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当年万里觅封侯_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忠情》)[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诉衷情
南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释】
诉衷情:词牌名.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戍:守边.梁州:《宋史·地理志》:“兴元府,梁州汉中郡,山南西道节度.”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
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
鬓:鬓发.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
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有“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句.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鉴赏】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尘暗旧豹裘的意思
当年万里觅封侯.尘暗旧豹裘的意思: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金兵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的如同秋霜,只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抗敌前线,身却老死在家乡的山林水边!
中心: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反映陆游壮志难酬,悲愤和感慨.
【鉴赏】
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轻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这是诸葛亮当年北伐收复河山一贯主战的人物,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一起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结语更加深沉.“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在缴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过去从政的人,以归隐沧州为晚年从容乐境,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谁愿意过这样矛盾的日月?这个结语自然唤出“画外之音”.当时的人都能明白,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都明白.这是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罪恶.不直接说出,用问话,更能发人深思.
这首词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一般上下片各占一半,上片过去,下片今天.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不能用普通的对分法来分.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词里大量用典,但融合得使你不觉其为典,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这些你不知是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道是用典,领会就分外亲切.这是在语言上值得玩味的地方.
问题2: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首词中,“胡”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国家或政权?[语文科目]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还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是其中的一篇.
此阕苍凉悲壮,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如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至今.“旧貂裘”是本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象我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如今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本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问题3:陆游的《夜宫游 记梦寄师伯浑》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于陆游
上百度上查此文解释然后对着找就行.
问题4:(当年万里觅封侯) 赏析[语文科目]
此词抒发国仇未报、壮志未酬的深切悲愤.虽然这本是作者在许多优秀诗篇里反复抒写的主题,殆难有所翻新.但由于作者注意运用和发挥词体自身特点,所以在表现上与诗作颇有不同.此词上片基本上是五七言句式,虽然在时空的交错中,腾挪自如地比照了当年的情豪气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却未能显出诗词之大别.下片则句式尽变,表现了长短句的某些优长.“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个四言对句,用八个字浑无著力痕迹地概括了同样的意思,使理想与现实,报国立功的热望和投闲置散的冷遇,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从而揭示了作者悲愤的根由和实质.“心在天山”,又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初心始终不渝.“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己请缨无路,白首无成,含意都是较深的.象这样的进行今昔对比的词作,在结构上,一般都是上片思昔,下片抚今.此词却打破了这种常用的结构方式,以更有利于情感的跌宕回旋:上片两句思昔,两句抚今;下片句句抚今,而又句句与思昔相关合.这也体现了作者创新的意向.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问题5:陆游诉衷情中,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借()的典故,表达了()尘暗旧貂裘一句中借用()的典故以表达()[语文科目]
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表达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用苏秦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的典故,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