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52IJ教育培训网,今天小编为你分享的语文方面的学习知识是通过网络精心收集整理的:“月圆思念_...词、解释、赏析好象有一句是 旧地重游、故人不再、月圆思念碎_...[语文]”,注意:所整理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你有补充或疑问请在正文下方的评论处发表。下面是详细内容。
题目中的“旧地重游、故人不再、月圆思念碎”应该和沁园春 雪这首词没有什么关联.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名,历史上沁园春 雪就一首.至于解释赏析,我随便摘抄了一篇: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其他类似问题
问题1:沁园春·雪 赏析5个词语[语文科目]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赏析】好一个周天寒彻,好一场漫天大雪,好一番人间苦难!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神州的北国仿佛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山舞银蛇:“舞”指飞舞,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蜿蜒曲折.
原驰蜡象:“驰”指奔驰,形容白雪覆盖的丘陵如飞象奔驰.
【赏析】刹那间,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整个世界由死寂变成了欢腾,天地之间充盈着无穷的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
红装素裹
【赏析】经常有人把“红装”误写成“红妆”,或认为两词意思相近,其实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红色代表着激情、忠诚、鲜血、革命,是我们团旗、党旗、军旗、国旗的主色.而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了革命的彻底胜利.
风流人物
【赏析】历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历史必将催发出无数英雄豪杰、风流人物.这是对所有革命者和建设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祖国献身者的赞美,是对所有为人类造福者的赞美.
问题2:沁园春-雪 一诗词的全文解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原注】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语文科目]
这类文章很多,以后楼主可以直接在『百度搜索』里面找,很方便的,不用来这里等,浪费时间啊!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赏析+
上阕描写祖国北方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河山无比壮丽.写出了祖国北方那坚冰封结大地、雪花漫天飞舞的景色.这里用『千里』和『万里』使人感到祖国北方的辽阔广大.用『冰封』和『雪飘』,写出『北国』冬季的风光.『千里冰封』是静景,『万里雪飘』是动景,静支交织,使北国雪景显得雄伟壮丽而生气勃勃.短短三句十二字,一下子就把读者引入冰天雪地的『北国』奇景中去了.
接下来,更加刻画出『北国』的壮美,长城内外白茫茫一片,无论大河的上游还是下游顷刻之间失去滚滚波浪,把『冰封』刻画的细致入微.
群山的山势蜿蜓曲折,积雪的群山银白,看上去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高低起伏,积雪的高原蜡白色,所以又像蜡象在奔跑了.这两句雪景的描绘都运用了很恰切的比喻.『蛇舞』、『象驰』的写法,把原来都是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成了动态,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准确地反映出大雪茫茫,天低野阔,上下相接,一片银白,渺无际涯的景色.你看,当那风雪弥漫之时,天上彤云密布,愈见其低,山峰披着白雪,愈见其高,大雪不停地覆盖群山高原,又产生群山高原扶摇直上的感觉,真好像是『银蛇』与『蜡象』要和上天比比高低那样了.这里的描写,既有真情实感,又有丰富的想象.不仅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外部面貌,而且写出了它的内在气魄.祖国不仅雄伟壮丽,而且生机勃勃,充满奋发向上的气质,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斗争精神的艺术体现.
上阕的结尾三句,意境又深入一层.用『须晴日』一语转入一个新的境界,亦采用拟人的手法,把雪后景象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富有感染力.你再看,当雪霁天晴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太阳照着白皑皑的雪地,阳光雪色交相辉映,这时的山河更是艳丽壮观!这里的描写不仅写出雪后的祖国河山更加绚丽多彩,而且写出了革命胜利后的伟大祖国更犹如旭日东升、灿烂辉煌.
下阕评论祖国历史人物借以鼓舞当今革命人民为祖国创造无产阶级英雄业绩.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过渡到诗人想要议论的问题,无数的英雄豪杰热爱着祖国美好的江山,为她所倾倒,为她的更加美好而奋斗献身.这个『引』字,一方面反映出『江山如此多娇』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无限悠久,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多么普遍和广泛.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全国统一大业的封建皇帝.汉武帝在位时做了许多巩固统治和增强国力的工作,制止了战国以来匈奴对中国北方的侵扰,扩大了汉帝国的统治区域.唐太宗是唐代的第二个皇帝,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八、九年内先后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整顿内政,形成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还战败东突厥,解除了外族对北方边境的威胁.宋太祖是建立宋朝的第一个皇帝,他削平唐末割据的藩镇,实行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纷争的局面.这几个人物,从他们对历史所作出的贡献,从他们在武功方面的建树,都可算是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但是可惜他们在文治方面都差了一些,因为他们都是封建时代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统治实质,只能是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只能是对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及社会制度进行维护和巩固.在这里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用艺术的语言,很准确地选用了『惜』、『略输』、『稍逊』等比较性的词语,指出了他们的未及当世英雄的局限性,对他们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与批判.一个『惜』字领起,贯穿着这四句.既肯定和赞赏他们的才能,又叹惜和点出了他们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接着又提到了一个曾统治和征服了许多地方、版图曾扩及欧洲(达俄罗斯的东部及南部),声威赫赫、不可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语对国王的尊称,意思是『强大的统治者』).他虽是『一代天骄』,却也不过是只懂得弯弓射雕的赳赳武夫罢了.『只识』一词比『略输』、『稍逊』更有分量,对成吉思汗的批判显然更有加有力.
这些评价说明,这些人物虽然是历史上的『英雄』,但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凭借武功建立起来的是落后的封建制度.这些封建统治者与当世英雄相比还是稍逊一筹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评价.
