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瓯北诗话_麻烦好心人给我翻译下赵翼《瓯北诗话》第十二卷关于...[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逐句翻译,有些只是意译.个人看法,并不保证100%准确.【内为原文】,下面为译文.
【心之声为言,言之中理者为文,文之有节者为诗.】
心中的声音就是语言,语言中有条理的是文章,文章之中有节奏的就是诗.
【故《三百篇》以来,篇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虽小夫室女之讴吟,亦与圣贤歌咏并传,凡以各言其志而已.】
所以从《三百篇》以来,每篇里面没有固定的章法,每个章法里没有固定的句式,每个句式里面没有固定的文字.就算是市井闺秀的呤唱,也和圣贤的歌咏一起流传.只是因为它们各自表述了自己的意愿而已.
【屈、宋变而为骚,班变而为赋.】
屈原和宋玉演变出了骚体,班固又演变出了赋(字面翻译,班固只是在赋上面比较有影响).
【盖有才者以《三百篇》旧格不足以尽其才,故溢而为此,其实皆诗也.】
有才能的人以《三百篇》的旧格律做诗并不能尽显他们的才气,所以别出心裁的做了变动,它们都是诗.
【自《古诗十九首》以五言传,《柏梁》以七言传,於是才士专以五七言为诗.】
因为《古诗十九首》以五言流传,《柏梁》以七言诗流传,于是有才之士都用五言和七言作诗.
【然汉、魏以来,尚多散行,不尚对偶.】
然而,汉魏以后,崇尚散句,并不崇尚对偶.
【自谢灵运辈始以对属为工,已为律诗开端;沈约辈又分别四声,创为蜂腰、鹤膝诸说,而律体始备.】
从谢灵运这些人开始尊崇对偶的工整,成为了律诗的开端;沈约等人又分开了四种声调,创造出了蜂腰、鹤膝等等说法,至此律诗才完善.
【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於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
到了唐初,沈宋等人,追求声调这一垢病,于是五言七言律诗就形成了一定的格式,像是方和圆,都自有规矩,就算是古代圣贤复活,也不能再更改了.
【盖事之出於人为者,大概日趋於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故虽出於人为,其实即天运也.】
事情都是人做的,基本上是一日比一日更新,越来越精,越来越密.这本就是定律,虽然是人为,但也是发展的必然.
【就有唐而论:其始也,尚多习用古诗,不乐******於规行矩步中,即用律亦多五言,而七言犹少,七言亦多绝句,而律诗犹少.】
就从唐代说起:唐刚开始时,大部分人都学习古诗,不喜欢循规蹈矩,就算是用律也多数用五言,七言用律的比较少,七言的多数是绝句,律诗还很少.
【《李太白集》七律仅三首,《孟浩然集》七律仅二首,尚不专以此见长也.】
……(就是白话)还不专以格律见长.
【自高、岑、王、杜等《早朝》诸作,敲金戛玉,研练精切.】
就是说从这些人的作品开始,精研声律.(金玉指声律)
【杜寄高、岑诗,所谓"遥知对属忙",可见是时求工律体也.】
杜寄高、岑诗所说的“遥知对属忙”,可以看出这个时候已经追求工整的格律了.
【格式既定,更如一朝令甲,莫不就其范围.】
格式已经定好,就像是国法,所有的都限定在它的格式之内了.
【然犹多写景,而未及於指事言情,引用典故.】
然而那时的诗多是写景的,还没有借事抒情,引经具典.
【少陵以穷愁寂寞之身,藉诗遣日,於是七律益尽其变,不惟写景,兼复言情,不惟言情,兼复使典,七律之蹊径,至是益大开.】
杜甫因为抱负得不到施展而落寞,借作诗渡日(KILL TIME),从此七言律诗也开始改变,不再只是写景,也抒情,也引典,七言律诗至此才别开蹊径.
【其後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诸人,愈工雕琢,尽其才於五十六字中,而七律遂为高下通行之具,如日用饮食之不可离矣.】
自此以后刘长卿、李义山、温飞卿等人,更加精雕细琢,在五十六个字中(七律共7*8五十六字)尽显才能,七言律诗才成了高手和新手都用的文体,就像和日用的饮食不能分离一样.
【西昆体行,益务数典,然未免伤於僻涩.】
李商隐的诗,多用典故,但却显得冷僻艰涩.(西昆 指李商隐)
【东坡出,又参以议论,纵横变化,不可捉摸,此又开南宋人法门,然声调风格,则去唐日远也.】
到了苏东坡的时代,诗里又参杂了议论,变化繁复,难以捉摸,从此又形成了南宋人的章法,然而声律风格,已经和唐时相差甚远了.
