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鸡鸣狗盗与谁有关_...箪食瓢饮 班门弄斧 脱颖而出 鸡鸣狗盗 秦庭之哭 ...[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1.春秋笔法
【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史记·孔子世家》
【解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成语举例】初意却不过贪图少写一个字,并非有什么春秋笔法. 鲁迅《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2.不食周粟
【典故】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史记·伯夷列传》
【释义】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反义词】卑躬屈膝
3.坐怀不乱
【典故】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 《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
【释义】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将受冻的女子裹于怀中,没有发生非礼行为.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
3.吐哺握发
【典故】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释义】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4.学富五车
【出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庄子·天下》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5.箪食瓢饮
【典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释义】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6.班门弄斧
【典故】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释义】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7.脱颖而出
【出处】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释】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8.鸡鸣狗盗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9.秦庭之哭
【出处】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左传·定公四年》
【解释】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10.狡兔三窑
【解释】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11.兔死狗烹
【典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12.曲高和寡
【出处】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13.完璧归赵
【出处】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14.图穷匕见
【出处】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战国策·燕策三》
【解释】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15.鸿鹄之志
【典故】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吕氏春秋·士容》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向.比喻远大志向.
16.东门黄犬
【出处】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
【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17.暗渡陈仓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18.孺子可教
【典故】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孺子:小孩子.指年轻人可培养.
19.运筹帷幄
【解释】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成语故事】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20.鸿门之宴
【出处】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成语故事】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大军入关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经项羽叔父项伯的调解,刘邦亲赴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设宴相待.席间项羽谋士范增命项庄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刘邦乘机入厕,在樊哙等掩护下逃回大本营
21.周郎顾曲
【典故】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解释】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与下面这些成语有关的人物或这些成语的作者?东窗事发 呆若木鸡 退避三舍 乐不思蜀 门庭若市 贻笑大方 出人头地 望洋兴叹 纸上谈兵 舍身取义 拔山举鼎 水落石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危急[语文科目]
秦桧 庄子 晋文公 刘禅 吕不韦 欧阳修 庄子 赵括 孟子 项羽
欧阳修 班超 诸葛亮 邹阳
东窗事发:dōng chuāng shì fā
【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呆若木鸡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门庭若市:mén tíng ruò shì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贻笑大方
【出 处】《庄子·秋水》:“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出人头地
出 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望洋兴叹:wàng yáng xīng tàn
【出处】:《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舍身取义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原意是说,生命,也是我所要的,正义,也是我所要的,二者不能同时都得到,就选择正义而舍去生命.
拔山举鼎
出 处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水落石出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危急存亡之秋
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白发如新,倾盖如故
白发如新:白头之交,却并不知己,形容交情不深.
倾盖如故:是指二个人刚刚见面,谈得很投合,虽是初识,可就像是老朋友了.
有些人相识了很久却依旧陌生,近的人远的心……而有时两个陌生人在转身回眸的瞬间,却发现似乎很久以前就很熟悉了.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成语出处: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问题2:下面成语与那个人物有关退避三舍———— 班门弄斧————望梅止渴———— 指鹿为马————凿壁偷光———— 纸上谈兵————草木皆兵———— 走马观花————[语文科目]
退避三舍————晋文公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班门弄斧———— 鲁班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望梅止渴————曹操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指鹿为马———— 赵高
( 赵高想作乱,恐怕群臣不听他的,于是他先做了一个实验,牵着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说错了吧?为何说鹿是马.”赵高问身边的人,身边的人有的沉默,有的说是马奉承顺从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于是就暗中用刑法陷害说鹿的人.此后大臣都怕赵高.)
凿壁偷光————匡衡
( 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纸上谈兵———— 赵括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大错误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就出现了,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草木皆兵———— 秦王苻坚
(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走马观花————孟郊
问题3:下面成语与哪个人物有关?退避三舍_____ 完壁归赵_____ 卧薪尝胆_____ 负荆请罪_____班门弄斧_____ 纸上谈兵_____ 望梅止渴_____ 指鹿为马_____草木皆兵_____ 四面楚歌_____ 凿壁偷光_____ 走马观花_____[语文科目]
退避三舍_重耳
完壁归赵_蔺相如
卧薪尝胆勾践
负荆请罪廉颇_
班门弄斧鲁班
纸上谈兵赵括
望梅止渴_曹操____
指鹿为马赵高_____
草木皆兵_苻坚____
四面楚歌_项羽____
凿壁偷光匡衡_____
走马观花_____来自孟郊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过民间传说是有一个媒人,给一个瘸腿男子和一个兔唇姑娘说媒(相亲),让男孩骑马,女孩手持一朵花假装在嗅.直到两人成婚才发现上当.
问题4:下面成语与那些人物有关?1.手不释卷( ) 2.胸有成竹( ) 3.闻鸡起舞( )第二个我听别人说好像是文同,到底哪个对?[语文科目]
1 手不释卷吕蒙
说的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2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3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问题5: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写出与下列成语有关的人物或作者(1)温故( )新 (2)老骥伏 () (3)( )安知非福 (4)明( )秋毫 (5)卧( )尝胆 (6)负( )请罪 (7)三顾( )庐 ([语文科目]
温故而知新 孔子
老骥伏枥 曹操
塞翁失马 安知非法 淮南子?人间训
明察秋毫 孟子·梁惠王上
卧薪尝胆 勾践
负荆请罪 廉颇
三顾茅庐 刘备
完璧归赵 蔺相如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