批判历史上『英雄』人物是为了衬托下文『今朝』的『风流人物』,显示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更高大,更完美.
这首词的结束部分,是此时的高潮,意义更为深广.『俱往矣』三字,结束了上文所叙的已经过去的几千年历史,总述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他雄视千古,笔力雄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只有在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才会涌现出更出色的、真正的伟大英雄!
此首诗作思诸纵横驰骋,语言优美豪放.意境深运,隽久永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毛泽东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毛泽东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泽东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毛泽东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中国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中国.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毛泽东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毛泽东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中国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席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问题3:沁园春·雪赏析一二百字内.[语文科目]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诗人伟大的抱负.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这首词一直是众人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然而,从发表之日起,这首词就遭到了诸多恶意的攻击,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有人说它有帝王思想、君主气象;有人说它夸大自吹、离题万里;有人说它比喻不当、缺乏转折;有人说它词意稀疏、平淡无奇;甚至有人说它是模仿之作、旁人代笔……断章取义且流于表面,竟视金玉如砖石.艺术追求含蕴,词中别有洞天.这首词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它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包纳着无尽的玄机.其中的每一句都意有所指,是诗人所思所想的真实流露,是诗人对许多重大问题给出的回答.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问题4:沁园春.雪 赏析[语文科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这一点,与作者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就无关.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其中不乏成功者.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不应该仅仅懂得争夺江山,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使之更加美丽富饶!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正是本词冠绝古今的焦点所在.但非常可惜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并未将这种意味阐发出来,而别眼于对“文采”——文学成就、文化贡献的叙说.这是一种遗憾.
其实,本词“争夺江山、增之娇色”的主旨并不难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与“江山”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是娇、英雄与折腰,英雄者莫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帝王,折腰便是争夺.而争夺江山与文学成就、文化贡献无关,那么“惜”从何来?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解释: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并未使江山增色!
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我们可以将本词大致翻译为如下现代汉语:
冬日里北国的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此时此刻,我看到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连平日里滔滔奔流的黄河也封冻不流了.延绵的山脉如同白蛇在空中飞舞,能与天比高的山峰好似白象奔驰在广袤的大地上.这雪景真美呵!而如果等到晴天,太阳出来给天地万物披上一件金色外衣的话,你会发现,原来冰雪还可以将大地妆扮得更美丽!
江山如此美丽多姿,自古以来都会引致各种政治力量的崇拜与争夺.可惜过往的英雄人物们,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都只会把争夺江山视为其成就所在.被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更加是只会一味地展现暴力.这些以缔造封建王朝为目标、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为优秀代表的政治力量已经成为过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等着吧,不以争夺江山为目标,而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且能把江山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共产党人很快就要执政了!
词中“封”含有封冻、固化、主宰之韵味,则上阕有“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之意.银、蜡,指白色.原,意为大地.原驰蜡象,直译为“大地上奔跑着白色的大象”.欲,意为几乎、快要,如“路上行人欲断魂”.“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后置定语,修饰山、原,意为“能跟老天比高的”.须,意为只有;妖娆,意为美丽撩人;整句直译是“只有等到晴天,阳光洒落在为雪所覆盖的大地上,你才能发现更加美丽的景象.”
下阕中,竞,意为竞争.“折腰”是动词,意为崇拜,可引申为“因崇拜而生的行动”——赞美、争夺、建设等.惜,意为可惜、有不足之处.文采、风骚,表面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文化贡献,实际义为与武力“争夺”同一层面的建设.俱,意为都.往,意为过去了.“风流人物”,直译为成功人士,此处指懂得如何建设江山的政治力量(作者注:“风流人物”,指人民群众).
本词作于1936年2月,即红军摆脱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初发表于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新民报晚刊》和《大公报》上.重庆谈判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执政问题.于是,当这首笑傲史上明君大帝、叙说共产党人以建设江山为己任并能建设好江山、显示出强大信心的千古名词发表以后,即获好评如潮,重庆上下轰动不已,大江南北争相传诵,一时间,竟造就一派洛阳纸贵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白区社会各界人士心中分量骤然提升.这令蒋委员长大为愤怒,调动了几十个御用文人作词“围攻”.可惜他的那些御用文人们,修养上过分着眼于个人得失,缺少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文字里只够吟些春花秋月,于是这场“围攻”也就只能草草地落败收场了.
本词有三大亮点.一是为江山增添秀色的胸怀情操,上面说过不再赘述.
二是笑傲王侯的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但都有其不足处.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制设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作出巨大的历史贡献,但建设阿房宫、横征暴敛,此其不足.汉武帝励精图治,抗击蒙古外敌,树立强汉声威,功劳巨大,但也因此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后来有八王之乱,此其不足.唐太宗杀弟逼父而登基,宋太祖未能改变彻底中国的分裂局面,成吉思汗更是只有暴力征服而无建设江山的举动,这些都是他们的局限所在.本词通过对这些明君大帝的“惜”,很好地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巨大气魄与乐观主义精神,为世人传诵.
三是驾驭文字的能力.《沁园春》是最具挑战的词牌,其格律中有排律要求,如这首词中“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仗,“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仗.韵律与对仗句式,凸显了作者强大的文字驾驭能力,也凸显了其自豪感与乐观主义精神.
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笑傲王侯的气魄、史上最强的乐观精神,以及超强的驾驭文字能力,共同凝就了这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问题5: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赏析[语文科目]
【赏析】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 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以“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在清朗中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溢于言表.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它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几句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中的“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