其他回答
,有此村气耶?东坡读太白《姑熟十咏》,大笑曰:“赝物败矣,岂有李白作此语者!”见陆放翁《入蜀记》。
,江动将崩未崩石”,以及《石龛》之“熊罢咆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後鬼长啸,我前狨又啼”,皆是创体。至如《杜鹃行》之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安有杜鹃”,此究是题下注语,而论者引乐府“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以为杜诗所仿,则又信杜太过矣。试思“西川”四句,与全首诗...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英语翻译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语文科目]
中唐时期的诗,以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的诗最为上品.韩愈、孟郊的诗奇特而能令人警醒,写诗就写人们不敢写的内容.元稹、白居易的诗则比较通俗易懂,写诗就写人尽皆知的事.
问题2:有没有白话文翻译成古文的工具,请好心人提供新闻线索~[语文科目]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三、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http://www.our-golf.com/article/disbbs/dispbbs.asp?boardid=2&id=89559
问题3:英语翻译第一篇是,陈弘绪写的开头第一句为:祥兴元年十一年,天祥进潮阳县最后一句为:问市人孰为南北,南向再拜,遂死第二篇是,袁枚写的第一句为:壬寅岁,余游天台石梁最后一句为:此又石梁[语文科目]
一、
文天祥到了潮阳(今汕头潮阳市),见到张弘范(明朝降将),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他下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待他,和他一同来到崖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国家,却教人被叛父母国家,行吗?”张弘范坚持要他写,于是文天祥写下了《过零丁洋诗》给他.诗的结尾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张弘范笑着把它放到一边了.厓山被攻破,敌人军中设置酒席进行庆功大会,张弘范(对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了,丞相你的忠孝也尽到了,如果能把侍奉宋朝皇帝的心用来侍奉当今皇上,也能当上宰相.”文天祥痛哭流涕,说:“国家灭亡我不能挽救,作为臣子我死有余辜,怎么敢逃避死罪并变心投降呢.”张弘范被他的义举感动,派使者护送文天祥到了京师.
文天祥在路上,绝食八天,没有死,就重新开始进食.到了燕京,驿馆的人对他的供应很丰厚,文天祥不睡觉,作者到天明.于是移交到兵马司,布置了兵丁看守他.当时世祖皇帝(忽必烈)正寻求宋朝有才能的官吏,王积翁说:“南宋没有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忽必烈派王积翁去宣旨,文天祥说:“国家灭亡了,我的本职就只有一死了.如果对我宽赦,让我得以带着黄冠(平民身份)回到故乡,以后作为朝廷在民间的备用顾问,也可以.如果立即让我做官,难道你不知道亡国的大臣不能用来谋求国家生存的道理吗,把一生的功业都毁弃了,怎么能用我呢?”王积翁打算联合宋朝降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认为不可以,说“文天祥出来后,再去号召江南人民,我们这十个人怎么能担当得起责任!”这件事就算了.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皇帝(忽必烈)知到文天祥始终不会屈服,和宰相商量释放他,却有以文天祥的名义在江西起兵的事情发生,就没有立即释放他.
至元(元世祖年号)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僧人说土星侵犯了皇帝的位置,怀疑会有变故发生.没多久,中山有个狂人自称“宋主”,召集了一千兵马,打算营救文丞相.京城也发现了匿名信,说在某月某日烧掉环城的芦苇,带领两翼的士兵作乱,文丞相就不用担心了.当时盗贼刚刺杀了左丞相阿合马,皇帝下令撤掉城苇,迁徙瀛国公(宋恭帝)及宋朝宗室到开平(今唐山),怀疑所说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忽必烈把文天祥召进宫问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宋朝恩典,担任宰相,怎么能服侍两个王朝?希望把我赐死就满足了.”但是皇帝依然不忍心,急忙让他退下了.商议的人极力劝说满足文天祥的请求,忽必烈就听从了.不久有诏书批下了,文天祥就死了.文天祥临刑是非常从容,对押解他的吏卒说:“我的事情了结了.”问在场的人哪边是南和北,对着南方跪拜而死.
