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吴友富_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2006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吴友富主...[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社会的变迁影响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社会的需要与社会的心态决定我们怎样去看待外来文化,研究外来文化.文化是人类的财产.人类的交往,就提供了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在文化的接触中,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心理,以及自己社会的各种需要,决定如何去对待外来文化.
自己的文化受到冲击,更严重的是受到别人的轻视,可能出现三种态度:
(1)第一种态度,是更爱自己的文化.最早的例子见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更是和面对外来文化的压力有关.民族国家处于衰败时期,以自己的文化认同为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民族,并将外来文化和国家存亡联系起来,导致封闭排外.或者认为外来文化的任何优点,都是自己的文化里早已具备的,梁启超所说的:“清季承学之士,喜言西学为中国所固有.”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而出现的产物.
(2) 第二种态度,是崇拜外来文化,认为自己一切都不如人,这是过分崇洋.不少人尽管不同意或者嘲笑“假洋鬼子”,但内心却难免多少认为自己不如人.尤其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大段日子里,中国被迫接受西方文化之后,中华民族多少都存在这种心理.这充分表现在各种社会行为,学术行为,文化行为,和语言行为上.在中英双语社会里,社会语言学者研究语码转换或语码混用,都发现华人用中文时杂用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说英语时杂用中文的,却非常少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语之外,也和把说“英语”认为是受高深教育、代表高社会阶梯有关.
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主张各个领域里全盘西化,但对于传统的价值根源却也有人不能完全放弃,因此出现了民族主义情绪与文化自卑感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但“抛弃黄土文化,接受蓝色文化”的崇洋现象,却是这个特征里的主导,最为主要的倾向.
(3)第三种态度,是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当民族国家处于兴盛时期,文化认同不仅强烈,而且也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从外来文化中吸收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东西.这个时期的文化态度通常比较开放,宽容.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各种文化形态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改变着我们,不论是中国新生代,还是那些提议不能让新生代姓“西”的人们.随之而来的,这样的现实格局也必将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性格.我们不再像一百年的中国人那样闭关自守,妄自尊大,我们开始具有了睁眼看世界的能力,我们变得开放而包容,积极而正是一个文化多元时代应有的文化性格,也正是绝不同于以往那种文化性格之所在.
传统文化当然是不能丢弃的,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却必然决定于,它能否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相互交融.什么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大约从一册《增广贤文》里就不难得到答案.但我总以为,面对一个日益开放的大世界,我们恰恰需要丢弃的是传统文化中以中庸、封闭、内敛以及小富即安、无为而治为特质的民族性格.
我们面对的真正问题,不是如何一古脑地回到传统文化中去,这本身就忽视了文化应有的发展性.因此我们要面对的,是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培养一种真正具有这个时代的特征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无此,难以代表最先近的生产力.因此文化本身就喻含了一种“化”的能力,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人为我,化外为内,化西为中.所以对于焦虑于姓“西”现象的人而言,换言之,对于中国未来文化性格的养成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一种开放、包容的胸襟之下,建立一种“化”的机制,这种“化”,是一种拿来,但更有一种扬弃.如果没有这一点,一味复古,我想既不可能阻挡外来文化的进入,也不利于现代文化意识的生长.
我们曾经争论过多年有关姓资姓社的问题,但这种争论终于历史性地统一到发展上来;我们又开始争论起了姓中与姓西的问题,在我看来,这样的一种争论同样需要统一到发展上去. 21世纪,中华民族重新建立自己的信心,有人认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的世纪.民族自信心的重建,使中华民族有可能重新审视外来文化,更客观的对待、研究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以自己的文化为本,有信心地、客观、包容地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如果不能汲取外来的、有益的文化以充实自己,并不断地扬弃本民族文化中不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将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为基础,不断地融合汲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因素,才有助于自己文化的发展.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游戏呀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
5世纪,大和国统一了日本,积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7世纪初,日本遣使与隋通好.唐朝时,日本共派来遣唐使近20次,最大规模时一次派遣约650人,最少时也有120人.赴日本的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几经波折,终抵日本,带去了佛教、建筑、雕刻、绘画、医药及文学方面的知识.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的经学、佛学、医字、叉学艺术、天文历法、建筑、手工业技术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文化交流达到了顶峰,从而极大地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如大化改新,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
三国时期,诸葛亮把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经西南边境少数民族,传入缅甸,诸葛亮因而受到缅甸人民的尊敬,缅甸境内还建有供奉诸葛亮的武侯庙.在中国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传教士起了巨大作用.在众多传教士中,利玛窦是最突出的.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华,为了结交中国的学者和官吏,他苦心钻研儒学,易僧服,改作儒生打扮,并自称儒者.利玛窦在华共生活了28年,其中在北京住了10年,出版了《四书》的拉丁文译本,这是儒家经典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文本.孔予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于16世纪末传入意大利,曾在意大利思想界和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继利玛窦之后,大批意大利传教士接踵来华.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问题2: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或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历史科目]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友好邦交,不断向前.闭关自守只能慢慢落后和被淘汰,只有开放看世界,才能不断学习和提高,是国家进步和强盛
问题3: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应注意的问题【历史】古往今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往往同时并存1988年汉城奥运会带来了冲突.韩国人爱吃狗肉引起了世界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反对甚
东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文化的互相交流才显得非常重要.
在交流中应该互相了解,求同存异,当遇到差别时,应该互相理解和尊重.
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各国文化,尊重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通风俗习惯.
吸收各国优秀文化同时积极宣传我国优秀文化.
在对外交流中应做到不卑不亢.
问题4: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语文科目]
阿倍仲麻吕归国时,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听了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仲麻吕回到长安后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问题5:结合你所了解过的历史知识,列举两例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历史科目]
昭君出塞、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中俄文化年、孔子学院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