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介词结构后置_什么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于忧患生,于安乐死”;其他类似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无动于衷,喜形于色、毕其功于一役、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在文言文中,这类现象和用法比比皆是.
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由介词“以”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如:“动之以情”中“以情”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动”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以情动之”.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嗤之以鼻、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文言句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庄暴见孟子》),句中的“以”解释为“把”,“以好乐”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状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什么区别[语文科目]
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在实际运用中是没有差别的.介词结构一般就是充当状语、补语,但补语本来就应该在动词后面.因而成为后置结构的就自然是状语了..
问题2:结合“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具体解释一下“兼介词结构后置”.[语文科目]
我回答了你的另一个问题,你可以去看一下,这里的“于朝廷”是介词结构作状语,置于“战胜”(谓语)的后面,所以叫做介词结构后置.这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一种句式变换.
问题3:结合这句话“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具体解释一下“介词结构后置”.[语文科目]
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这句话的语序应该是“我与城北徐公孰美”,意思就是“我和城北的徐公谁长的好看”.这句话中,介词结构就是介词“与”和它的宾语“城北徐公”构成的介宾结构,它应该在疑问代词“孰”的前面,但句中将它放在了后面,就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一般做句子的状语,状语应该在动词的前面,修饰动词(谓语),而古汉语中经常将介词结构位于动词之后,这就是介词结构后置,也称状语后置.例如“绳之以法”,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法绳之”,绳,是动词(谓语),以法,就是介词结构(状语).
懂了吗?
问题4:什么叫介词结构后置?[英语科目]
简洁点说,就是将介词短语放在句子的结尾,其实我们之前碰到了很多的这种结构的,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例如:
I like playing basketball in the school
I get up at seven o'clock
问题5:关于病梅馆记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其中有一句“悉埋于地”,老师说是介词结构后置,应变为“悉于地埋”.我能理解介词结构后置,但就算是现在,我们也说都埋在地上,而不说都在地上埋,这是怎么[语文科目]
其中有一句“悉埋于地”,老师说是介词结构后置,应变为“悉于地埋”.
我能理解介词结构后置,但就算是现在,我们也说都埋在地上,而不说都在地上埋,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埋”是单音节,除非在诗歌中,通常不单用在句末,如果说,都在地上埋了,或都在地上埋好,那就顺口了.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