二、
壬寅(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年,我游览了天台山石梁.四面山峰耸立峻峭,重叠的山峰就像累着两个甑(古代的一种炊具),都环绕石梁密布排列.石梁长二丈,宽三尺左右,就像大龟的脊背跨过山腰,石梁下边是空的.水从华顶峰流下来,平行着有四道水流,到这个地方会合,就像万马结队,穿过石梁向下狂奔.凡是水被石头挡住的地方就一定会急怒,急怒就一定要叫号.以飞落千尺的气势,被众多势头所阻挡,自然就会怒气冲天,喧声如同雷震,人只能相对这才能听到对方的言语.我坐在石梁上,就像骑在瀑布上.走到山脚下向上看,水的飞沫飞溅到头顶上,眼花缭乱,坐着和站着都不稳当,就怀疑身体将要和水一样被冲走了.瀑布上面的寺庙叫做上方广,下面的寺叫做下方广.我因为喜欢这个瀑布的原因,就在两座寺都住了.
过了十天,到了雁宕山的大龙湫.还没到三里外,就看到一匹白带从天而下,悄无声响.到了跟前仔细观看,原来二十丈以上是瀑布,二十丈以下不是瀑布,都化成了烟,成了雾,成了轻绡,成了玉尘,成了珠屑,成了琉璃丝,成了杨白花.既像下坠,又像上升;既像疏散,又像密织.风来摇动它,它就飘散无处着落;日光照射他,就五彩斑斓.有时远远站着却被弄湿了头,有时靠近观看却衣服一点都不沾上水气.原因是因为它的落点太高,山崖的腹部向里洼,水流没有依靠,不得不随风变幻;又很少遇到阻隔,不能够增大声威,和石梁瀑布相比很不同.大致是石梁威武,龙湫温和;石梁喧嚣,龙漱安静;石梁湍急,龙揪迟缓;石梁冲荡一往无前,龙湫来回流动: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才一见到石梁瀑布时,以为瀑布的形状也就不过如此,龙湫瀑布可以不看了.到了这里,才知道眼睛和耳朵有没听过和没见过的,不可以盲目揣测.
又过了半个月,我经过青田的石门洞,猜想自然虽然巧妙,不会再有什么狡狯的新做法了.这里的瀑布竟然在石洞中,就像巨大的河蚌张开嘴,能吞下几百人.接瀑布的池子方圆一亩多,深百丈,我怀疑有蛟龙就要腾起,激荡的声音,就像在瓮内敲钟鼓.这又是石梁瀑布、龙湫瀑布没有的景象了.
问题4:英语翻译《读书须知出入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语文科目]
训学斋规
《读书》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绉折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最为可法.
扪虱新话《陈善?扪虱新话》
《读书须知出入法》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读书牢记则有进益》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虽然,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性理大全
《读书法》
程子曰: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今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无所用也.此学者之大患.凡观书,不可以相类泥其义不尔,则字字相梗.当观其文势,上下之意如充实之谓美.与诗之美不同.尝觉读书有令人喜时,有令人手舞足蹈时,或问莫是古人之意与先生之意相合,后如此否.曰:是也.论语孟子只剩读着,便是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问世有以读书为文为艺者,曰:为文谓之艺,犹之可也.读书谓之艺,则求诸书者,浅矣.张子曰: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盖书以维持,此心一时放下,则一时德性有懈.读书则此心常在,不读书则终看义理不见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得思不起,但通贯得大原,后书亦易记,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加新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上蔡谢氏曰: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至如博观泛览,亦自为害.故明道先生教余,尝曰:贤读书慎,不要寻行数墨.
龟山杨氏语,罗仲素曰:某尝有数句教学者,读书之法云,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此盖某所自为者如此.
和靖尹氏曰:吕献可尝言,读书不须多读,得一字行取一字.伊川亦尝言,读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行得便是会读书,二公之意正同.读书须是看圣人用心处,自家临事一一要使.
延平李氏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以文字求之说,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
东莱吕氏曰:读书有思索,人往往不苟,不曾读书与曾读书识理趣者,观其所为,便可见.凡读书必务 精熟,若或记性迟钝,则多诵数遍,自然精熟,记得坚固.若是遍数不多,只务强记.今日成诵,来日便忘,其与不曾读书,何异.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敬如对圣贤,掩卷沈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为学之本,莫先于读书,读书之法须令日有课程,句读有未晓大义,有未通不惜与人商确,不惜就人授读.凡人多以此为耻,曾不知不如是,则有终身之耻也.后学读书,未曾识得,目前大略,便要说性命,此极是害事为学,自有等级.后生学问,聪明强记,不足畏.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象山陆氏曰:大抵读书训诂,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勉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养,鞭策磨厉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读书作文亦是吾人事,但读书本不为作文,作文其末也.有其本必有其末,未闻有本盛而末不茂者,若本末倒置,则所谓文者亦可知矣.
