务要真心诚意和恰如其分.当然对于女人的相貌、身材、衣着之类可另当别论.
多说自己工作的重要和责任之重大,但勿需抱怨有多辛苦和艰难.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
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
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
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
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
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
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
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
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
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
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培根随笔片段+点评培根随笔的片段3段.还有点评.点评只要80字就好.随便写写.不要太官方了.[语文科目]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
体会:读书贵在运用.应该记一些东西,应精确些,以助谈兴谈资,这是运用;但更重要的运用却是内化,溶进自己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成为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哲学”,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如果光是为了猎奇与装饰,读书实在是没什么用;如果读成了书呆子,书不读也罢!
摘抄2:世间少有真正的友谊,而在势均力敌者之间这种友谊更是罕见.惺惺惜惺惺不过是世人惯常的夸张.真正的友谊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这种朋友才可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体会:不求任何回报的帮助与付出有吗?如果有,或者只说明施与者的善心,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友谊的存在.真正的友谊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接纳,价值观的认同,兴趣爱好的相投,总之,是两情相悦.这种接纳与欣赏发生在同性之间的概率并非没有,但极低且很可能“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而发生在异性之间未免有带有爱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
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体会:美貌如同双刃剑,但无论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赐.但过多地依赖于美貌必然会使人浅薄而成为夏日的鲜果.
问题2:《培根随笔》片断及赏析!要有片段,不能太短也不要太长,赏析和片段都不要超过150字!较短就行![语文科目]
参考一下.
古今中外名家学者在读书治学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方法,《培根论读书》虽然篇幅不长字数不多,读后却使人深感收益菲浅.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的始祖.”在对知识的认识方面,培根当时在书中猛烈抨击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论证了知识的巨大作用,他是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在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干.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干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说:“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
读书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培根说:“有的书只要读其中的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一些好书则要反复地读.
《培根论读书》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今天,无论是读书治学还是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想,做到爱读书,会读书,这样才能读好书,才能获取知识变为力量的成果.
问题3:培根随笔 精美片段2000字以上[语文科目]
看看这些够了没有,不够再跟我说,我再给你些
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
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
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
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
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
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
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
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
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
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
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
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
可以通过运动为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
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
数学稍不仔细就去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他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
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
陷,可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
论爱情
舞台上的爱情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得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喜剧和悲剧
的素材,而在人生中,爱情却常常招来不幸.它有时象那位诱惑人的魔女,有时又象
那位复仇的女神.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
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
情.只有罗马的安东尼和克劳底亚是例外.前者本性就好色荒淫,然而后者却是严肃
多谋的人.这说明爱情不仅会占领开旷坦阔的胸怀,有时也能闯入壁垒森严的心灵--
--假如守御不严的话.
埃辟克拉斯间说过一句笨话:“人生不过是一座大戏台.”似乎本应努力追求高
尚事业的人类,却只应象玩偶般地逢场作戏.虽然爱情的奴隶并不同于那班只顾吃喝
的禽兽,但毕竟也只是眼目色相的奴隶,而上帝赐人以眼睛本来是有更高尚的用途的.
过度的爱情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例如,只有在爱情中,才总是需要
那种浮夸谄媚的词令.而在其它场合,同样的辞令只能招人耻笑.古人有一句名言:
“最大的奉承,人总是留给自己的.”----只有对情人的奉承要算例外.因为甚至最
骄傲的人,也甘愿在情人面前自轻自贱.所以古人说得好:“就是神在爱情中也难保
持聪明.”情人的这种弱点不仅在外人眼中是明显的,就是在被追求者的眼中也会很
明显----除非她(他)也在追求他(她).所以,爱情的代价就是如此,不能得到回
爱,就会得到一种深藏于心的轻蔑,这是一条永真的定律.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
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
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
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后者未必能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
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
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情绪,就会阻碍人坚定
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我不懂是什么缘故,许多军人更容易堕入情网,也许这正象他们嗜爱饮酒一样,
是因为危险的生活更需要欢乐的补偿.