勉斋黄氏曰:平居当以敬自持,令心虑宁静.至于读书则平心定气,端庄严肃,须以吾心默观圣贤之语,常使圣贤之意自入于吾心,如以镜照物,妍丑自见镜,何心哉.今人所以不善读书,非是圣贤之意难明,乃是吾心纷扰,反以汨乱圣贤之意,读书只是沈静精密则自然见得分明,切不可萌轻易自喜之心,便解得六经通彻,亦何足自喜,亦岂敢轻易才如此.便不足以任重后生,且收敛静退,歉然常若,不足方能有进.观书者,最怕气不平,且如公冶长一章.谢上蔡则谓圣人,择婿惊人如此,杨龟山则谓圣人所以求于人者,薄可免于刑戮,而不累其家,皆可妻也.上蔡气高者也,龟山气弱者也,故所见各别如此,要之当随文平看,方见得圣人之本意,此观书之大法.
北溪陈氏曰:读四书之法,毋过求毋巧凿毋旁搜毋曲引,亦惟平心以玩,其旨归而切己,以察其实用而已尔.果能于是四者,融会贯通而义理昭明,胸襟洒落,则在我有权衡尺度,由是而稽诸经与凡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皆莫不冰融冻释,而轻重长短截然一定.自不复有锱铢分寸之或紊矣.
范阳张氏曰:朋友讲习,固天下乐事,不幸独学则当尚友,古人可也.故读论语如对孔门圣贤,读孟子如对孟子,读杜诗苏文则又凝神静虑,如目击二公.如此用心,虽生千载之下,可以见千载人矣.
程子曰:凡看书各有门庭,诗易春秋不可逐句看,尚书论语可以逐句看.六经之言,在涵蓄中默识,心通精义为本.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为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求圣人之心.而吾之所以未得焉者,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其必有见矣.古之学者皆有传授,如圣人作经,本欲明道.今人若不先明义理,不可治经.盖不得传授之意云尔.如系辞本欲明义,若不先求卦义,则看系辞不得.圣人之道,如河图洛书,其始止于画.上便出义,后之人既重卦,又系辞求之未,必得其理,至如春秋,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过只是当年数人而已.学者不观他书,只观春秋亦可尽道.卦爻始立义既具,即圣人别起义以错综之,如春秋已前,既已立例,到近后来,书得全别一般事,便书得别有意思,若依前例,观之殊失之矣.苏季明常以治经为传道,居业之实居常讲习,只是空言无益,质之两先生.伯淳先生曰:修辞立其诚,不可不子细,理会言能修省.言辞便是要立诚,若只是修饰言辞,为心只是为伪也.若修其言辞,正为立己之诚,意乃是体当自家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之实事道之.浩浩何处下手,惟立诚才有可居之处,有可居之处则可以修业也,终日干干大小之事,却只是忠信所以进德为实.下手处修辞立其诚,为实修业处.
正叔先生曰:治经实学也,譬诸草木区以别矣.道之在经大小远近高下精粗,森列于其中.譬如日月在上,有人不见者,一人指之不如众人指之.自见也如中庸一卷书,自有至理推之.于事如国家有九经及历代圣人之迹,莫非实学也,如登九层之台,自下而上者,为是人患居常讲习空言,无实者盖不自得也.为学治经最好苟不自得,则尽治五经,亦是空也.今有人心得识达,所得多矣.虽亦好读书却患在空虚者,未免此弊.
张子曰:经籍亦须记得,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聋盲之指麾.故记得便说得便行得.故始学亦不可无诵数.
龟山杨氏因言,秦汉以下,事曰亦须是一一识别,得过欲识别,得过须用着意六经,六经不可容易看了.今人多言要作事,须看史,史固不可不看,然六经先王经世之迹在焉,是亦足用矣.必待观史未有史书,以前人以何为,据盖孔子不存史而作春秋,春秋所以正史之得失也,今人自是不留意六经,故就史求道理,是以学愈博,而道愈远.若经术明自无工夫及之,使有工夫及之,则取次提起一事,便须断遣处置得行,何患不能识别.
鲁斋许氏曰:讲究经旨,须是且将正本,反复诵读,求圣人立言,指意务于经内,自有所得.若反复读诵,至于二三十遍以至五六十遍,求其意义,不得然后以古注证之.古注训释不明,未可通晓.方考诸家解义择其当者,取一家之说,以为定论.不可泛泛,莫知所适从也.诵经习史,须是专志屏弃外物,非有父母师长之命,不得因他而辍.
程子曰:凡解文字,但易其心自见理,理只是义理,甚分明.如一条平坦底道路.且如随卦言,君子向晦入宴息,解者多作遵养,时晦之晦或问作甚晦字.曰:此只是随时之大者,向晦则宴息也,更别无甚义.或曰:圣人之言,恐不可以浅近.看他曰:圣人之言,自有近处,自有深处,如近处怎生强要,凿教深远得.汉儒之谈经也,以三万余言,明尧典二字.可谓知要乎,惟毛公董相有儒者,气象东京,士人尚名节,加之以明礼义,则皆贤人之德业矣.
《读史》
程子曰:某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量,料其成败.然后却看,有不合处,又更精思,其闲多有幸而成,不幸而败,今日只见成者,便以为是,败者便以为非,不知成者煞有不是,败者煞有是底.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几,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今人只将他见成底事,便做是便不知煞有误人处.凡读史不徒要记事迹,须要识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且如读高帝一纪,便须识得汉家四百年,终始治乱,当如何是亦学也.
南轩张氏曰:观史工夫,要当考其治乱,兴坏之所以然.察其人之是非邪,正至于几,微节目与夫,疑似取舍之闲,尤当三复也.若以博闻见助,文辞抑末矣.于定国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史氏将谁欺,赵盖韩杨之死皆在定国之手,冤莫大焉.大凡看史不可被史官瞒过,张释之为廷尉,有惊乘舆马者,上欲诛之,释之以为当,罚金.且曰:法者天下之公共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释之知廷尉为天下之平,而不知人君为天下之平.问读通鉴之法曰:治乱得失源流人才邪,正是非财赋本末用,兵法制嘉言善行,皆当熟究之.
东莱吕氏曰:观史先自书始,然后次及左氏,通鉴欲其体统,源流相承接耳.
范阳张氏曰:如看唐朝事,则若身预其中,人主情性如何,所命相如何,当时在朝士大夫孰为君子,孰为小人,其处事孰为当,孰为否,皆令胸,次晓然可以口讲.而指画则机会圆熟,他日临事必过人矣.凡前古可喜可愕之事,皆当蓄之于心,以此发之,笔下则文章不为空言矣.
鲁斋许氏曰:阅子史必须有所折衷,六经论孟乃子史之折衷也.譬如家法之有律令格式赏功罚罪,合于律令格式者为当,不合于律令格式者为不当.诸子百家之言,合于六经语孟者为是,不合于六经语孟者为非.以此夷考古之人,而去取之鲜有失矣.阅史必且专意于一家,其余悉屏去候阅,一史毕历历默记,然后别取一史而阅之,如此有常.不数年,诸史可以备记苟阅.一史未了,杂以他史,纷然交错,于前则皓首不能通一史矣,惟是读三传当参以史记,读史记当参以前汉文辞繁要,亦各有法,不可不知.
看史记当先看其人之大节,然后看其细行.善则效之,恶则以为戒焉,所以为吾躬行之益,徒记其事而读其书,非所谓学也.
读书录《薛瑄?读书录》
《论学》
为学第一工夫,立心为本,心存则读书,穷理躬行践履皆自此进.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程子曰: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之.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皆此意也.学道固自圣贤之书,而入苟徒翫心章句之闲,而不求实理之所在,则亦无以有诸己矣.道学以五经四书为本,专用心于史学者,无自而入道.孟子专心致志,四字读书之至要.邵子诗云:不读人闲非圣书.凡不正之书皆不可读.自有文籍以来,汗牛充栋之书,日益多要当择,其是而去其非,可也.郑声乱雅乐,杂书乱圣经.余事量力所及而已,非可必也,惟读书一事,乃吾之本心所得,肆力其闲,而莫余止者也.韩子吾老着读书,余事不挂眼之句,实获我心焉.万金之富,不足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而不知厌也.读书以防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虽未定,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矣.学有所得,必自读书,入读书千熟万熟,时一言一句之理,自然与心融会为一,斯有所得矣.读前句如无后句,读此书如无他书,心乃有大得.读书所以不见德崇业广者,只是讲说不曾实行,如读学而时习章,便能学而时习否.读其为人也,孝弟章便能孝弟否.读颜渊问仁章,便能非礼勿视听言动否.若不能如此,只是讲说耳.读书贵知要只.颜子四勿心不绝想,口不绝念,守之勿失,循之勿违.岂有差错,泛观天下之书,而不知用力处,虽多亦奚以为.