人心中可能普遍具有一种博爱倾向,若不集中于某个专一的对象身上,就必然施
之于更广泛的大众,使他成为仁善的人,象有的僧侣那样.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给人以帮助.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
人堕落毁灭啊!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
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
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
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
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
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
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
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
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
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
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问题4:培根随笔的评论急求对《培根随笔》的评论
论一共六十个论,把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论了个明白,论哲学,论政治,论经济,论宗教,论教育,论生活,论爱情,论友谊,论情趣,论艺术,论命运,论心计.虽然每一篇都是短短的,但这样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了,也可以说培根的话语即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吧.
这本《培根随笔集》的许多篇目都是催人上进的,他在教导父母怎么对儿女时,颇有见地地指出:“父母对子女在管教上要严,在钱财上宜松,这才是上策.”他在教导父母怎么教儿女最好时告诫人们:“人们(父母、教师或仆人无不如此)往往不够明智,怂恿子女在年幼时互相攀比,以至成年时兄弟失和,家无宁日.”培根认为,孩子的可塑性最大,家长宜及时为他们确定将来从事的职业并加以培训.也不可过分迁就儿女的心愿,以为他们会为早年的爱好而奋斗终生.如果子女有强烈的爱好和超人的天赋,则不妨顺其自然.培根还说“子女是父母的辛劳苦中带甜,也给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子女加重了父母对生活的忧虑,却也减轻了父母对死亡的恐惧.”只用了两句话就把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说得那么透窃,难怪雪莱评价他,“培根的文字是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一动人的美感,他的论叙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在我们学生阶段的青少年,就象是一页树苗,总希望能够得到春雨一般的滋润,早晨的太阳一样给我们的温暖.当然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必须有经历暴风雨的思想准备.
问题5:培根随笔中的经典段落[语文科目]
培根随笔集,偶父亲前天刚从北京花市新华书店买到..哈哈
偶这里有个在线观看培根随笔集的地址,还附图,很好: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4017.html
并复制一段: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曾这样笑着问周围的人.他并不指望得到任何答案.世人的心态多数会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他们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给自己戴上一副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事.虽然,这一类学派的哲学家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上仍有些喜欢夸夸其谈的才子,他们与那些先贤一脉相承,与古人相比只是少了些血性,多了些狂妄.然而谎言之所以能够博得人们的欢心,并不仅仅是在于,人们在发现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付出努力,也并不仅仅是在于,一旦找到真理,它就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同时,人们对谎言自身有一种天生的、尽管是堕落的爱.
希腊后期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的谎言能够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不像诗歌那样优雅,也不像经商那样能够使人致富.但我不能妄下结论,因为真理是未加遮掩的日光,如果要想让这世间的种种假面舞会、化装演出和胜利庆典显得优雅高贵,那么这种光是远不及灯烛之光的.
如果把那些狂妄的见解、悦人的希望、虚假的评价、随意的想像这些东西从人们的脑子里清除出去的话,那么在有的人的脑子里所剩下东西也就寥寥无几了,充满了忧郁和厌恶,那些表情严肃的神父曾非常严厉地把诗歌称为“魔鬼的酒”.因为诗歌占据了想像,然而诗歌又只不过是谎言的幻象而已.对人有害的并不是脑子里瞬间即逝的错觉,而是那种沉入心底并盘踞心中的假象.但即使这些假象深深的扎根于世人堕落的观念与情感之中,只受自身评判的真理依然会教导我们去探究真理,认识真理并相信真理.探究真理就要向她表示爱慕并向她求婚,认识真理就要和她相依相随,而相信真理就要享受真理的快乐,这就是人类天性中至真至善的东西.
参考资料:http://www.wensou.com/wensou.php?page=1&word=%C9%C6%B4%FD%C8%CB%C9%FA++%C5%E0%B8%F9&by=all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