不察理之有无,而泛读一切不经驳杂之书,务以闻见该博,取胜于人.吾知其记愈多,而心愈窒,志愈荒,而识愈昏矣.如此读书,非徒无益,是又适.所以为心术之害也.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也.读书当出己之口,入己之耳.读书惟宁静宽徐,缜密则心入,其中而可得其妙,若躁扰褊急粗略以求之,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者也焉.足以得其妙乎.口念书而心外驰,难乎有得矣.朱子曰:童遇云读书千遍,其意可见.又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非思之力也,精神之极也,非妄语也,此言读书熟思之精,自有通悟时也.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唯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复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读书讲明道义,求日用之实理也,若读书而不讲明道义,则溺心于文字之闲,终不能知实理之所在.圣贤之书,神而明之,在乎人,不然书特尘编耳.书能神而明之,则活泼泼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不然书自书理自理何以有实用哉.《程朱传注》少有用心于其闲者.偶持一卷中庸,书因思此书满天下,能因中庸之书,实得中庸之理者,几何人哉.舍小学四书五经,宋诸儒性理之书,不读而先读他书,犹恶泰山而喜丘垤也,藐乎吾见其小矣.程子曰: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人焉.尔读书之法,皆当由辞以得意.徒得其辞而不得其意,章句文字之学也.四书顷刻不可不读.人果能诚心求道,虽五经四书正文中亦自有入处.若无诚心向此,虽经书一章反复以数万言释之,人亦不能有得也.莫不饮食鲜能知味,日用而不知,凡民也.不独凡民为然,恐读书而不明理者亦然.读圣贤之书,句句字字见有的实用处,方为实学.若徒取为口耳文词之资,非实学也.得意忘言,乃知读书不可滞于言辞之闲,当会于言辞之表.读书皆以明本来固有之理,而欲行之无疑耳.圣贤言格物,致知处便,当效其格物致知,言存养省察处便,当效其存养省察,圣贤为教之法,无不效其所为,则读书有切己之益,而不为口耳之陋矣.读书必精专不二,方见义理.有一念之杂即隔一重矣,以鸿鹄之心读书,必不能造乎精微.濂洛关闽之书,一日不可不读,周程张朱之道,一日不可不尊.舍此而他学,则非矣.读圣贤书,于凡切要之言,皆体贴到自己身心上,必欲实得而力践之,乃有益.不然书自书,我自我,虽尽读圣贤书,终无益也.读书不于身心有得,懵然而已.读书只当以正文传注为本,正文传注已通析尚有可疑者,乃可参考语录诸说,窃见传注之外,皆有诸儒小注经文不过数语,而小注乃至数千百言,其实学者不但不能周览并经文,传注亦不能精矣.若有大圣贤作,必重加芟削矣.读书必得其要,天命之性是也.读书固不可不思索,然思索太苦,而无节.则心反为之动.而神气不清,如井泉然,淆之频数则必浊.凡读书思索之久,觉有倦意,当敛襟正坐,澄定此心,少时再从事于思索,则心清而义理自见.
《体认》
读书当着实体,认如读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便当求天命之性的在何处,读大学首章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便当求三者的为何事如此,则道理跃如皆在,心目之闲,自不为文字言语所缠绕矣.读书之久,见得书上之理与自家身上之理,一一契合,方始有得处.读书体贴到自己身心上,方有味.皆实理也.圣贤岂欺我哉.实理皆在乎万物万事之闲,圣贤之书不过摸写其理耳,读书而不知实理之所在.徒滞于言辞之末,夫何益之有.人读书果能于圣人之言,句句皆体之身心,而力行之,即是颜子亦足以发之意.读书记得一句便寻一句之理,务要见得下落,方有益,先儒谓读书,只怕寻思近,看得寻思二字最好如圣贤,一句言语,便反复寻思,在吾身心上,何者为是,在万物上,何者为是.使圣贤言语,皆有着落,则知一言一语,皆是实理,而非空言矣.
《胡居仁?居业录》
《丽泽堂学约》
一读书务以小学为先,次四书以及六经,与周程张朱司马邵之书,非理之书,不得妄读.一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毋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王守仁语录
《传习录》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共发编《曹于汴?共发编》
《语录》
古人之书,不可不多读,但靠书不得靠读,不得靠古人不得.
荆川稗编
《原学篇》
何为三代之前,学术如彼三代之后,学术如此汉微,有遗风魏晋以降,日以陵夷非后人之用心不及,前人之用心,实后人之学术,不及前人之学术也,后人学术,难及大概有二.一义理之学,二辞章之学.义理之学,尚攻击辞章之学,务雕搜耽义理者,则以辞章之士为不达,渊源玩辞章者,则以义理之士为无文彩要之辞章,虽富如朝霞,晚照徒焜耀人耳目.义理虽深如空谷寻声,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归.是皆从事于语言之末,而非为实学也.所以学术不及,三代又不及汉者,抑有由也.以图谱之学不传,则实学尽化为虚文矣.其闲有屹然,特立风雨不移者,一代得一二人.实一代典章文物法度纪纲之盟主也,然物希则价难平,人希则人罕识世,无图谱人亦不识图谱之学.张华晋人也,汉之宫室千门万户,其应如响,时人服其博物,张华固博物矣.此非博物之效也,见汉宫室图焉,武平一唐人也,问以鲁三桓郑七穆春秋,族系无有遗者,时人服其明春秋,平一固熟于春秋矣,此非明春秋之效也,见春秋世族谱焉,使华不见图,虽读尽汉人之书,亦莫知前代宫室之出处,使平一不见谱,虽诵春秋,如建瓴水,亦莫知古人氏族之始终.当时作者后世史官,皆不知其学之所自况他人乎,臣旧亦不之知,及见杨佺期洛京图,方省张华之由见杜预公子谱,方觉平一之故,由是益知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且萧何刀笔吏也,知炎汉一代宪章之所,自歆向大儒也.父子分争于言句之末,以计较毫厘得失,而失其学术之大体,何秦人之典,萧何能收于草昧之,初萧何之典,歆向不能纪于承平之后,是所见有异也.逐鹿之人,意在于鹿,而不知有山求鱼之人,意在于鱼而不知有水.刘氏之学意在章句,故知有书,而不知有图.鸣呼,图谱之学,绝是谁之过与.
《叙学》
性无不统,心无不宰,气无不充,人以是而生,故材无不全矣.其或不全,非材之罪也,学术之差,品节之紊,异端之害,惑之也.今之去古远矣,众人之去圣人也.下矣幸而不亡者,大圣大贤.惠世之书也,学之者,以是性与是,心与是,气即书以求之俾邪,正之术明诚伪之辨,分先后之品,节不差笃行而固守.谓其材之不能全,吾不信也.诸生从余问,学有年矣.而余梗于他故,不能始.卒成夫教育英才之乐,故具为陈读书为学之次序,庶不至于差,且紊而败其全材也.先秦三代之书,六经语孟为大世.变既下,风俗日坏,学者与世俯仰,莫之致力,欲其材之,全得乎.三代之学,大小之次第,先后之品节,虽有余绪竟亦莫知,适从惟当致力,六经语孟耳.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圣贤之成终者.所谓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者也.圣贤以是为终学者,以是为始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矣乎.所谓颜状未离,于婴孩高谈已,及于性命者也,虽然句读训诂不可不通,惟当熟读不可强解优游.讽诵涵泳,胸中虽不明了,以为先入之主,可也.必欲明之不凿则惑耳,六经既毕,反而求之自得之矣.治六经,必自诗.始古之人十三诵诗,盖吟咏情性,感发志意,中和之音在是焉.人之不明血气蔽之耳,诗能导情性,而开血气使幼而常闻歌诵之声,长而不失刺美之意,虽有血气焉,得而蔽也.诗而后书,书所谓圣人之情,见乎.辞者也,即辞以求情,情可得矣.血气既开,情性既得,大本立矣.本立则可以征.夫用,用莫大于礼,三代之礼,废矣.见于今者,汉儒所集之礼,记周公所著之,周礼也.二书既治,非春秋无以断也,春秋以天道王法,断天下之事业也.春秋既治,则圣人之用见矣,本诸诗以求其情,本诸书以求其辞,本诸礼以求其节,本诸春秋以求其断.然后以诗书礼为学之体,春秋为学之用,体用一贯,本末具举,天下之理,穷理,穷而性尽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后学夫易,易也者.圣人所以成,终而成始也.学者于是用心焉,是故诗书礼乐不明则不可以学,春秋五经不明则不可以学.易夫不知其粗者,则其精者岂能知也.迩者未尽,则其远者,岂能尽也.学者多好高务远,求名而遗实,逾分而远探,躐等而力穷.故人异学家异传圣人之意,晦而不明也.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近世学者,往往舍传注疏释,便发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论尔.传注疏释之于经,十得其六七.宋儒用力之勤,铲伪似真补,其三四而备之也.故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以己意体察为之,权衡折之于天理,人情之至,勿好新奇,勿好僻异,勿好诋讦,勿生穿凿,平吾心易吾气,充周隐微毋使亏欠.若发强弩必当穿彻,而中的.若论罪囚棒,棒见血而,得情毋惨刻毋细碎毋诞妄毋临深.以为高渊实昭,旷开朗恳,恻然后为得也.六经既治,语孟既精,而后学史先立乎,其大者小者弗能夺也.胸中有六经语,孟为主,彼废兴之迹,不吾欺也.如持平衡,如悬明镜,轻重寝扬,在吾目中,学史亦有次第,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史之兴自汉氏始,先秦之书,如左氏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皆掇拾记录.无完书,司马迁大集群书为史记.上下数千载,亦云备矣.然而议论或驳而不纯,取其纯而舍其驳,可也.后世史记皆宗迁法,大同而小异,其创法立制纂承六经,取三代之余烬为百世之准绳.若迁者可谓史氏之良者也,班固前汉史,与迁不相上下.其大原则出于迁,而书少加密矣.东汉史成于范晔,其人诡异好奇,故其书似之.然论赞情状,有律亚于迁,固自谓赞,是吾文之奇,作诸序论,往往不减.过秦则比拟,太过三国陈寿所作,任私意而好文,奇功伟迹往往削没,非裴松之小传,一代英伟之士,遂为寿所诬.后世果有作者必当改作,以正寿之罪.奋昭烈之幽光,破曹瞒之鬼贼,千古一快也.晋史成于李唐,房杜诸人,故独归,美太宗耳.繁芜滋蔓诬谈,隐语鄙亵之事,具载之,甚失史体.三国过于略,而晋书过于繁,南北七代各有其书,至唐李延寿总为南北史,遣辞记事,颇为得中.而其事迹污秽,虽欲文之,而莫能文矣.隋史成于唐兴亡之际,徼讦好恶,有浮于言者,唐史二旧书刘煦所作,固未完备,文不称事,而新书成于宋欧.宋诸公虽云完备,而文有作为之意,或过其实而议论纯正,非旧书之比也.然学者当先旧而后新,五代二书皆成于宋旧,则薛居正新,则欧阳子也.新书一出,前史皆废,所谓一洗.凡马空者也,宋金史皆未成金史,只有实录宋事纂录甚多,而东都事略,最为详备.是则前世之史也,学者必读,历代全史考之废兴之由.邪正之迹,国体国势制度文物,坦然明白,时以六经旨要立论,其闲以试己意,然后取温公之通鉴,宋儒之议论.校其长短是非,如是可谓之学史矣.学者往往全史未见,急于要名,欲以为谈说之资,嘴吻之备,至于通鉴亦不全,读抄撮钩节通鉴之大旨,温公之微意随以昧没,其所以成就亦浅浅乎.史既治则读诸子老庄列阴,符四书皆出一律,虽云道家者,流其闲有至理,存取其理而不取其寓,可也.素问一书虽云医家者,流三代先秦之要典也,学者亦当致力孙吴姜黄之书,虽云兵家智术战陈之事,亦有名言不可弃也.荀子议论过高好奇,致有性恶之说,然其王霸之辨,仁义之言,不可废也.管子一书,霸者之略,虽非王道亦当读也,扬子云太元法言,发孔孟,遗意后世,或有异论者,以其有性善恶混之说,剧秦美新之论事,莽而篡汉,韩子谓其文颇滞涩,苏子谓以艰险之辞,文肤浅之理,而温公甚推重之.以为在孟荀之上,或抑或扬,莫适所定,虽然取其辞而不取其节,可也.贾谊董仲舒刘向皆有书,惜其犹有战国,纵横之余,习惟董子三策,明白纯正.孟轲之亚,非刘贾所企也.文中子生于南北,偏驳之后,隋政横流之际,而立教河汾作成,将相基唐之治,可谓大儒矣.其书成于门弟子董薛姚窦之流,故比拟时,有太过遣辞发问,甚似论语.而其格言至论,有汉儒所未道者,亦孟轲氏之亚也.韩子之书浑厚典丽,李唐一代之元气也.与汉氏比隆矣,其诋斥佛老扶持,周孔亦孟轲氏之亚也,诸子既治,宋兴以来,诸公之书,周程张之性理,邵康节之象数,欧苏
问题5:英语翻译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
在十九日离开寺院,沿着山脚下向西南方向前进.走了五里,穿过广济桥,于是舍弃大路,沿小溪向东走.又走了二里,溪水汇流山也连成一片.空气中的雾很浓象是下着小雨.有一个人站在小溪口,我向他寻路,他说由这里往东是去天池的大路,再向南拐就去了石门,是天池寺的小路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